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產權理論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在研究目的、切入點及核心范疇、視角和分析范式、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著根本的分歧。我國產權理論研究與產權改革必須以馬克思產權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同時要大膽吸收和借鑒現代西方產權理論中的合理成份,并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產權理論;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6-0016-03
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科學成就,進行經濟學的科學革命時,對產權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揭示了產權自身的特征和運行的一般規律,創立了科學、系統的產權理論。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確立了經濟學研究的新視角,對市場經濟中的產權關系作出了全新的解釋,特別是提出了所有權分解及產權保護的思想以及由此引伸的對產權制度變遷問題的研究。對馬克思的產權理論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加以比較分析,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指導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的分歧
馬克思的產權理論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都是以產權和制度為研究對象的,兩種理論具有許多共同的地方。諸如:兩者都強調產權和制度現象的重要性,將制度安排視為影響經濟績效的重要因素;都認為產權具有社會強制性,是以法律形式確認或界定的;都認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是體現在物與物交換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意志關系、法權關系;都研究了資本的所有權、土地的所有權、股份公司的所有權及所有權與支配權的分離問題;都認為產權是可以轉讓等。但是,馬克思產權理論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是兩種不同的理論范式,有著原則的分歧。
1,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同。馬克思的產權理論是以剖析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為直接目的,它通過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手段,揭示資本主義產權制度的本來面目。因此。馬克思產權理論又是批判性的資本主義產權經濟學,其目的為了揭示資本主義制度下產權的本質及其本質如何表現在經濟運行過程中,說明資本主義產權關系的虛偽性和不合理性,進而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及必然滅亡性。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是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服務的。它是在運用現有的市場經濟理論去解釋現實經濟運行發生矛盾。而這些矛盾的解決不得不涉及到產權問題時,才不得不關注產權研究。這就使得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始終是從經濟運行的角度去研究產權問題。市場經濟運行中的產權顯示出多樣性和多層次性,而這種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產權結構影響到不同制度的組織結構,形成不同的運行機制,從而影響到經濟運行績效。因此,研究經濟運行不得不關注產權的研究。正因為現代西方產權理論不以建立資本主義產權經濟學為直接目的,就使其理論難以達到馬克思的產權理論所具有的完整性、體系性和邏輯嚴密性。
2,理論研究的切入點及核心范疇存在分歧。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西方產權理論研究的重點都是資本主義的產權制度,但兩者研究的切入點和核心范疇是完全不同的。馬克思的產權理論研究的切入點是商品,研究的核心范疇是資本和剩余價值。馬克思主要從生產關系的角度揭示了所有權與產權的內涵,從而科學地論述了產權的本質所在。他從其所面臨的時代歷史性質的產權形態出發,著重考察歷史上所有制和所有權的演變。馬克思從歷史演變中分析了產權或所有權的不同形態,通過對所有權的歷史變遷進而揭示產權或所有權的本質所在。而西方現代產權理論對產權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分析的切入點是企業。分析的核心范疇是交易和交易成本。現代西方產權理論認為,產權是自然權利,是永恒的范疇。而很少有人去深層挖掘本質。因此,他們往往從財產關系出發,從靜態的角度研究企業范疇下的產權問題。
3,理論研究視角和分析范式不同。馬克思主要從生產關系角度研究產權關系的法律和道德問題,所以,他把法律上的財產關系當作生產過程中所有制關系的表現。所有制關系是研究的重點,財產關系的法律形式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加以涉及。馬克思所說的產權主要是指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把生產資料從一般產品和資源中分離出來,當作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的決定性因素。所以,馬克思的產權分析范式是一種宏觀整體分析范式。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則是從市場經濟運行的具體機制、經濟個體的交易行為和契約關系、法權關系、成本收益關系等來分析產權關系的,亦即主要從微觀層面分析產權關系的,是一種微觀個體分析范式。其理論中關于產權的概念是財產概念的泛化,產權不僅包括了人們對一切可交換的稀缺資源和產品的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等等,而且包括一切可以產生個人效用的其他權利。西方產權經濟學只研究人對物的所有、占有、使用、受益、受損這種法權現象,至于為什么會有所有、占有、使用、受益、受損等權利,他們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
4,理論觀點不同。一是對產權產生和存在的歷史條件存在原則分歧。馬克思認為,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經濟關系決定法權關系,產權是一種歷史權利,產權制度是歷史的、暫時的。產權關系是隨著經濟關系的變遷和經濟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的。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卻認為,產權是一種自然權利,它是以反映人的超歷史的自然本性的法律為基礎的,是法律創造了產權,因而產權首先是一個法權概念,法權關系決定經濟關系。二是對產權是一種法權關系還是經濟關系的問題存在分歧。馬克思研究的產權主要是經濟意義上的產權。而所有制關系對法律關系具有決定意義。馬克思把財產關系的經濟內容即所有制關系當作產權關系研究的重點,而財產關系的法律形式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加以涉及。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所講的產權則主要指法律意義上的產權,認為產權就是由法律規定和實施的對財產的排他性占有權,是法律創造和決定了產權,法權關系決定經濟關系。三是對產權是一種生產關系還是交易關系存在分歧。馬克思研究產權問題是以生產為基礎的,把它歸結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引起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變化。而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演變則具體化為產權形式的差異和演變,從而把產權范疇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上。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則是從人們的交易活動出發。僅僅研究經濟活動表現呈現出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利益的交換關系。而沒有揭示出這一交換關系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四是對產權是一種自然權利還是歷史權利存在分歧。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把財產制度當作某種先驗的超歷史的自然權利,把私有制看作是人類利己本性的最適表現:他們運用交易費用、自由契約、個人選擇、成本收益等范疇解釋一切產權現象。而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發展過程,制度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產權結構的演變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五是對產權與效率的關系的認識存在分歧。馬克思認為,產權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因而對不同產權制度下的生產效率作了歷史的分析,對私有產權和公有產權與效率的關系進行了客觀評價。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對產權與效率的關系的研究,是基于肯定私有產權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充分肯定了私有產權的合理性和高效率,否定公有產權的科學性。
5,運用的研究方法不同。馬克思的社會系統觀、社會結構觀、社會發展觀、社會動力觀和社會形態的演化理論,為產權理論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哲學背景,使馬克思產權理論形成系統、宏觀、動態的理論體系。在具體研究中,馬克思的產權理論滲透著整體系統觀、動態發展觀和階級分析法的運用。馬克思運用經濟利益矛盾分析法,進一步發展成階級分析法,把資本主義產權制度看成是資本家和工人階級基本矛盾的產物。同時,馬克思的產權理論是建立在整體主義方法的基礎上的。馬克思認為,社會不是個人的簡單加總,社會整體決定了個人的屬性,思維的出發點是現實的處于社會聯系中的個人。因此,一定社會的所有制形式和產權結構不是個人之間自由交易和自由契約的結果,而是社會結構的整體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產物,是社會結構和產權制度的變遷決定著個人的行為方式和選擇空間。
與馬克思的產權理論相比,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所運用的方法有以下特征:一是個體主義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的邏輯,產權關系首先是個人對于財產的一種排他性的占有關系;產權制度的形成和變遷,是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進行自發交易的產物,因而對產權問題的分析完全是建立在以成本收益分析為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范式基礎之上。二是具體數量化的方法。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研究與經濟運行過程緊密結合。形成了對產權問題的微觀化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數量化的方法,如交易費用、信息成本等概念本身就是可以加以測度的數量化概念。三是市場的均衡分析法、邊際替代法、成本一收益比較法。這些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都被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所運用。四是法律化方法。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對產權的研究是為市場經濟運行服務的,因此人們對經濟資源所擁有的各種權利,只能是被法律確認的權利。在市場經濟中。只有這種法權是有效的。至于在法權背后決定法權關系的原本的經濟關系卻被忽視了。
二、馬克思的產權理論與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比較分析的幾點啟示
從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部分學者以馬克思產權理論為基礎,批判地借鑒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并從產權角度出發。研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形成公有產權改革派。他們以對我國國情深刻的認識為基礎,注意到舊體制運行的慣性和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力求以市場經濟原則為標準,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權制度。其主要思路是:以企業產權為基礎,將原有單一的國有產權結構改造為雙重國有產權結構,即出資者所有權與企業法人產權;分解國家職能和國有產權,使國有產權人格化、分散化;培植出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財產主體,形成國家股、社會法人股、企業職工集體股、個人股等復合型產權結構。公有產權改革派提出分解國有產權和國家職能的主張。但其論述并不充分,并且對國有資本市場化經營重視不夠。國有資本產權的分解及分解后出資者所有權的有效運作,是產權制度改革的前提。沒有它的成功,產權制度改革及新產權制度的建立如企業法人制度、有限責任制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為基礎,批判地借鑒現代西方產權理論有益的成份,對于推動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產權理論研究和產權改革都必須以馬克思產權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產權問題是隨著改革的深化才引起人們更廣泛的注意的。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鉆空子宣揚西方產權理論,似乎產權理論是由西方某些經濟學家所發現的一個新大陸,現在搞產權制度改革就只能按西方產權理論去辦。實際上,馬克思在創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時,就對產權問題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產權關系作為一種法權關系,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的。因此,對于產權問題,首先應該明確的是,作為研究對象的產權是與什么樣性質的經濟關系相聯系的。我國某些研究產權問題的人不加說明地把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直接用于指導產權改革,由此導致的決不可能是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的產權改革。產權關系所具有的社會規定性,決定了我國的產權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的根本性質與基本方向。那種認為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中可以消解以至取消國家對生產資料所有權,而只要保持貨幣形式的資金的占有權,或只要保持所謂“流量”上占有權等觀點,實際上背離了產權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應該把馬克思的產權理論作為指導原則運用于產權改革。堅持和完善公有制。如果按照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的邏輯,結論只有一個,即實行完全的私有化,這顯然不符合我國經濟改革的歷史和現實。當然,堅持公有制主導地位并不是要機械地堅持公有制的絕對份額,而是要掌握公有制的影響力;在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展私有經濟和其他多種經濟成分,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這是我國產權理論研究和產權的基本原則和正確方向。
(二)大膽吸收和借鑒現代西方產權理論中的合理成分
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的影響主要在于理論方面,主要是從現實社會中的表層現象出發,運用個體主義方法研究產權問題,存在明顯的缺陷。而馬克思的產權理論由于運用了歷史的整體主義的方法,揭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無論是理論視角、深度、體系都更勝一籌,無論在理論上和在實踐上都起了重大影響和指導作用。當然,馬克思對于產權的交易過程和法律關系等并沒有做系統的研究。特別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產權問題更不可能做出具體的設想。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對具體的產權現象作了較多的研究,對現代市場經濟中產權運行機制作了詳細的分析,這正好彌補了馬克思產權理論的不足。馬克思的產權理論和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各有長處,各有優勢,雖有不同,但并不完全排斥,是相互補充的。因此,對待兩種產權理論要有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實踐中要注意發揮兩種理論的優勢。尤其是在指導我國產權改革時,要注意區分。合理借鑒。我國的產權改革就要從有利于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構造這一角度,運用現代西方產權理論中關于產權界定、產權轉讓、產權安排、產權效率、產權制度及其與資源配置的關系等成果。對我國產權制度、尤其是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進行設計和改造。
(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
無庸諱言,馬克思主義的產權理論尚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這不僅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當代化、中國化,也就是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公有產權理論創立的時間不長。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本身是一個理論與實踐雙重探索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一個艱苦的長期的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過程。從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看,我們在有些環節上破了題,但在某些環節上仍沒有破題,甚至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比如,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構建上,從理論到實踐都不是很清晰,仍在摸索之中;再比如,在公司內部各類職工的分配問題上存在誤區,有的人盲目搬用西方公司對CEO們實行股份期權制。實際上。這種股份期權制正是壟斷資本腐朽性的具體表現。不僅如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有企業的組織形式、公有產權的實現形式也將會出現新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當然要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以反映現實經濟生活所發生的各種變化。馬克思產權理論沒有涉及如何處理社會主義時期國有企業的各種產權關系問題。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