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這次展覽是我國政府第一次舉辦全面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大規模展覽。整個展覽圖文并茂、動靜呼應,共展出唐宋古琴、高山族木雕、貝葉經等多件珍貴文物,同時精選參展圖片2000多幅,通過實物和圖片的展示,把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象地展示給觀眾。展覽上,代表“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的三把紫砂古壺也由此名聞遐邇,成為永載史冊的“紫砂名片”。
清乾隆綠釉萬字紋漢方壺
年代:清乾隆時期
作者:不詳
外形:高19.2厘米,寬18.7厘米,底鈐:“澹然齋印”圓章。
此壺以紫泥為胎,采用打泥片、鑲接身簡的手法制作,器型古樸端莊,線條挺拔周正,比例適當,做工精良,堪稱紫砂方器的代表作。壺身兩面和壺蓋上繪萬字紋,并滿身施釉,畫工精致,色彩翠綠,釉面明亮,是紫砂施釉的精品。選它作為“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的代表,既可體現紫砂方器的工藝水平,又能顯示紫砂加釉的裝飾技巧。
紫砂壺上落的“澹然齋”款究竟是哪朝哪代哪位名人的字號,如今已無從考證。資料顯示,紫砂在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如今傳世的紫砂傳器中有康熙、乾隆“御制”的紫砂茗壺,乾隆皇帝更是備有專門的紫砂茶具,外出必須隨行攜帶。受此影響,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紛紛效仿,定制紫砂茗壺,于是出現了許多以齋、堂、軒等為印款的紫砂茗壺,“澹然齋”應為其中之一。
百果壺
年代:清末民初
作者:許立成
外形:高12.1厘米,寬16厘米,壺底印:許(圓章),立成(方章),蓋印:“立成”。
紫砂,又稱“五色土”,雖然色彩豐富,變化無窮,但由于不同泥料在燒成時對窯溫的要求不同,紫砂作品多以單色泥制作。而這把百果壺為了形象逼真地表現百果的色彩,用紫泥做壺身、緞泥做壺嘴、紅泥做壺蓋,在一把壺上采用多種泥料合成,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此外此壺在造型上也頗具創意,菱為把,藕作流,香菇當壺蓋,蓮蓬、紅棗、荸薺、杏仁、松果等做底足,壺身還有花生、赤豆、板栗、南瓜籽、葵花籽做裝飾,一把壺上匯集了十七種果物,象征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這么多的果物都必須單獨制作,再與壺身組合,工藝復雜,難度較大,需要紫砂藝人具備很高的制作水平。它向人們展示了紫砂材質極強的可塑性。
緞泥東坡提梁壺
年代:民國時期
作者:不詳
外形:高14厘米,寬12.3厘米,蓋印:全記,壺身刻有銘文:“真達其旨絕言離語縱使拈花一笑而矣上真下達上人雅屬外寮行者”,另有“湖上騎驢客”(方印)
據考,真達上人為近代高僧。十九歲出家于普陀山三圣堂,1914年至上海,創太平寺。真達和尚一心淡定精進,行持不懈,同時施衣給藥,濟孤恤貧,普利眾生,為世所崇。1928年,真達和尚兼任蘇州報國寺住持。這把提梁壺是他人定制贈送給真達和尚的禮品壺,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
此壺以緞泥制成,泥質純凈,泥色溫潤。造型采用三叉提梁,三叉提梁又叫東坡提梁,它是清末民初時期,紫砂藝人根據蘇東坡“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意境,創制的新器型。提梁活而不僵,柔而有力,非高手不能辦也。
緞泥東坡提梁壺展示了傳統的紫砂拍身筒成型技藝和獨創的三叉提粱壺造型藝術,表現了詩文、金石、書法、篆刻藝術與紫砂制作技藝的完美結合,與文人階層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反映出紫砂技藝富有實用和藝術鑒賞的雙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