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知名企業總裁,或社會名人,他們還是國學研修者,但他們更是虔誠的茶人。近日,北京大學中國國學大講堂董事長高級研修班的學員們懷著“品茶、論道、結緣”之心,尋茶尋到了武夷山。
本刊記者進行了跟蹤采訪,零距離接觸他們的茶心。
尋茶人物素描
郭杰 中國紅牛第一任總裁,亞太經合組織文體產業委員會主任,歐盟中國經濟文化委員會中國分會執行主席,中國國際體育產業俱樂部總裁,中國沃天體育管理集團董事長。
李愛華 新疆愛華古箏教學基地北京離騷琴館創始人
晏征宇 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賈天兵 中國銀行黨務部長
姚永魁 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與培訓辦公室主任
彭娜 《喬家大院》責任制片人中視百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肖友德 美國江森自控有限公司北京地區總經理
劉國偉 品牌中國研究院首席品牌官中國十大卓越策劃專家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策劃專家中國設計師100強
……
和武夷茶的親密接觸
在武夷山短短的三天時間,這一批尋茶之人泛舟九曲溪,攀登天游峰,游覽九龍窠大紅袍景區,近距離地感受武夷山茶葉生長的原生態環境;在御茶園品茶,看巖茶茶藝表演;感受著茶與禪、茶與琴合二為一之韻味。
聽禪
為了讓茶人能夠領悟到真正的茶禪一味,11月24日晚上,本刊特地邀請趙州柏林寺院釋明奘法師親臨武夷為茶人們講禪。
在裊裊茶香中,釋明奘法師宣講了“禪茶一味”的真諦。在他看來,茶來自山川承載,來自雨露滋潤,來自風吹日曬,來自人工制作,原本無茶中生出一個茶來,恰恰是無我的本然演繹,此乃“無我”;茶自無常,管它高山之巔雪水浸,還是萬丈深淵下泉沖,茶綠了,茶黃了,茶澀了,茶淡了,茶涼了,茶棄了,來自泥土,還歸大地,不必慨嘆,勿需贊禮,此乃“無常”;一種茶一杯茶一片茶,境不同,水不同,心不同,皿不同,氛圍不同,竟然全然不同,完全因緣而顯現,此乃“緣起”。冥冥之中,茶與禪已然結合得如此緊密。
聽過明奘法師有關茶禪之道的開示,仿佛被拂去了心靈一角的塵灰,瞬間照見五蘊的空寂,圓融之喜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聽琴
此次尋茶之旅還邀請到了北京離騷琴館創始人李愛華,為茶人們進行琴道表演。
李愛華是著名古箏大師高士誠的關門弟子。她現場彈奏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和古箏曲《漁舟唱晚》,猶如那上善之水,蜿蜒流淌,虛懷若谷,海納百川,曲中有海闊天空的暢想,也有樸實真切的情愫。如同品茗玄思的頓悟,剎那間窺見,道生一、生二、生萬物的神奇造化。
古琴、古箏和茶一樣,都在傳承著中國古老的文化。追著茶香,順著琴聲,頓時,如人世外桃源。那里,只有茶香裊裊、琴聲悠悠,什么喧囂煩碌都已不復存在。忽然,琴聲不再,返璞歸真即止。睜眼,原來琴聲已止。
“居善地里品茗茶,琴棋書畫生古趣。”,這是何等愜意的一種生活!
尋茶故事
這是一批真正的成功人士,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有著獨特或非凡的地位;這更是一批向往淡然人生的人,在紅塵奢華之后選擇了回歸。因此,他們選擇了研修中國最博大精深的國學,同時,也選擇了另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
讓我們一起來感悟他們的茶心吧。
晏征宇:左擁右抱茶與酒
晏征宇走到不惑與天命之間,已有近三十年的酒齡,可謂是老酒鬼了。對茶一直敬而遠之。這次的武夷山之行,竟讓他叩開了茶緣之門,并且還真的喜歡上了茶!
走進茶,晏征宇才發現茶與酒竟然是殊途同歸者。說它們殊途,二者截然不同,一個淡中含甘,將心性融于水中,正所謂“清淡醇厚之余,歷久才顯意味”;另一個則柔中有烈,將情感融于水中,可謂“激情脫骸之后,一醒頓生悲涼”。盡管如此,二者卻同歸于一個目的,讓當下的飲者快樂與無憂!茶將煩惱化作清風,留下醇香后無影遁去;酒將憂愁載入扁舟,留下酣暢后漂泊而走。難怪古人稱二者的別號作“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晏征宇發現,古人對茶與酒的贊美之辭竟也可以相互換位。盧仝七碗茶歌中的“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起。”,而白居易寫酒則是“納諸喉舌之內,淳淳泄泄,醍醐沆瀣。沃諸心胸之中,熙熙融融,膏澤和風。百慮齊息時,乃之德,萬緣皆空時,乃之功。”茶和酒的意境在此刻,竟出奇得貼切。
晏征宇說,應該感謝上蒼的恩賜,茶與酒都是借尸還魂的文化。生命發育成長于大地,在收獲和制作中死去,或在作坊中留下殘骸而升華,或在泡制時留下殘骸而升華,將靈魂附著于飲者,跨越當下的一切煩惱與憂愁,飄然而去!
郭杰:琴禪茶三者合一
雖然擁有眾多赫赫頭銜,然而郭杰最珍重的一個卻是北京龍潭湖飛龍閣中華名人茶苑的主人。身為福建人的他,自小酷愛喝茶,并結緣佛法。經歷了人生的幾多沉浮,泡茶品茗對郭杰來說,是對思想的過濾,而誦經抄經則令人心神沉淀。二者的結合,讓郭杰一直保有一顆真誠的心和拿放自如的行事風格。
在禪中品茗,自然也少不了琴曲的加入。郭杰鐘愛古琴已久,是離騷琴館館主李愛華老師的知音,工作之外,經常到李愛華老師的“居善地”品茗論琴。好琴能奏出佛音,佛禪之音猶如茶香蒸騰的裊裊清奇之氣——可聞不可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郭杰覺得,聞久了這來自于佛禪之音的氣息,會讓人生慧、頓悟、寵辱不驚——就如李老師彈琴的表情從來都不會因境地而變,一如地認真,一如地寬容。真正的仙音令內心不再糾結,琴、禪、茶其實并無本質上的差別。
此次來到武夷山,法師的授道解惑,武夷山莊的嫻靜,令郭杰猶如云游隱世仙境。再次回到喧囂的塵世,無論是在泡一壺凝潤的水仙,或聞一杯觀音的清裊,還是再品一口正山小種的悠長,心境都會如武夷山的九曲溪一樣——蕩氣回腸,清綠如一。
賈天兵:企業經營如同品茶
俗話說滴酒不沾。但過去的賈天兵卻基本是“滴茶不沾”,他從來都沒有喝茶的習慣,更談不上品茶了。自向佛之后,工作和生活中的煩惱和快樂,賈天兵都愿意向師父傾訴。而師父恰是極好茶之人,交談間每每都會泡上珍藏的好茶。慢慢地,賈天兵也開始喜歡上了茶,并一發不可收拾。他說:“師父在茶香中引領我歸真;而我亦在茶香中寧靜,漸歸無我。”
因為信佛吃素且戒酒,所以賈天兵與朋友在一起惟一的交往方式就是喝茶。在他看來,茶的保健功能更多在于怡情養性,“品茶時最講究一個‘放’字,放下手頭的工作,放松緊繃的神經,放開被囚禁的性行,只留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狀態,讓自己的心境清凈、恬淡。”
師父帶賈天兵走進茶的世界,而賈天兵自己卻慢慢地走進了武夷巖茶的王國。他陶醉于巖茶生長的特殊地理環境,傾慕于巖茶不摻雜工業化的生產工藝,鐘情于手工制作體現出茶最真的秉性。
賈天兵講究品茶時放松的狀態,但身居要職的他卻也從品茶中尋找到茶與企業經營的相似之處。他解釋說,不同的環境生產出不同的茶,不同的茶又有不同的沖泡方法和品飲習慣。每個人對茶的喜好選擇,可以反應出他們對事物的反應和選擇。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也應該根據時機的不同,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經營策略和管理模式。像某些人喝茶,不管什么茶都只在大玻璃杯子里泡,企業的經營者,不管前面是風雨還是陽光,都呆板地使用一種策略,那必定如前者喝茶一樣,永遠也無法品出茶之甘甜。
姚永魁:茶道集儒、釋、道之精華
學歷史的姚永魁對中華大地上五千年來發生的事,自然比平常人更多一些了解。他說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茶文化始終貫穿于其中。他說自己曾經非常好奇,為什么從古到今的文人墨客都是好茶之人?于是,開始嘗試接近茶,在隨許多茶友走過幾個中國的茶鄉之后,他終于找到了答案:茶,原來如此可愛!
姚永魁說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都是“有茶相伴自風流”,“就著一杯飄著淡淡悠香的清茶,握書持筆在紙上思考、行走,與茶共舞。盡情揮灑著名士的風流與書生的才情!”作為一名散淡的茶人,姚永魁不敢以真名士自居,但因為有茶相伴,卻也是心胸坦蕩,處事泰然。“茶性與人性合二為一,茶品與人品渾然一體,在茶香茶韻里,人就變得豁達飄逸起來。”
姚永魁還從中國不論鄉野農夫,還是儒雅名士,皆以茶為趣的現象中,找到了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一脈相通的東西。他解釋說,儒、釋、道三種文化的精華都被創造性地吸收在茶道之中。儒家尚實,深信天道酬勤、真水無香。而中國茶道,最講究的也是功夫二字。下足了功夫,就能化平淡為神奇,以樸素之葉醞釀出人間瓊露。佛的所謂明心見性,無外乎是心的敞明與性的修煉,而茶就是要人樸素、要人澄澈、要人清凈。惟其如此,才有以茶助禪,以茶禮佛之說。同時,佛講慧根,講因果機緣,而茶道中也自暗含人生的種種玄機。
彭娜:隱退后,去享受如茶人生
彭娜對茶的喜愛都是來自于身邊的朋友,身邊有太多愛茶的朋友了,受他們的影響,彭娜愛茶愛了四年。她說自己對茶道的興趣、與茶的真正緣分來源于與一位頗有才華的海歸朋友的交流,他放棄了國外的一切,回國在上海開了一個茶館,潛心研究佛禪與茶道。彭娜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因為愛茶而開了茶館,她也經常出入這些茶館,和三五好友一起品茶聊茶。
在杭州,有朋友買下西湖畔宋美齡的故居,開了一間茶館,每次去杭州出差,她必去那里邊品茶邊欣賞西湖美景。而在北京,郭杰的中華名人茶苑則是彭娜最愛的休閑場所之一,那里環境古樸通透,能喝到各種各樣的好茶,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許多老茶人交流,她對茶的理解也上升了一個層次。
今年年初,彭娜參與制作了央視大劇《喬家大院》,“做這部片子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一直以來都對茶文化特別感興趣,很想學習茶道。而武夷山與茶文化又有很深的淵源,電視劇中喬致庸為販武夷茶而歷經艱險打通‘萬里茶路’的故事讓很多人從一個側面了解了武夷山的茶文化。”
一直沒法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所感興趣的茶文化上,所以彭娜有一個愿望就是:等自己隱退的時候,一定要找一處幽靜舒暢的風水寶地,開一間小茶館,享受如茶人生,優哉優哉。
林金木:提倡生活第四餐——喝茶去
在武夷山從事旅游這個行業,對武夷山莊總經理林金木來說,茶便已經取代了酒,無論是招待客人也好,獨自品飲也罷,一天他至少有六個鐘頭的時間在喝茶。慢慢的,林金木對品茶已經“三樂”其中:一為“獨品得神”。一個人面對青山綠水或置身高雅茶室,通過品茗,神交自然,物我兩忘,此乃一樂。二為“對品得趣”。即兩個知心的朋友相對品茗,或無需多言即心有靈犀,或推心置腹傾訴衷腸,此乃二樂。三為“眾品得惠”。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相聚品茶,相互溝通、啟迪,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此乃三樂。
林金木說,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談事情,在觥籌交錯中解決問題。但酒桌上的應酬多了,難免身體的健康警示燈就亮了。古時神農氏以茶解百毒,如今我們也可以茶清腸胃。快節奏的生活讓世界擁有國際了不“快餐”文化。如今,嚴格遵循一日三餐的時日已經遠去,為什么不讓中國五千年的茶文化成為世界的“第四餐”?中國人以后見面的問候不再是:“吃飯了嗎?”而是:“喝茶了嗎?”
尋茶體悟
這個國學班的成員大多是企業的董事長,閑暇間,他們常相約到北京的中華名人茶苑品茶論道,此次又一同來到武夷山“品茶、論道、結緣”,他們的人生,各自都充滿傳奇的色彩,如今他們可以說是處于事業的巔峰。對于茶,他們比普通人有著更特別的感悟。
李愛華
我今生不可或缺的兩樣東西便是茶與琴。當人世間的煩碌遠離,那時的琴聲是最真的,那時的茶是最香的。茶道與琴道一樣,它們都是高雅的、安靜的。
晏征宇
茶時淡時濃,禪漸近漸遠,心忽亂忽定,人為了擺脫苦才要學佛修禪,也就是學會發現苦的原因,并運用滅苦之道去滅除苦,這便是原始佛教中的四圣諦“苦、集、滅、道”。但是倘若我生活的當下沒有“苦”的感覺,把生命中的所有喜怒哀樂都當成緣起注定的感受,無怨無悔地細細品味,我還要學佛修禪嗎?
郭杰
一盞清茶,輕抿入口,懂得何謂芳香馥郁,懂得欣賞清靜雅致,懂得淡定從容。抑或,你能體味到茶禪境界不僅僅是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幾巡茶道,繁華落盡,也許平平淡淡才是真。
賈天兵
茶是從水中浸潤出來的,靜水流深,水淺則叮咚,為人做事要謙遜、厚重、務實、除躁,從茶中品悟自然,收獲自在。
肖友德
禪茶一味,古琴茶道,回歸大自然與大自在。
彭娜
茶目前給我最深的啟發就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林金木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趙樸初老先生如是說。當今社會,太多人都在趕場,從這里往那里,從那里往這里。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一杯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