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大創造和特色。堅持協商民主,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本文從協商民主的優越性和生命力、協商民主的主要內容和實現途徑、適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求,堅持和進一步完善協商民主這一民主形式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協商民主;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治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6-0079-03
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形式。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創造和一大特色。在新形勢下,堅持協商民主,對進一步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政黨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協商民主反映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具有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從根本上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協商民主反映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具有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1、協商民主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我國協商民主的功能就是把各民族、各黨派、各團體、各階層等社會各界、各方面人士的個別分散的意見、愿望和要求,通過協商渠道得到系統綜合地反映,以保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得到最大限度實現。協商民主的主體是全體人民,它通過各民族、各黨派、各團體、各階層、各界別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協商民主的內容也十分廣泛,從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到影響群眾具體利益的各項決策,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協商民主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我國協商民主的實質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協商民主講究務實,就黨和國家重大事項與各民族、各黨派、各團體、各階層進行協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協商民主的作用,使得這一民主形式更加真實、有效。無論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通過的各項決定,還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府工作報告的制定和起草等,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事先都廣泛聽取黨外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據統計:僅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民主協商會、座談會、情況通報會近60次,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已基本形成制度。通過協商民主的形式,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得到了有效體現。
3、協商民主利于社會各界的有序政治參與。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真正實現。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多民族、多宗教、多黨派、多階層的存在造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存在。新形勢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經濟成分、分配方式、就業形式等等的多樣化,產生了許多新的社會階層、利益群體和社會組織,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趨于多樣。這種多樣性必然產生社會不同的利益需求和政治愿望。正是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我黨在不斷堅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同時,通過協商民主這種新型民主形式,擴大社會各界的有序政治參與,拓寬利益表達渠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得到更加充分體現,確保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權利的真正實現。
4、協商民主確保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實現黨的正確領導,涉及許多方面和環節,但最根本的在于正確的思想路線、正確的決策和決策的正確執行。正確的思想路線確立以后,黨的正確決策和決策的正確執行顯得尤為重要。協商民主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黨廣開民智、實行科學決策的重要環節。堅持協商民主,有利于黨集思廣益,避免和減少失誤,也有利于增進理解、擴大共識,使黨的決策成為最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從而為黨實現正確領導提供基本保證。
二、我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內容和實現途徑
“協商”一詞包含幾層意思:參與主體的平等地位,自由開放的討論,批判性審議,通過協商達成共識。當一種決策是通過公開討論做出的,每個參與者能夠自由表達,同樣愿意傾聽并考慮相反的觀點,那么這種民主體制就是協商的。同時,只有滿足平等參與、決策平等和確定議程的平等,自由、公開地進行信息交流,這樣的協商過程的結果才是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決策。協商民主不僅是一種決策體制和決策形式,而且是一種民主治理形式。我國創造性地運用協商民主于決策過程和國家治理之中,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我國協商民主形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顯得尤為突出和明顯,它貫穿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全過程,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合作共事是我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內容和實現途徑。
1、政治協商。政治協商是協商民主的根本內容和主要實現途徑。主要是中國共產黨就國家的大政方針、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項、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等,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與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進行協商。政治協商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多黨合作政治協商,主要形式是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根據形勢需要,不定期地邀請民主黨派主要領導人和無黨派代表人士舉行高層次、小范圍的談心活動,由中共中央或委托有關部門召開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座談會、民主協商會等。二是人民政協政治協商,主要采取政協合作會議、常務委員會會議、主席會議、常務委員專題座談會、各專門委員會會議等形式。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突出政黨特點,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體現政治特色,兩種方式各有特點。既不能互相重復,也不能互相代替,而是統一于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之中。
2、參政議政。參政議政是協商民主中經常的、普遍的、廣泛運用的一項內容和一條途徑。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重要問題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通過調查報告、提案、建議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是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通過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參政議政有利于廣大群眾充分表達意見,獻計出力。同時有利于黨和政府的決策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各方面的合理要求,在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上更加民主和科學。
3、民主監督。協商民主體現在民主監督中,主要是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監督,具有層次高、范圍廣泛、形式靈活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通過向黨委、政府提出建議案。通過開展調研、視察活動以及提交提案、舉報,通過參加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所組織的調查和檢查活動。通過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受聘擔任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特邀監察、督查、檢查人員,通過開展有組織的民主評議等各種方式,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執行情況、黨委依法執政及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為政清廉等方面情況,切實開展民主監督。
4、合作共事。主要是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在國家權力機關、政府、政協以及各種社團組織、社會基層單位和企事業單位中的合作共事。目前,在各級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人大專門委員會委員中,黨外人士占有適當比例,各級人大領導班子成員、各級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均有適當數量的黨外干部,且在職權范圍內與共產黨干部有同等的權力。中國共產黨和黨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存在于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使我國的協商民主最經常、最大量、最普遍地體現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搞好黨與黨外人士的合作關系,是我們黨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也是每一個黨組織和黨員的政治責任。搞好黨與黨外的合作共事,主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各級黨組織和每個黨員要深刻認識搞好黨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搞好黨與黨外人士的合作共事,要堅持平等相待、真誠合作,尊重黨外干部,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切實保證黨外干部有職有權有責,滿腔熱忱地支持黨外干部的工作。其次,黨外人士要努力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增強合作共事的堅定性、主動性,自覺而切實地履行好人民賦予的職責。
三、適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求,堅持和進一步完善協商民主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這既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對新形勢下堅持和進一步完善協商民主這一民主形式的根本要求。
1、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共產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我國的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協商民主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和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黨要實現堅強而有力的領導,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原則,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執政水平。由此,新時期黨的建設必須著力抓好如下方面:(1)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使廣大黨員及干部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2)加強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探索,突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3)強化黨內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以黨內民主帶動國家政治民主和人民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4)變革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以人為本,依法治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5)正確處理執政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包括與民主黨派的關系),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2、加強民主黨派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能力。民主黨派的自身建設,著重從四方面努力:第一,加強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在思想建設上,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國情教育和統一戰線基本理論教育,增強民主黨派和黨派成員堅持我國政黨制度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增強黨派成員的政黨意識、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提高參與社會政治的能力。在組織建設上,加強領導班子和基層組織建設,健全組織體系,嚴格工作規程和工作紀律,不斷提升參政議政的實力和水平。第二,增強民主黨派的政治職能,提高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質量。第三,充分利用保障民主黨派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規定,通過完善中國共產黨所邀集的各種協商活動,拓寬民主黨參政空間,增強民主黨派對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力。第四,加大參政黨中青年領導干部的培養和選拔,逐步實現黨派干部的年輕化、專業化。
3、營造民主和諧、團結穩定、寬松有序的政治環境。協商民主最大的特點在于中國共產黨和社會各方面的民主協商、平等議事、同謀共識。只有在民主和諧、團結穩定、寬松有序的良好政治氛圍里,協商民主才能成為可能,才能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和作用,從而使協商民主真正成為反映民情、吸納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徑。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和環境。首要的是要充分發展黨內民主。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要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為重點,從改革體制機制人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愿的黨內民主制度。努力在全黨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4、加強制度機制建設,促進協商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鄧小平同志早就說過,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不斷完善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制度及機制,促進協商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第一,健全規范的民主黨派在國家機關的任職制度,加大執政黨與參政黨在政權中的合作力度,不斷完善參政機制。第二,完善政黨之間的協商機制。以法律形式規范執政黨與參政黨的聯系,通過立法,把政治協商納入黨和國家民主決策的程序,促進執政黨與參政黨協商的程序化:規范政治協商的內容、形式和程序,逐步實現規范化。突出協商重點,提高協商質量和實效;重視協商結果的處理,努力做到協商有結果,落實有措施。第三,完善民主監督制度。政黨之間實行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內容,也是這一制度的重要實現機制。因此,要認真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加大民主監督力度。要制定一整套互為補充、相互制約的民主監督制度,使民主監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強化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的職能,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在人民監督中的作用。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