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曼 劉鑫宏 顧永紅
摘要:武漢建設中國中部地區最宜居、最宜創業城市的目標具有較高的現實和理論意義。武漢宜居城市是眾多發展目標的綜合體。其中應突出適宜創業城市的特點。武漢市在中部地區建立宜居創業城市具有區位地理、經濟實力、人力資源和科研實力等優勢,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仍存在需要改進和努力的方向或基點。
關鍵詞:武漢;城市宜居;創業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6-0069-04
武漢作為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是中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發展極。近年來,武漢城市建設高潮迭起,舊城改造、新區建設如火如荼。武漢得“中”獨厚,輻射四周,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這種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不斷增強的綜合經濟實力,決定了武漢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戰略大支點作用和較強的“節點傳導效應”。武漢市作為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市,擁有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加上密布全市的水系資源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氣候,未來發展前景無法估量。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把武漢建設成為中國中部地區最宜居、最宜創業城市。已經成為武漢市政府、學界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
一、武漢宜居城市建設應涵蓋適宜創業城市建設
宜居體現的是綜合概念,包括居住條件、社區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環境、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武漢城市發展正處在經濟規模需擴大、城市文化需凝聚的成長階段,除了把建設宜居城市作為發展目標外,還應更加突出適宜創業的城市環境建設。對于居民來說,宜居城市體現的是居住感受,而對于投資者來說,宜居城市就和投資環境聯系在一起。來自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與《商務周刊》雜志聯合編制的國內首個城市宜居指數——《中國城市宜居指數2005年度報告》顯示,投資者對于宜居環境的評價和投資環境的評價呈現正相關關系。投資者認為較為宜居的城市,也是投資者認為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城市。如圖1,投資者對武漢城市宜居環境的評價與投資環境的期望有偏正相關關系,在內陸城市的排名僅次于成都。
二、武漢宜居創業城市建設的目標分解
武漢首先應該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城市。城市是區域經濟的組織、管理和協調的中心,是經濟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種非農產業活動的載體。城市只有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先進的產業結構和強勁的發展潛力,才能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收入,才能為宜居城市物質設施建設提供保證。其次,武漢應該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城市。只有在政局穩定、治安良好、民族團結、各階層融洽、社區親和、城鄉協調發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充分享受豐富多彩的現代城市生活,才能將城市視為自己物質的家園和精神的歸宿。第三。武漢應該是文化豐富厚重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文化設施齊備;文化活動頻繁;城市文化氛圍濃郁。第四,武漢應該是生活舒適便捷的城市。居住舒適,要有配套設施齊備、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網絡發達;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等質量良好,供給充足;住區安靜整潔,人均綠地多,生態平衡。第五,武漢應該是吸納優良資本投資的城市。具有人文尺度、健康的投融資環境、城市政府的信譽做保證,這三者是武漢吸收國內外資本投資的重要的軟、硬條件。第六,武漢應該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武漢需具有抵御自然災害如洪水、暴雨,防御和處理人為災害如大暴亂、恐怖襲擊、突發公共事件等。確保城市居民生命和生產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樂業。以上六點是武漢宜居創業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或者是基本的發展方向。圖2反映了該六點各基本方向的脈絡。
三、武漢在中部地區建立宜居創業城市的優勢分析
(一)區住優勢
武漢地處我國內陸腹地。由武漢北上京、津,南下穗、港,西至渝、陜、東達滬、杭都在1200公里以內,“得中獨厚”的區位優勢使武漢成為全國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和集散中心,內地最大的交通樞紐、流通樞紐和通訊樞紐。在交通方面,武漢形成了由“兩江”(長江、漢江)、“四線”(京廣、京九、焦柳、漢丹一襄渝鐵路)、“五空”(武漢、宜昌、襄樊、沙市、恩施)、“六路”(106、107、207、316、318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組成的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水陸空立體交叉的現代交通網絡。在流通方面,武漢至今仍是我國內陸腹地最大的商業中心和外貿中心,以武商集團、中商集團、中百集團為代表的現代商業在全國享有盛譽,被商界譽為“武漢現象”。在通訊方面,武漢位于全國通信網的中心地帶,“入縱人橫”的全國通信骨干網中,有京漢廣、京襄邵、滬漢渝、漢洪、寧襄蘭等“三縱兩橫”途徑武漢。武漢是我國八大長途電話樞紐、移動通信匯接中心、數據業務接點之一、三大衛星地球站之一和全國最大的郵件集散地。
(二)人力資源和科技優勢
武漢是一個融科技與教育基礎優勢于一體的科技城市,科技實力大大領先于中部地區其他省市。湖北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5所,研究院所56個,國家級重點學科4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個,各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7個,全省擁有中科院院士2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8人。這些都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的省會城市——武漢。近3年來,湖北科技進步水平由第11位進入到第10位,領先于湖南(第13位)、河南(第17位)、安徽(第18位)、江西(第22位),其中武漢科研結構條件居全國第6位,科技活動投入居第8位,科教活動直接產出居第8位,高新技術產業化居第11位。截止到2002年,中部共有國家級高薪技術開發區8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36個。在8個高新區總收入排序中,武漢居第1位,占中部高新區全年收入的25.78%。武漢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全國最大的光谷基地、制造業信息化工程中心。目前,武漢的光電產業、生物醫藥工程、電動汽車、制造業信息化工程、衛星定位系統等研究開發水平均列全國前茅(見表1)。
(三)武漢擁有中部最具實力的城市經濟圈
湖北擁有中部地區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武漢和以武漢為中心構建的城市經濟圈。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05年上半年的有關數據,與湖南的長株潭城市圈以及河南的中原城市群相比,武漢城市圈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或潛力:(1)經濟總量。2005年上半年武漢、中原、長株潭三個城市群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81.72億元、2650.50億元和1005.9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9.3%、14.7%和13.7%,分別占本省經濟總量的54.5%、62.6%和35.5%,人均GDP分別為6705.88、7590.73元和7833.50元。(2)消費市場。2005年,武漢、中原、長株潭三個城市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860.00億元、876.66億元和431.5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4.90%、14.26%和15.60%。(3)利用外資。武漢、中原、長株潭三個城市群利用外資分別為3.12億美元、11.59億美元和3.30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4.90%、14.26%和15.60%(見表2)。
招商引資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加入WTO后招商引資已經由政策性引資向服務引資、環境引資轉變。建設武漢宜居創業城市、促進武漢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加強國內外經貿合作、擴大招商引資力度,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武漢逐步建立更加規范、良好的投資環境。
(四)武漢城市生活質量評價相對較好
一個城市是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綜合及協調的發展過程。城市價值的提升,不僅要看這個城市能否創造更強大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要看這個城市能否更快地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為它的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遇。
如表3所示。武漢在中部六省城市群中的生活質量綜合排名是相對靠前的。它反映了武漢城市能為市民以及外來人口提供的所有能感受和擁有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設施、環境、技術、服務等客觀狀況,又能反映社會和個體的心里特征。
(五)武漢社區建設
我們還可以從武漢社區建設方面來分析武漢宜居城市建設的力度。武漢市于2002年10月正式啟示\"883行動計劃”,其做法:一是適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加強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工作步驟和方法,以及組織領導和督辦落實的措施。二是推進“四到社區”,促進了政府及其部門轉變職能的作風。積極推行就業和社會保障、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服務“四到社區”活動。如市勞動社保和民政部門大力推進社區就業和再就業以及社會保障到社區的工作,市七個中心城區街道和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所)實現了全覆蓋,政府出資購買崗位安置的社保、城市低保專干到社區上崗,并開始正常運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做到了應保盡保。三是改善社區軟硬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武漢市積極改善各創建社區的軟硬環境,解決了一大批影響居民生活環境的“老大難”問題,如社區小餐飲污染、社區衛生死角、破損道路等問題,真正使“社區變面貌、居民得實惠”。四是建立社區社會事務聽證制度。大膽探索城市基層民主管理的新形式、新方法。武漢出臺了《關于做好社區社會事務聽證會工作意見的通知》和《社區社會事務聽證會組織工作指導意見》,對社區聽證會代表的產生、議題的確定、會前準備等方面進行規范。從而使政府采取政府依法行政與社區依法自治相結合的互動方式,通過社區聽證,妥善解決社區內的熱點、難點問題。他們還探索建立社區長效管理機制,深化社區民主自治建設,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四、武漢市建設宜居創業城市的基點
(一)產業生態化
城市創業環境的優化潛力在“硬件”建設可以從其區域的產業鏈方面挖掘。武漢市經濟產業發展一是傳統產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偏低,五大重點耗能行業(冶金、石化、建材、化工、電力熱力)的主要產品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農業用水浪費嚴重,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較低,傳統產業污染水平較高;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與雄厚的潛在研發實力不匹配,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本地化程度很低,高新技術產值的增長速度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支柱產業單一和支柱企業單一的問題日益突出;三是第三產業的規模和質量有待提高。從創建武漢宜居、適宜創業城市的目標出發。發展武漢區域的產業:一是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建設與資源的協調發展,推進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的貫徹實施;二是繼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新突破。加大技術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重點扶持對產業發展具有重大帶動和支撐作用的重點企業、產品與技術;進一步強化并充分利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決策和信息平臺的獨特優勢,大力提高金融服務尤其是高端金融服務的水平和能力;推動現有物流企業市場化;促進會展的商業化運行。
(二)住房建設
目前武漢居民的住房水平尚待進一步提高,住房及配套設施布局需要調整。城市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不平衡,致使土地價格和商品房平均價格持續快速上漲。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給規模較小,中低收入群體的購房負擔沉重,公共住房政策缺乏對居民住房需求更細致的考慮。對此,一是制定科學的土地出讓年度計劃,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二是建立個人收入和房地產檔案,根據收入和財產狀況,將住房需求者進行分級,對細分住房市場進行預測和把握,科學地確定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的需求量,保證公共住房政策的有效性;三是完善公共住房政策體系,根據多個標準對公共住房政策對象進行細化,建立以供給政策為主,需求政策為輔的公共住房政策體系:四是關注外來務工經商人員住房問題。
(三)環境建設
環境(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是武漢建設宜居創業城市的核心。但目前武漢市環境存在較大的問題。一是城市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尚未達到要求,顆粒物懸浮度年均濃度超標嚴重,光化學污染隨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有所惡化:二是水污染治理任務十分繁重,水質總氮總磷指數時有超標,城鎮污水管網及處理廠建設滯后于城市的快速發展,郊區排放的大量城鎮生活污水、農田退水、畜禽養殖業污水形成大面積地表、地下水體污染;三是其他污染不容忽視。大量生活垃圾得不到恰當處理,或露天堆放,或露天燃燒。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累計堆存量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噪聲、電磁輻射與放射性污染嚴重;四是城市熱島效應十分突出,熱島強度大。因此對現階段武漢環境建設:一是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繼續實施公交優先戰略,重點發展軌道交通,制訂更加嚴格的企業排污標準,通過新城建設契機,推動中心城區污染性工業外遷,減少大氣污染;繼續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控制水源地污染,完善城市污水管網,改建網,解決地下水水源的污染問題,強化農村地區的水污染防治,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二是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促進區域環境綜合整治;三是建立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管理的行政體制和政策保障。
(四)就業與社會保障
近幾年武漢正規就業擴張能力減弱。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各產業的生產效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大大弱化,萬元增加值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普遍下降。另外,武漢市城市貧困問題有加劇趨勢。主要是下崗工人、失地農民、拆遷人員、外來人員等,絕大多數貧困家庭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住房、耐用消費品的使用水平以及養老、醫療、失業三項保險的享有率都很低。就業與社會保障是武漢市建設宜居創業城市的重點。就此應該做到:一是制定促進靈活就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各項優惠政策,制定適合靈活就業人員特點的社會保險政策,建立就業援助員制度,為失業人員再就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等服務:二是明確非正規就業的法律地位,切實保障靈活就業者的合法權益;三是擴大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提高保障標準。將建設征地農轉非勞動力、整建制農轉居人員、來漢務工經商人員納入社會保險,推進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建設。社會保障的范圍和標準應與經濟發展水平掛鉤,逐步拓寬社會保障的項目類別,建立規范的保障標準調整制度,強化動態管理。
(五)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武漢市在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設方面還存在的問題:一是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主體缺位,大量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經商人員長期游離在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之外;二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創造性不足,群眾還沒有完全擺脫行政化社會管理體制的束縛,往往靠“組織”活動,處于被動狀態,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流于形式的現象普遍。三是相關的政策制度尚未有一種延續性貫徹的文化。制度出臺的“生命周期”較短,政策的執行力無法從上而下的一以貫之。對此,一要保護好傳統文化遺產。在改造中兼顧遺產保護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要求,做好傳統楚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利用舊城古代建筑遺產,結合文化產業和相關文化商業的發展,使武漢傳統文化特色得以延續,實現傳統文化地區的持續繁榮:二要發展文化產業。盡快制訂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目標,集中力量將旅游業、文藝演出、出版發行和版權貿易、古玩藝術品交易等優勢行業做大、做強;三要不斷開辟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領域。要切實加強離退休人員、下崗職工、流動人口以及“三資”企業、個體私營經濟等社會、經濟組織中薄弱環節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及時發現、總結、推廣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和做法。四是加強政府部門的政策執行力,減少市場運行中的行政干預,形成制度文明。比如,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不能因個別領導的更換而出現較為主觀化的變化。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