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老茶吧(陳仁泉的私人茶室)
主角:陳仁泉(職業攝影師,文史研究者)
內容梗概:
某個午后,當我第一次走進德陽這家老茶吧,恍惚間仿佛走進了一段隔世的歲月,在這段歲月中品咂著各種悲歡各種滋味。
老茶吧的主人名叫陳仁泉,他是一個職業攝影師,也是一個文史研究者,作為一個文人的私人茶室,這里沒有考究的器皿,也沒有價值連城的茶葉,但是坐在茶室中,慢慢地品嘗一壺茶,一種情緒就慢慢地蔓延開來,爬滿內心的各個角落。
第一種心情 普洱茶——愛情
茶室速記:
一幅透明的全落地式觀景窗外,是一座橫跨在旌湖上的珠江大橋。夜幕四合,湖水面上一片光影迷離。珠江橋頭上燈火闌珊。窗內,一張張明凈的玻璃茶幾,兩張乳白皮的皮沙發靠椅,一壺沏好的暗紅色的普洱茶,兩個透明的杯子。幾塊切好的茶點,一派典型的簡約的文人浪漫主義情調。
一身的確良襯衣的老陳靠在沙發上,雙手抱頭,理著腦頂上發白了的頭發,聽著《濤聲依舊》,品著普洱茶那特有的渾厚綿長,凝視著窗外一動不動。
心情故事:
記憶有時候就是對一種“味道”的習慣。
我問老陳為什么選擇普洱茶,喝紅茶不是更浪漫一些嗎?老陳笑笑說,因為普洱茶的滋味沒綠茶那樣的青澀,也沒紅茶那樣的微酸,普洱茶的醇厚綿長,象征著對愛情的自始至終的忠貞不渝。
而老陳自己對感情的執著也印證了他對選擇普洱茶的理由,當年的老陳在商海里闖蕩,卻不貪圖聲色犬馬,始終對自己妻子忠貞不渝,后來夫人退休后又去了外地工作,他們雖兩地分居,但仍是夫妻情深,始終如
老陳說在攝影界里流行安德烈·巴贊說過的這樣一句話:攝影就是給時間涂上香料。換個通俗的說法,就像愛茶之人,一旦習慣了某種味道就會始終如一。對攝影如此,對茶如此,對愛情更應該如此。
評點:
從那以后,每當從老茶吧“電影院”出來,我都會有一種強烈反思,在這樣的環境里喝普洱茶是種懷舊,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第二種心情 白茶——做人
茶室速記:
客廳里有一群造型鮮活的“根雕”和堅硬的大“石頭”。老陳每天早起后總會泡上一杯白茶,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翹著二郎腿,坐在它們中間,手里碗蓋在碗上輕輕刮著,直到窗外的太陽慢慢升起,白霧漸漸淡了,白茶蒸騰出來的股股香霧,也開始逐漸淡去。
心情故事:
喝茶同做人,淡然最美。
老陳有早起的習慣,早起一杯白茶幾乎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習慣,喝完茶,人總顯得特別精神。老陳一生最討厭的就是頹廢,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從我身上看見了他壯年時的沖勁”,但有時候也勸我說別太過于鋒芒了,人生還是應該要淡然點。
他沒事就愛坐在那堆苦心收集來的根雕、石頭前,鮮活的根雕讓他仿佛看見了一種生命的活力,老陳年紀大了,近年患了場重病。但他不想就此頹廢,所以他喜歡看些生機勃勃的東西。愛上石頭,像是在告誡自己不能輕易就被打倒,更不能如俗話所說的“躲進茶肆成一統”。
至于每天早上喝白茶的習慣,老陳說除了口感純,且不含咖啡因一類對胃刺激性的東西,適合清晨品飲之外,更因為白茶的白代表了一種淡然,到了他這把歲數,越來越把金錢、地位、名利,看得很淡薄了,如過往云煙。人變的很淡然,對一切事物都能平心靜氣地看待了。
評點:
喝茶與做人一樣,修煉的就是一種心態,老陳對白茶的熱愛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兩個心態,一個是永不放棄,一個是淡然處世,愛茶的人最大的誤區就是容易變得頹廢,而喝茶人最難修煉的則是心如止水般的淡然。
第三種心情 清茶——交友
茶室速記:
老茶吧的客廳里聚集了老老少少、同年齡段的一群人。談文學者,談書畫者,談攝影者,一派其樂融融的氣氛。
老陳微笑著坐在一群人當中,捧一大花瓷杯清茶,說累了就咕咚咕咚地灌幾口。他的花瓷杯在一群人的蓋碗茶杯里顯得比較另類,茶葉也很另類,別人都喝花茶。老陳卻愛喝清茶。老陳解釋說因為身子弱,他不能喝綠茶那樣完全不發酵的寒性烈茶。
心情故事:
朋友與茶,同是知音。
“老茶吧”時常會有圈內的朋友來搞小型的藝術沙龍,老陳喜歡和藝術圈里的朋友來往。他經常說,朋友與茶都是他的知音。老陳對“知音”一詞有著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知音就是知己,是知已就能彼此敞開心胸,這或許就是很多人都樂意和他交往的原因。
老陳雖然不是個茶葉收藏家,沒有什么茶之極品,但各種好茶也有不少。他不像一些愛茶人那樣喜歡獨享,他總認為好東西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所以朋友每次來都有好茶招待。自己早年從名家手中得來的親筆字畫,還有珍貴的資料書籍,以及他得意的攝影作品,總是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大家,供大家欣賞、評論。
結語:
如今圈里很多人都知道老陳夠朋友,都愛上他家來喝茶,快樂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交友如此,喝茶亦如此。交友要敞開心扉,喝茶也要敞開心扉才能喝得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