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東方美人”,便為這美麗的名字心馳神往。
而第一次擁有“東方美人”,是源自天福月餅的饋贈。月餅常見,“東方美人”卻不常有,為了這一小盒“東方美人”,我一下子買了四盒月餅。還記得與同事品飲時開的玩笑,“喝東方美人,你可以感受到舌頭與茶的接觸,似乎就是與一位美人接吻。”與東方美人初次邂逅的那種美好的感覺,就在我和朋友們的歡笑中漸漸消逝、沉淀。
親近“東方美人”
一次機緣,又得到朋友贈送的兩泡東方美人茶,我決定在家里一個人靜靜品飲。
第一次喝,是用蓋碗,放了大約四克茶,細觀茶形,比較明顯看出的有紅褐、淡白、黑色三種不同色澤,先洗茶,開始沖泡品飲。但那個夜晚卻喝出了一點苦澀,也不知道是何緣故,為何“東方美人”已經沒有了記憶里的那種甜膩柔美?我竭力想去感受“東方美人”的醇美,卻渺如天邊之云無法捉摸。
再一次喝,是一天午飯之后。窗外正下著綿綿細雨,這一次我拿出西施壺來泡“東方美人”。燙洗茶壺茶杯,第一巡洗茶,第二巡也不久泡,很快出湯。茶湯橙黃略帶一點紅,入口,卻有一股淡淡的玫瑰香彌漫在嘴里。我高興起來了,不管如何,“東方美人”至少不應該是苦澀的。慢慢再泡了幾巡喝,或許是因為西施壺的演繹,使得茶變得柔軟好喝起來。只是淡淡的玫瑰香,依舊無法令我找到那種與美人kiss的感覺。我與美人的再次約會,似乎不夠完美!
與“東方美人”的第二次相逢,并沒有讓我特別的滿意或者特別的遺憾,反而是讓我對這茶有了更多的念想。八月底去深圳,又從香港友人那里得到一泡“東方美人”,便視若珍寶地帶回家來。
這一次的“東方美人”茶比先前兩次喝到的看起來茶形小很多,蜷曲的外觀似乎可以看出其曾被小綠葉蟬充分的吸食過。用新鮮的泉水煮沸,等水溫降低到90度左右才開始沖泡,干茶已有一股甜香,熱水一沖進蓋碗,香氣撲面而來。茶湯黃亮,一入口就有清爽的香味,像玫瑰花香一樣的甜潤,又如淡淡的水蜜桃。第二巡泡久了一點,湯色還是清澄黃亮,沒有第一次喝到的那么紅。含在嘴里是甜甜蜜蜜的花香與果香,細細品味,很是舒服。沖泡數遍,看蓋杯內展開的“東方美人”果然宛如花朵,非常美麗,如此好看的葉型,也就有東方美人的氣質了, 我不由微笑釋然。想起《詩經》里的《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東方美人”,也是在水一方,引得眾多愛茶的人對她朝思暮想!
見識“東方美人”
“東方美人”原名白毫烏龍,又名五彩烏龍茶(干茶可看出黑、白、紅、黃、綠五種顏色),也叫“膨風茶”,二十世紀就被英國上流社會贊美為“烏龍香檳”,是臺灣特有茗茶。主要生產于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及竹東鎮等一帶茶區,因該地天然環境特殊,飽受山川水氣之熏陶孕育,茶葉品質特殊。每年農歷芒種端午節前后,茶樹嫩芽經小綠葉蟬(也叫浮塵子)吸食后長成。因為有小綠葉蟬的危害所以使得茶芽都不大,形成了獨特的形態和獨特的滋味。這是其它茶品所沒有的東方美人茶特質。
而關于“東方美人”這一美譽最流行的說法是:英國商人得知臺灣高級白亳烏龍茶的身價,紛紛來臺設商行采購,如室順洋行、和記洋行等。英國商人把“膨風茶”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品嘗,沖泡之下,杯內茶葉宛如花朵,非常美麗,滿室芳香,滋味濃厚。女王知道這茶來自臺灣,于是稱之為“東方美人茶”。
“膨風茶\"的說法
說法一:
日治時代1929年,日本派石琢英藏到臺灣任第十三任總督,他在北埔舉辦高級茶比賽,這種蟲子“咬”過的茶,因外觀特殊、香氣好、潤喉佳而名動一時。幾年后石琢英藏卸任,離臺前高價收購參賽的全部高級茶。一斤茶葉價高達當時一個鄉長20個月的薪水。消息傳出,大家都認為是“膨風”(閩南語,吹牛的意思),第二天報紙大幅報道,人們才知道此茶的珍貴,“膨風茶”因而得名。
說法二:
“膨風茶”茶名來由的另一個說法是:當地的茶本來易泡出臭青味,價也就賣得不高。有一年又出現大蟲害,很多茶農都放棄了收這季的茶,有位茶農不甘損失而采收了,結果,所收的茶泡出的是玫瑰紅色,且有特殊的果香,運出去后極其好賣,回鄉后,他將暢銷的事說出來,大家都不信,都說他“膨風”,故有“膨風茶”之名。
說法三:
“膨風茶”之名的第三種說法比較直觀,小綠葉蟬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茶樹芽葉幼嫩組織的汁液,造成芽葉生長與發育的受阻;影響初期,幼葉及嫩芽的色澤呈現黃綠色,嚴重時茶芽卷縮不長,葉形呈現船形。制成后,茶形蜷曲,外觀蓬松,同樣重量的茶包裝起來要比球形茶超過幾倍的體積,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