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關鍵在基層黨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根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充分發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導核心作用。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執政能力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6-0169-03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核心力量
(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無論是生產力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無論是經濟的發展還是社會事業的發展,都遠遠落后于城市,錯綜復雜的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不穩定因素也主要集中在農村,農村的和諧與否在整個社會的和諧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農村的和諧,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和諧。從發展全局看,當前農村突出存在兩大問題:
1、城鄉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很快,農村發展嚴重滯后。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擴大。表現在:第一,我國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的差距擴大,突出反映在糧食生產滑坡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后上。第二,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1990年到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69.7%,年均增長4.45%,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速度幾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由慢變快,12年里居民收入增長了138.3%,年均增長7.5%,增速是上世紀80年代的2.5倍。如:1985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民的1.86倍,1990年為2.2倍,1995年上升到2.71倍,到2002年高達3.1倍。2002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8.4%,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只增長了2.5%。2004年,由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農民增收了,是6.8%,這是1997年以后增幅最大的一年,但農民收入增長額和實際增長速度仍比城鎮居民增收7.7%低。城市居民的收入越來越高與農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突出表現為農民增收困難,農民貧困問題凸現,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與城市居民的差距擴大。第三,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與城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農民看病難,吃藥難,受教育難,上學難,社會保障難,文化享受難。第四,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方面與城市也存在著顯著的差距。
2、農村本身發展不平衡。除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差別,農村本身內在的差別也越來越大。首先,農村的區域差別越來越大,中西部的農村和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差別尤為明顯。農村居民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富的和窮的懸殊越來越大。農村本身社會事業的差距也比較大,好的特別好,差的就很差了。黨的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差距也越來越大。
可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應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黨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抓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就是要求在尊重農民意愿和要求的前提下。使農村社會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它的現實目標,就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關鍵在基層黨組織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也是帶領和組織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在廣大農村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和諧,關鍵要靠基層黨組織。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的組織者。對廣大農村黨員、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進行有效整合,對農村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進行合理構建,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具有社會整合功能,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它承擔著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的職責。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大力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大力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廣大農村形成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的局面,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和凝聚到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來'使自己成為和諧農村建設的組織者。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的推動者。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處于領導核心地位理應成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的推動者。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自覺在思想觀念、工作方法、活動方式等方面與推進農村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任務要求相適應,與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改革的任務要求相適應,與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和改革的任務要求相適應,與推進社會事業的完善和發展要求相適應’不斷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的實踐者。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實踐性,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生機和活力同樣在于它的實踐性。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落實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充分發揮引領、表率和示范作用,同時,不斷從群眾的實踐創造中汲取營養、獲得新動力,帶領群眾在和諧農村建設中不斷取得新成就。
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是有機統一的,統一于和諧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這就要求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引領廣大農民群眾共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共享社會和諧成果。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農村的進程中存在不和諧因素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與做法。目前,全國農村有鄉鎮黨委3.75萬個,村黨組織64.5萬個,鄉鎮、村黨組織數約占全國基層黨組織總數的19.7%;有農村黨員3029萬名。約占全國黨員總數的43%。翻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和扎實工作,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些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與構建和諧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的要求相比,還有不適應、不和諧的地方,基層黨組織缺乏應有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1、對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為民執政意識不強。不少農村基層黨組織認識不到自己的領導作用對黨的執政地位的意義和影響,把執政看成是中央和各級地方黨委的事,錯誤的認為執政與基層黨組織關系不大。部分黨的基層組織庸俗地認為執政就是當官、掌權,至于為誰當官,為誰掌權則不清楚。不是為己謀利,就是為小家族著想,嚴重侵害了黨在廣大農民心目中的形象,使得人心渙散,怨聲不絕,有的地方的農民甚至集體上訪。還有人認為農村有村委會就夠了,可以不要黨的組織。致使一些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形同虛設。這直接影響到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能力的提高和作用的發揮。
2、缺乏市場意識和創新精神,領導農村經濟建設的能力不強。目前農村經濟基礎十分脆弱,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落后,國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分必要,但農村經濟要持續、穩定的發展,只能是把整個大農業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之中,農業產業化是唯一可行之路,農產品不進入市場,農民永遠富不起來。現實迫切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提高領導市場經濟的能力。帶領群眾抓發展、調結構、闖市場、奔小康。但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缺乏市場意識和創新精神,在經濟建設中眼界不寬,信息渠道單一,缺乏機遇意識,增加農民收入思路不清,點子和辦法不多,錯失了許多發展良機,找不到切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經濟發展思路,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陳舊。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弱。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留戀計劃經濟時代“行政命令”的老辦法。對于農村改革和農村的利益關系的調整而引發出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束手無策,不能或不會運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來解決群眾工作中的問題,缺乏解決群眾問題的本領,使農村中的矛盾升級,黨的群眾基礎受到削弱。
4、黨員結構不合理,干部隊伍素質偏低。一些地方,老年黨員多,青年黨員少;老黨員多,新黨員少,有些地方連續幾年都未發展黨員。大多數農村黨員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具有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很少。黨員年齡結構和文化結構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另外,大量調查結果顯示,村一級干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工作能力不強,組織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思路狹窄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在鄉鎮干部中,文化程度雖然較高,但學經濟、懂管理的人為數不多。有些欠發達地區外出務工人數眾多,難以找到合格的基層領導班子人選,組建一個好的或比較好的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有困難。
三、著力提高基層黨組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能力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基礎,基礎穩固才能保證黨的整體有強大的戰斗力,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的考驗”。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中存在不和諧因素,折射出黨在農村執政能力較弱。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到和諧農村建設的進程。因此,在和諧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將基層黨組織能力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提高其以下幾方面能力:
1、提高基層黨組織為民執好政、當好權,保持先進性能力。構建和諧農村必須堅持以民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是為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要依靠人民群眾。為此,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公仆意識,使基層黨組織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始終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擴大黨的執政資源的大局立場出發,深刻認識強化執政意識和保持先進性的重大意義,在實際工作中密切聯系群眾,自覺領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2、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農村發展緩慢導致落后、農民個體差異導致貧富不均是當前農村不和諧的主要體現。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夯實物質基礎是建設和諧農村的關鍵。廣大群眾思富、快富的愿望日益迫切,幫民致富增收是當前農民群眾對基層組織的最大期望。因此,努力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發展經濟的能力,已成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首要任務。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努力學習政治理論、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知識、現代管理知識、社會管理知識,認識和掌握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管理規律,更重要的是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通過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開辟生產門路,發展農村多種經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群眾隨著生產的發展,得到切實的利益,使農村生活更加富裕。當然,對于基層黨組織來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除了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還要抓好民主管理、建設文明鄉村工作,努力提高“三個文明”一起抓的能力,以促進農村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3、提高基層黨組織化解農村社會復雜矛盾能力。有效地化解農村社會的各種矛盾,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不能有效化解矛盾,經濟建設搞得再好,也難以實現農村和諧。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改革工作方式和方法,認真對待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防止簡單化處理。要善于用民主的溝通的方法調解矛盾。要健全社會各種群眾自治組織,善于通過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處理各種矛盾。黨的基層組織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準確把握農民群眾的所思所需所盼,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爭取群眾的理解,化解群眾的心結,團結和帶領群眾共同前進。
4、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干部執政能力。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提高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是關鍵。老百姓常說,“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支部”,就充分說明了選好配強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特別是黨支部書記的重要性。為此,要不斷改革和創新基層干部的選拔任用制度,堅持“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標準,選準配強基層組織的領導班子。把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且辦事公道、清正廉潔、樂于奉獻作為選拔班子帶頭人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要按照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用“雙推一選”、“公開競選”、“差額選舉”等方式,充分落實黨員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選好基層領導班子和班子帶頭人,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自身造血功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從而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既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也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共同研究探索。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從農村建設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出發。積極確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現代思維和理念,進一步探索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新思路、新途徑,努力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