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就是一個“緣”。在我幼小記憶中,王友恩已是我家的常客。也許是父母的引導,自小我對書畫就有一種特殊的興趣,而那時的友恩兄早已搞起了書畫。歲月如梭,一晃20多年光景,這期間我們做過同事,感情一直融洽得很,如今我們成了“墨藝”之交。
其實書畫這一行,在古代就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鬃釉裕骸爸九c道,據與德,依于仁,游于藝?!币缘罏榻K身奮斗之目標,“德”可據,“仁”可依,獨“藝”不可據依,更無可志,只可游之而已。如今書畫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了一個問題,社會發展是多元共存的,精神生活亦隨之蓬勃起來,故而書畫成為人們共識、共存、共欣賞的一門大的藝術門類。

在國內談花鳥畫,山東是重地,而在山東讀花鳥畫,臨沂是畫家比較集中的地方。王友恩是以花鳥畫為主線而逐漸成長起來的青年畫家。友恩兄修養比較廣泛,他喜文學,且常有詩歌、散文、小說見諸報端。對于書法他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其水平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從現在他的繪畫追求上,基本取法明、清幾位大寫意畫家。從近期作品風格來看,吳昌碩的影子比較重,這應該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齊白石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吳昌碩,如果沒有吳昌碩也就不會出現齊白石這樣的一代宗師。當然這只是一種法理上的傳承關系,而友恩兄正在努力去做。畫家最主要的是“治學”態度,端正治學態度即可駕馭自身前程。作品的樣式、功力,還有意境、趣味以及體現出的各種文化底蘊,都需要有思想才能成立,思想是學、才、識、膽的總和,貫穿其中的是畫家的悟性。學以外成,才自內發。友恩兄下筆果斷,而且內涵豐富,古拙中隱露出一種蒼茫與強悍之氣。他的畫大多激情畫出,但不是霸悍,更不是渾濁氣。有時看到他的某些作品,從直覺上有一種丑態,但細品之則內涵生發其間。張潮曾說“文有不通而可愛者,有雖通而即可厭者”、“貌有丑而可觀者,有雖丑而不足觀者”就是這個道理。
古人常說:“畫不難為繁,而難于簡……所謂弄一車兵器,不若寸鐵殺人也?!碑嬊f個柿子甚至無數個枝葉不過是表現一種物象。友恩兄畫面相對簡疏,但其意味深長,一片芭蕉,一枝梅花乃至一石一草,足可見乾坤之大。
畫家要不斷錘煉自己,要從修養、文化內涵上下工夫,內涵是中國繪畫的民族性的具體體現。友恩兄正努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