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市場的作用非常重要,但金融監管要相對寬松一些。
二戰之前,倫敦是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現在仍然是國際銀行業與金融業的主要中心。由于英國金融業的開放性導致外國銀行在規模上與本國銀行大致相當。一般情況下,外國銀行不能經營當地業務,但美國的花旗銀行等個別特例得了特權。在1986年英國金融業的“大爆炸”之前,其金融系統也是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政策;“大爆炸”之后,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與投資銀行不斷整合,混業經營的金融體系逐漸形成。
巴克萊銀行、國民西斯敏斯特銀行、米德蘭銀行和勞埃德銀行過去一直主宰英國的商業銀行業務。它們都屬于全能銀行,除了為用戶和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銀行服務外,還經營人壽保險、旅游、不動產和信托投資等行業,而且也通過附屬公司提供證券承銷和其他投資銀行業務。相對于美國的金融監管,英國對金融業的監管是十分寬松的,而更多的是依賴行業自律和道義勸告。金融監管不要求銀行的各部門之間設置“防火墻”,對其業務范圍的限制十分有限,但是要求金邊證券的承銷與發行必須由附屬公司進行。對銀行附屬的保險公司幾乎不存在限制,銀行的不動產投資也沒有約束,其可以投資于非金融企業的股票,而非金融企業也可以投資于銀行股票。
投資銀行的發展與商業銀行是不相關的。投資銀行始于從事國際貿易和票據貼現的商人,后業開始從事傳統的投資銀行業務,包括證券承銷、投資管理、企業并購、財務顧問。
住房互助社團也是銀行業的機構之一,其設立之初是通過抵押貸款幫助人們購買住房,并且許多社團也采取互助組織的形式。住房互助社團的業務受到住房互助社團委員會的嚴格管制,不能經營商業銀行的業務。這些年對住房互助社團的管制逐漸放松,并由互助組織轉變為股份制銀行,因而它們也就成為四大商業銀行的競爭對手。
英國國家養老金體系也非常完善,覆蓋所有居民。其基礎養老金部分規模比較小,但為確保一個基本比率,有一個與收入掛鉤的部分來予以補充,與收入掛鉤的部分也可以不繳納,而用個人養老基金來替代。
英國的個人養老基金也很普及。其繳費和資產收益是免稅的,只有受益部分需要交稅,但任何一次總付的收益部分是免稅的。個人養老基金的自我投資比例上限是5%,其投資組合遵循謹慎性原則,并在融資方面也受到一些限制。個人養老金的覆蓋面很廣,涉及全部公司職員的50%。為保證每個繳費個人都能拿到一筆最低額度的錢,個人養老基金的一部分需要保險。英國養老基金的資產構成包括: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本國債券、本國股票、外國債券、外國股票、抵押和貸款、不動產和一些其他資產。由1996年的統計數據可知,全部資產中絕大部分資產是股票,達到75.4%;債券和不動產相對較少。英國養老基金占家庭總資產的一大部分,達到24%。
英國同樣對保險業實施較松的監管,但是保險業中卻沒有出現像銀行業一樣的壟斷性大公司,而且競爭非常激烈。勞埃德交易所是英國保險業中一家很有特色的金融機構,開始階段,該交易所是重要的海險中心,后來發展成為其他種類保險業務的中心。近些年,勞埃德在保險業務上遭受了慘重的損失,而一些投資者指控勞埃德在一些證券承銷中采取了欺詐手段,因而拒絕承擔相應的損失,并起訴勞埃德,導致勞埃德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保險在家庭資產占很大部分,達到資產總額的27%,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的比例。而保險公司的資產也大量的投資股票,占到總資產的59.8%,這一比例也高于其他國家。
英國的金融市場規模很大,非常成熟與完善。由于英國金融市場上資金充足,很多外國公司到此上市融資。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很發達,商業匯票、金邊證券、銀行票據和商業票據等短期金融工具在市場上的交易活躍,流動性很強。倫敦的歐洲債券市場、長期金邊債券市場的規模和交易量都很大,是世界上很好的融資場所。其外匯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黃金市場為代表的貴金屬市場非常發達,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衍生品市場得到迅速發展,是重要的國際衍生品市場之一。
研究發現,英國的民眾對股票有很強烈的偏好,股票是家庭資產的主要部分,占到家庭總資產的52%。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的投資組合中也大量持有股票。家庭對于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偏好要遠低于日本、法國和德國,但高于美國,占家庭總資產的24%。居民對債券的偏好要弱一些,只占12%。
雖然英國發達,但企業沒有無限制地進行股權融資,而是將留存收益(72%)作為最重要的融資來源,其次是銀行貸款(21.4%)。這說明資本市場并不是最佳的融資渠道。與之相比,中國公司一味追求只想上市融資的想法就顯得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