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水鄉古鎮同里,似乎注定要與雨為伴。或許惟有在那煙雨濛濛的日子里,才能品出屬于水鄉古鎮的那份韻味。沿著一條濕漉漉的青石小弄而行,雨輕輕曳過馬頭墻、黑檐、綠柳,無聲地飄落在臉上、發稍,涼涼的柔柔的。穿“二堂”(崇本堂,遺老堂),過“三橋”(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有“江南第一茶樓”之譽的南園茶社就在眼前了。
舊時的南園茶社
“兩頭茶水,當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所謂的“兩頭茶水”,就是指早晨、晚上喝茶,而早晨的茶又要比晚上重要得許多。
水是江南的命脈,古鎮的魂。同里也因水而變得超凡脫俗。
因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習慣似乎也比其他古鎮人要濃情一些。據同里鎮志顯示,在抗戰前同里有茶樓20余家。為取水方便,同里的茶樓一般都沿河而建,河水經礬沉淀后即可沏茶。由于同里是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故茶客去茶樓一般也是坐船而去。茶客以中下層市民居多,四鄉農民、漁民也紛至沓來,茶館內外熱鬧非凡。
據同里的老人說,南園茶社隔河東對面以前是一個小菱灣,灣內有一大片民宅,每當清晨或黃昏,灣內總是炊煙裊裊;隔河西南原來是一片空曠的田野,冬春之際的早晚,時時可見茫茫霧氣,正是這份虛無飄渺,如夢似幻的風物景致,讓南園茶樓擁有了一個“南市曉煙”的雅號,而成為當時同呈的八景之一。
“兩頭茶水,當中湖水”,是同里人延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所謂的“兩頭茶水”,就是指早晨、晚上喝茶,而早晨的茶又要比晚上重要得許多。因此,早晨是茶社生意最好的時候。每當天蒙蒙亮,小河里的展霧還未散盡,趕早的茶客們已紛紛涌向茶樓。一時間,茶社門前門庭若市。河埠頭上停滿各式船只,茶社內外人聲喧鬧,樓上樓下熱氣、水氣蒸騰,老虎灶及茶客嘴巴里吐出來的煙霧,將整個茶社上下彌漫得一片朦朧。茶客們去茶社除了喝茶、聊天,吃點心外,聽行情、聆市面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因此,舊時的南園茶社不光是一個消費、休閑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信息交流和新聞散播的公共場所。
在南園茶樓品茶
南園茶社特配的茶葉,名目繁多,并隨著四季的變化不斷更換。什么芡實清茶,紅玫瑰茶,糯米香茶,熏豆茶等等,一看茶水單上的名字,就讓人有一種忍不住的沖動。
為了一睹江南絲竹的神韻,我特意挑了個與南園藝苑最近的位置。剛落座,服務員便笑吟吟地在八仙桌上擺齊了熏青豆、花生米、云片糕、芝麻片等茶點。南園茶社的茶葉配置既有大眾的,也有茶社自己特配的。特配的茶葉,名目繁多,并隨著四季的變化不斷更換。什么芡實清茶,紅玫瑰茶,糯米香茶,熏豆茶等等,一看茶水單上的名字,就讓人有一種忍不住的沖動。
演出還沒開始,我要了一杯熏豆茶,一邊嚼著美味的茶點,一邊品著香甜的熏豆茶,目光在四周的裝飾及擺設上游走。錫罐、瓷盤、桌椅、茶具……,每一件看起來都是那么平常,但就是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卻記錄著南園茶樓曾經的輝煌與坎坷。
當燈光自南園藝苑內亮起時,幾位身穿長衫馬褂的老藝人走上了舞臺。一會兒,一曲美妙動聽的《春江花月夜》便繞梁而來了。在悠揚、委婉的江南絲竹及民間小調中,品著香茗,嚼著甜點,觀著美景,一時間,人世間的煩惱、痛苦、紛爭仿佛都與這里絕緣了。
在南園茶社品茶,與其說品的是茶的一份清香,景的一種美麗,還不如說品的是一種情趣、一份歷史及文化。
素描南園茶社
有100多年歷史的老虎灶,一張張散發著桐油香的老式方桌,一幅幅浮泛著歲月光澤的“大美煙草公司”的招貼畫,一排排紅得發黑的老紫砂壺,還有那幾把團扇、幾塊藍印花布掛軸、幾只鳥籠……
南園茶社北面臨街,東面和南面臨河,兩條河道在茶樓處交匯成“十字港”,始建于1898年,原名“福安茶社”,為清末的“江南第一茶樓”。
茶社是一幢典型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共分二層,門面是清一色的紅漆木雕裝飾,門眉的中央鑲著四個斗大的金色大字——南園茶社。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掛在門窗上的那面銹著“江南第一茶樓”的杏色大旗,以及兩旁門柱上的那幅“南市曉煙清水橋居景色悠;名鎮茶苑高朋相聚論古今”的落地楹聯。
走進茶社大門,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從心頭飄裊而起。那一只有100多年歷史的老虎灶,那一張張散發著桐油香的老式方桌,那一幅幅浮泛著歲月光澤的“大美煙草公司”的招帖畫,那一排排紅得發黑的老紫砂壺,還有那幾把團扇、幾塊藍印花布掛軸、幾只鳥籠,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為遠去了的江南、遠去了的水鄉古鎮、遠去了的江南水鄉老茶樓,作著鋪陳和渲染。
環視整個茶社,古樸中透著一份清幽及雅致。一樓為底樓鋪面店堂,在這里不僅可以品嘗到各種檔次的紅茶、綠茶、花茶等,還可以享受到當地特有的熏青豆、蘿卜干等特色茶點。店堂的右側是賬房,設計、擺設一如舊時。
登樓而上,“南園曉市”四個大字撲面而來。轉過大堂,四面皆為雕花木窗,古樸中蘊含著一份厚重,環境幽雅得讓人怦然心動。從北窗望去,同里的鬧市一覽無遺,站在南窗則感覺茶樓臥于水上,駁岸曲折,小橋遍布。臨窗而坐,但見船只穿梭來往,水面波光粼粼,一派繁華的水上貿易景象。
二樓最醒目的是位于樓梯頂端的陳去病與柳亞子對飲的蠟像。與蠟像相對的是南園藝苑。在這里,茶客們既可遠眺水鄉風光,近可覽小橋流水,在品茗的同時,聽上幾段江南絲竹,或宣卷、評彈、戲曲、小調等曲子。那份情趣與雅致真的會讓人難以忘懷。
恍然中,一個屬于二、三十年代的舊時江南老茶館在不經意中回歸了。
鏈接:史說南園茶社
南園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社”。主人原本是同里鎮上一小戶人家,因算命先生說他們家缺水,于是便開起了這家名日“福安”的茶館。
1930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創辦人之一陳去病先生從南京返回家鄉同里頤養天年。因為所住的地方與福安茶社僅一河之隔,所以他常讓傭人用舢板送其去茶社,或品茗或懷舊追憶曾經的美好時光,或與柳亞子等進步文人談笑暢飲,針砭時勢。久了,茶社的老板與陳去病等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在一次交談中,陳去病向老板提出了把福安茶社更名為“南園茶社”(去掉中間二字即為南社,意在紀念南社革命活動),不料,老板竟一口答應。就這樣福安茶社變成了南園茶社。
為了紀念陳去病和柳亞子這兩位先人,茶社現為他們塑了兩尊栩栩如生的蠟像,被請坐在茶社的二樓上,對飲成趣,獨成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