煙標上的紅色紀年
南昌起義
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為反擊國民黨當權派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省城南昌發動的武裝起義。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當權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保存下來的起義部隊成為工農紅軍的骨干之一。1933年7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自是年起,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古田會議
929年12月28日至29日,120多位代表濟濟一堂,在這里舉行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這次會議總結了從南昌起義以來兩年多時間里紅軍建設的豐富經驗,強調了用馬列主義和黨的正確路線教育全黨全軍的重要性,重申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等原則,堅持以無產階級思想建設黨和人民軍隊,一致通過大會決議案,即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
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第一次在武裝斗爭中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毛澤東點燃的井岡山之火,照亮了一條與俄國革命以城市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人們把它稱之為“井岡山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革命的正確發展方向。
毛澤東在《西江月·秋收起義》中興奮地寫道:“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沉,霹靂一聲暴動。”

欣賞煙標回眸長征
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由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陜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陜甘蘇區)進行戰略轉移。在物資供給極度匱乏、國民黨軍隊每日天上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的險惡環境下,中國工農紅軍以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智取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爬雪山、過草地,斬關奪隘,披荊斬棘,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縱橫15個省,行程共達65000里,最終沖出敵人的重圍,在陜甘勝利會師,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中國工農紅軍用自己鋼鐵般的行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他們的遠征,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壯舉,是中國革命史上永恒的豐碑。他們的遠征,留下了一個廣為傳唱的名字——長征。
長征
第1枚“長征”品牌卷煙的煙標,是上世紀70年代的青島卷煙廠為了紀念長征而推出的。正版圖案是連綿起伏的雪山和毛澤東題寫的兩句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副版圖案為長征中的紅軍戰士們扛著紅旗,冒著風雪,向著大雪山奮勇前進的景象。
第2枚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由貴陽煙草工業公司生產的。圖案的內容有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英勇沖鋒,飛奪瀘定橋的場景……再現了那場驚心動魄的偉大遠征。
五嶺
毛澤東的《長征》詩,在實寫中央紅軍長征的歷程時,講的“五嶺逶迤騰細浪”,就是表現紅軍通過第一至第四道封鎖線的情景。“五嶺”,分布于江西、廣東、湖南、廣西四省區交界的南嶺地域,系指大庾、騎田、萌渚、都龐、越城等嶺。紅軍從贛南于都等地突圍出發后,即沿著這四省邊境的五嶺山道向西前進。
慘烈的湘江之戰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于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
強渡烏江
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全長千余公里,自古為黔北易守難攻的天塹。當年,黔軍在烏江沿岸百余公里布下重兵,企圖讓紅軍血染烏江。1935年1月1日晚,紅一軍團第4團第3連連長毛振華帶領18人偷渡烏江,只有毛振華等5人到達江對岸。1月2日,在毛振華等5人的配合下,強渡一舉成功,并順利架起渡橋。軍委縱隊和后續部隊在江界河渡口相繼渡過烏江。
上個世紀70年代,貴陽卷煙二廠生產了“烏江”品牌卷煙,圖案采用了流急岸陡的烏江天險,以此來紀念長征的勝利,再現了中國近代史上那段令人蕩氣回腸、可歌可泣的英雄歲月。
興安
1934年11月25日到12月1日,中央紅軍在全州、興安之間搶渡湘江,遭遇的是國民黨湘軍第一到第五路軍和桂軍一部組成的第四道封鎖線。11月27日紅一軍團先頭部隊未經戰斗就占領了廣西界首渡口,并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華里的湘江兩岸。
興安是紅軍經過的集鎮,這枚由烏蘭浩特雪茄煙廠出產的“興安”牌香煙,顯然是指巍峨的大興安嶺,巧用在這里。
清定橋
這枚是由貴州省貴定卷煙廠生產的。清定橋雖沒有瀘定橋那么有名,可是上面也留有當年紅軍的足跡和血汗。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從而在極端危急的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正確解決了自己問題的一次重要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該煙標于上個世紀70年代由國營貴陽卷煙一廠生產。正版選用了紅色燙金散發著金光的“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圖案,這是上個世紀30年代修建的一座磚木結構的建筑,紅軍長征到達遵義后,總司令部即設于此。副版是1964年11月毛澤東同志“遵義會議會址”題詞中的“遵義”兩個手體字。
四渡赤水
古藺,地處四川盆地周南緣,緊靠云貴高原北部邊緣,東南北三面與貴州畢節、金沙、任淮、習水、赤水五縣一水相隔,山脊相連,西面與敘永縣接壤。因這里藺草叢生,遂名藺州、古藺。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揮師而來,在這里上演了一幕“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革命大劇,古藺載入中國革命史冊,聲名遠揚。
茅臺
1935年3月,紅軍長征渡赤水時,路過茅臺村,群眾以醇香的茅臺酒來犒勞子弟兵。戰士們舍不得喝,把它當作寶貴的醫療用品,用來擦治腳傷。親人的深情和美酒給紅軍戰士以很大的鼓舞。然而,這段軍民魚水情的佳話卻被國民黨反動派別有用心地作了歪曲宣傳, 造謠說紅軍戰士在釀酒池中洗腳。1943 年沈鈞儒先生的次子沈叔羊作畫,畫面上是一把酒壺,上書茅臺二字,壺旁有幾只酒杯。正值國民黨反動派猖獗反共之際,黃炎培先生即以此謠傳作引子為該畫題詞。
相傳有客過茅臺,釀酒池中洗腳來。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
黃炎培先生仗義言,借詩言志,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同情。同年,應毛澤東的邀請,黃炎培以國民黨參政員的身份訪問延安時,見到這幅畫掛在中共領袖的窯洞里,深感共產黨團結抗戰之誠意。1952 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和政務院副總理黃炎培在南京重逢,陳毅以茅臺酒款待黃炎培。席間,他們重提起那幅國畫和《茅臺酒歌》,倍感親切和興奮。于是,二人對酒賦詩,以酒助興。陳毅賦詩兩首,其中一首:
金陵重逢飲茅臺,萬里長征洗腳來。
深謝賦歌傳韻事,雪壓江南飲一杯。
烏蒙山回旋戰
烏蒙山位于滇東高原北部和貴州高原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約2000米,最高峰4000米,山間多盆地和深切谷地,北臨金沙江,山勢陡峭,生活著苗、布依、彝、白、回等少數民族。紅軍于1935年4月經過烏蒙山,著名的“烏蒙山回旋戰”是長征中重要的戰役,并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這枚由云南曲靖卷煙廠生產的煙標正展示烏蒙山的群山起伏的磅礴氣勢。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峽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金沙江,就有被敵人壓進深山峽谷,從而導致全軍覆沒的危險。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這是繼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紅軍再一次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標志,也是紅軍長征戰略轉移取得決定意義的勝利。
這張“金沙江”品牌卷煙的煙標是由昆明卷煙廠生產的。圖案以金沙江奔騰激蕩、氣吞云天的磅礴氣勢為背景,仿佛讓人們重新沉浸在那段英雄的歷史氛圍之中。
強渡大渡河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水深,水流湍急,水中礁石林立,尤其5月下旬氣候轉暖,上游雪水融化,河水暴漲,浪濤洶涌,急流咆哮聲震如雷,加上對岸高山連綿,易守難攻,是中央紅軍長征遇到的第三道天險。1935年5月25日晨,紅軍先遣隊紅一團在劉伯承、聶榮臻的指揮下,組成了以連長熊尚林為隊長的17人突擊隊,在火力掩護下,冒著槍林彈雨,孤舟強渡大渡河,一舉突破了被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視為插翅難飛的大渡河天險,為紅軍北進打開了缺口。
該張煙標由四川卷煙廠在上個世紀70年代為了紀念當年紅軍強渡大渡河而生產,圖案選用了大渡河上鐵索橋的全景,體現了中國工農紅軍身上所蘊藏著的中華民族那種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翻越雪山
夾金山,高又高,注意事項要記牢;裹腳要用布和棕,不緊不松好好包。
到了山頂莫停留,堅持一下就勝利了。病人走不起,幫他背東西。
大家互助想辦法,一定幫他過山去。”
對于大多數紅軍戰士來說,翻越雪山是長征開始以來最艱苦的一關。其艱苦程度超過湘江之戰,超過翻越五嶺,也超過四渡赤水。比起只有少數人參戰的搶渡金沙江或飛奪瀘定橋來更是艱苦得多。但英雄的中央紅軍最終還是以內心的革命烈火戰勝了雪山的嚴寒,用手中的木棍征服了雪山的艱險,翻過了長征以來第一座大雪山。
穿過草地
紅軍長征中經過了草地,但煙標中并沒有“草地”牌的,這個貴州產的“草海”,已經沒有了草地往日的荒涼。
六盤山
六盤山,古名隴山、鹿盤山,主峰最高海拔近3千米,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為攔截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國民黨軍隊在六盤山下布下重兵。1935年9月,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同志指揮下,英勇奮戰,突破了六盤山的封鎖線。10月7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率軍登臨六盤山主峰,時值仲秋,云淡天高,毛澤東借景抒懷,暢吟了一闋《清平樂·六盤山》。
該煙標上個世紀70年代由寧夏吳忠卷煙廠生產,煙標的品牌名字體選用了毛澤東詩詞《清平樂·六盤山》中的手跡。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這四枚煙標保存完好,其中20世紀50年代寶鳴國營卷煙廠生產的“延安牌”煙標和剛出廠時的新舊程度一樣。整個煙標呈天藍色,上半部是品牌標記———寶塔山和延河大橋,下半部用紅字寫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正可謂“千折延河騰旭日, 一屏寶塔載華箋。于今七十周年后,記取長征奮著鞭”。
西柏坡精神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