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文化底蘊和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相融合,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做山的重要理論創新,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巨大勇氣。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6-0031-03
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三代領導集體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并且產生了相應的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四次歷史性飛躍,并且創立了科學發展觀。其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作為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相融合,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做出的重要理論創新,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巨大勇氣。
一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它的深厚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思想。
化解社會矛盾、追求社會和諧是人類長期為之奮斗的目標。中國和西方古代社會的思想家都有對建設美好社會的追求。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沙利·傅立葉首創“和諧制度”思想,預言資本主義“文明制度”將被“和諧制度”所取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對抗性以及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方面的深刻矛盾,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提出了關于未來和諧社會的思想。
1、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對基本規律。即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和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并且指明未來社會是一個在調整和改革中相互適應和協調發展的新社會。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得出“兩個必然”的結論,而且指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通過對自身的調整與改革來解決其非對抗性矛盾,“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2、揭示了未來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價值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或者以自然血緣關系為基礎。或者以統治和服從關系為基礎,“在這里,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確立了人的獨立性,但是它是以人對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造成人的全面異化。在未來的新社會,則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3、揭示了未來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是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奪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與這種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相適應,實行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消滅了商品貨幣關系,在其第一階段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而在第二階段則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階級和國家趨于消亡,人們的思想將逐步達到高度的境界。
4、揭示了未來和諧社會是一個國家權力逐漸回歸社會而實現社會高度自治和個人充分自由的狀態。馬克思已經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分離的現象,只不過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國家實質上是維護資產階級共同利益的管理委員會,只是實現了資本統治下的社會自治。在未來的新社會,他們指出:“當階級差別在發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里的時候,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到那時,“國家政權對社會關系的干預在各個領域中將先后成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
5、揭示了未來和諧社會將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和諧狀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其生產目的是無限制地追求剩余價值,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高度緊張。而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未來社會,“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就是說未來社會將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解。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是一個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價值的高級的和諧社會,它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
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是個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的高級的和諧社會。而中國脫胎于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涵:其一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即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對中國“民族文化”進行辯證分析,吸取其合理的文化因子,摒棄其封建性糟粕。其二是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特征相結合,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和本土化。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方面的基本內涵來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提出,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相融合的理論結晶。中國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在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時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西方近代文化則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和對抗。”從一定意義上說,“和諧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體現在人們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民族與國家關系的各個層面。
1、在人與自然關系上,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中國許多思想家主張“天地萬物一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漢代的董仲舒指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中國許多思想家主張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應該服從自然規律。張載說:“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柔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中國許多思想家還提出人類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整和引導自然。張載說:“天能為性,人謀為能。大人盡性,不以天能為能,而以人謀為能。故日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總之,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不否認人對自然的改造、調節和控制,但是人在自然中處于輔助的地位。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適應自然,人類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統治自然,而是通過改造使自然更加符合人類的需要。
2、在人際關系上,提出“和為貴”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序。“和為貴”思想是孔子的學生有子提出來的,“有子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認為:“和無寡”,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安定,不取決于財富的多少,而取決于財富的分配是否公平。荀子則提出:“和則一,一則多力”,即在一個社會組織中,如果社會組織內部的人們能夠和諧相處,就能取得一致,組織力量就很強大,就能夠戰勝其他事物。孟子則明確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認為戰爭的勝負取決于大家能否齊心合力。當然中國古代思想家主張建立的“和諧”的社會秩序也含有封建性內容,如在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等問題上提出“三綱五常”,這是我們應該加以注意的。
3、在民族和國家關系上,提出“協和萬邦”思想。中國最早處理民族和國家關系的基本理論,最早見于《尚書》的《堯典》。《堯典》記載:“日若稽古,帝堯日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這段話用后來儒家的話來表達,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以道德修養為本,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然后以此去感化周圍的其他邦國,以達到“協和萬邦”的理想。盡管中國古代的民族理論和政策中也具有封建烙印,如追求以華夏為中心的“四夷賓服”思想。但是具有明顯的民族特性,即“主要表現為不以征服為手段而以道德教化為手段去追求‘協和萬邦’”。
總之,“和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弘揚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傳統,吸取其合理的文化因子,拋棄其封建性糟粕,努力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
三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方面的基本內涵來看,馬克思主義還必須與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特征相結合,應該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強烈的國情意識。正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所指出的:“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根據我國社會生活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而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當前中國的改革發展進入一個關鍵時期。根據國際社會的一般經驗。從人均GDP為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的時期,是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存在著兩種發展前景:一種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可以保持相當長時期的經濟發展,從而順利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另一種是進入“矛盾凸顯時期”。各種矛盾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社會動蕩甚至倒退。我們應該努力爭取前一種可能性,避免后一種可能性。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臺階。2003年年底我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1000美元,按照既定的規劃我們到2020年將達到人均3000美元。可以說,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較,我們的后續發展具備了更好的條件。但是我們應該具有清醒的認識,我們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生活中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不和諧”因素,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影響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嚴重失衡,存在“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們過于注重經濟上的量的積累,過于強調GDP的增長,而對于社會事業的發展重視不夠,出現“長腿”和“短腿”現象。2003年春夏之交發生的“非典”比較集中地反映了衛生等社會發展事業的嚴重滯后。在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中,中國在全世界191個國家的衛生系統中排名188位。從教育方面看,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未能達到國家教育發展綱要所規定的占4%的要求。而我國的科技競爭力從1999年排名世界第13位下降到2002年的第25位。
2、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黨群、干群關系比較緊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同時也在進行以民主化和法治化為取向的政治體制改革。無疑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較大的成就,政治體制改革也取得進展,但是從總體上說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造成了不少黨員干部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甚至官商勾結、以權謀私,嚴重損害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造成了當前的黨群、干群關系比較緊張,群體性的上訪事件不斷發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只有本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通過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約束,構建和諧的黨群和干群關系,才能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3、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農民和產業工人存在著社會剝奪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國民財富的蛋糕越做越大,但是蛋糕的分配則顯失公正,出現了收入上的“馬太效應”。“2004年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65,并將在2005年逼近0.47”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中興起的新的社會階層,其中有些人不是通過辛勤勞動和合法經營而致富,而是通過不合法或不合理的途徑在很短的時期內迅速成為“暴富階層”。而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級和產業工人的收入則增長緩慢,存在著相對剝奪感甚至是絕對的剝奪感,社會上已經存在著“嫌貧愛富”和“殺富濟貧”的心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應該是一個“公平正義”和“安定有序”的社會。要激發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活力,要保持社會的安定有序,就要正視社會各階層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并且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實現。
4、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失范現象比較突出。20多年我們推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優化了資源配置,促進了經濟效率的提高。但是商品交換的原則滲透到其他社會生活領域,出現了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的傾向,出現了一系列價值失范現象,假冒偽劣、爾虞我詐、偷稅漏稅、以權謀私、嫌貧愛富等現象充斥于社會各個角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必須通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和規范人們的行為,才能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和文明水準,建設一個和諧、充滿愛心、互幫互助的社會。
5、人與自然之間不和諧,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制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實現的。據統計,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人均資源的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同時我國資源的消耗則非常大,200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不到世界的5%,但是煤炭消耗約占世界的30%,電力消耗占13%左右,鋼材消耗占25%,水泥消耗約占50%。這種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我國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使環境污染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張,制約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我國的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的實際出發,本著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
總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做出的重要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思想結晶。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