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當下的年輕人一樣,我年少時也愛激動,觀點偏激,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惡痛絕,以為那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征,也為我所不屑。

很長的時間內,我都與茶無緣。我住的小城沒有茶樓、茶室;我的家里沒有茶葉、茶具,來了朋友,清水一杯,好在朋友了解我的性格,多不介意。
誰知近幾年來,隨著年齡漸長,我不僅火氣小了許多,而且漸漸有了喝茶的嗜好。來到班上,回到家中,頭一件事就是沖一杯茶,放在茶幾上涼著,慢慢地喝。
對我而言,喝茶如吃飯睡覺,是最簡單的事,也是每天必須之事,我喝茶沒有多少講究。喝茶縱有千般好處,萬種由來,我都不去考慮,那是茶博士的事兒。我貪圖的是喝茶時的快樂。看著玻璃杯里,茶葉隨著熱水,一片片沉沉浮浮,一點點慢慢舒展,一瓣瓣露出嫩芽的體態,心里就有種不說出的愉悅,那自是視覺的享受。喝到嘴里,一股釅釅清香,從舌尖彌漫全身,又自是味覺的享受。
在我看來,喝茶的真正妙處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裊裊霧氣,淡淡茶香,可以使時間慢下來,生活中這樣或那樣的煩惱,都會被一一遺忘。人生不就是一杯茶么?由濃到淡,由沖動到平靜,年齡長了,經歷的事兒多了,也就多了一分平和,恰如綠茶的恬淡,紅茶的醇厚。
縣城里有個浮山茶莊,賣的都是上好的茶,鐵觀音、碧螺春、龍井茶,每次我路過那里,都要盤桓片刻,我喜歡茶莊的氛圍,布置和陳設常常使我聯想到茶的故鄉——南方的茶園,分布于丘陵之上,有青蓊蒼翠的茶叢,有南方的陽光和雨霧,有采茶女子的歌聲、竹簍、靈巧的雙手,茶園是多么宜人的地方啊!
好茶需用好茶具來配,據說陶瓷茶具最相宜,其中又以紫砂為佳。書上記載:紫砂砂壺外形古樸,泡茶不走味,盛暑越宿不餿,使用時間越久,器身色澤越光潤,泡出的茶也更為醇郁芳香。我喝的多是中低檔的茶葉,浮山茶莊的茶葉雖好,價格昂貴,我很少問津。所以,我對茶具也不太講究,一直用玻璃杯泡茶。
我的父親很喜歡紫砂茶具。記得我小的時候,家里有一把紫砂壺,造型酷似南瓜,上面還刻著一行楷書,父親把它當做寶貝,我卻以為它黑不溜秋,丑看。我喜歡另一把景德鎮的茶壺,白潤如玉,色澤艷麗。后來,在有一次玩耍中,我不小心把紫砂壺的蓋給打碎了,父親很氣惱,隨手就給了我兩大巴掌,隔了三天,弟弟又摔碎了余下的壺身。弟弟的過失得到父親的寬宥,這讓我感到不公和委屈。我責問父親,父親的回答很簡單,失去了蓋的紫砂壺,已經不完整了,沒了價值。從那以后,家里沒了紫砂茶具。
我工作以后,有機會去無錫出差,一天傍晚,我經過惠山腳下的一家紫砂店,就想進去買套茶具送給父親。誰想,女店員開口就要價數百元,嚇得我扭頭就走,女店員在后面連聲地喊,想買好商量,三十元也可以。我更不敢買了,因為我不知道壺的真假。
我的母親從縣里的工廠退休后,被宜興的一家公司聘用,一去就是十年,期間很少回家。弟弟妹妹成家后,老家中只剩下老父親,一個人形影相吊,他養金魚,魚越養越少,他養畫眉鳥,鳥也死了,他看書,看的都是翻了好多遍的舊書。我極少回家,每次回家,就發覺他又老了好多。他對我講南方的好處,氣候好,土壤好。我知道他是在想家,他是南方人,卻要終老于北方。他對我講母親年輕時的事,我知道他想母親,我無言以對,母親是北方人,為了家人生活境遇能好一點,年逾花甲還得去人地兩疏的南方打拼。

今年七八月間,母親托人從宜興帶來四套紫砂茶具,父親很高興,送給我一套。我拿到那套價格不菲的茶具,愣住了。只見絲絨襯布上,紫砂茶壺小巧可人,八只茶杯僅比酒盅略大,整套茶具放在一個酷似線裝書的盒子里,顯得古色古香。茶壺本身也是杯,可以拿在手里喝,貼心熨肺,茶杯好似玩具,喝茶時一杯接一杯,需時時添水,這樣的茶,非有閑情逸志者不能喝。想我每天忙忙碌碌,連喝茶時,也是左手端著玻璃杯,右手握著鋼筆,眼睛盯著書本,又如何能有閑情消費紫砂?
那套茶具,我放在家里珍藏,始終沒拿出來用。不是我小氣舍不得,而是我嫌它煩瑣。我對所有的繁文縟節本能地拒絕,由此我想到了日本的茶道,講究的是“和、敬、清、寂”,那些品種繁多的用具,嚴謹冗長的禮儀,確有修德養心的好處,然而卻少了幾分天真,少了飲茶的樂趣。我想,或許有那么一天,我也會用紫砂品茶,那將會是怎樣?至少不是在單位的辦公室,也不是在家里。辦公室太呆板,家里又太隨意。那應該在水邊的茶樓上,迎著湖風,透窗看著蘆葦叢中,漁舟出沒,或者在半山坡上的茶室里,聽著豪雨穿打竹林,心思也似綠色的雨霧,虛無飄搖。
周作人曾在一篇文章里寫道“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飲,得半日之閑,可抵上十年塵夢”,不經意的一句,道盡飲茶的真味。所以我深深地喜歡著這句話。飲茶本是閑散之人的閑適之事。繁華都市里的高檔茶樓,沾滿了紅塵世俗的銅錢味,未必是喝茶的好場所。瓦屋紙窗雖有些簡樸,卻是可以喝出無聊文人的愜意。
寫著此文時,已經近年關,眼看又是新年,我手里端著一杯氤氳的綠茶,回想過去,自己半生虛度,至今仍一事無成,不禁唏噓感嘆:依稀還有十年殘夢,何時能得半日之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