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漢鐘,網名“葉叢嘉”,“天羽茶齋”的主人。這位皮膚黝黑、身材壯實,聲音洪亮的憨厚漢子,對茶有著無比的癡心。
他在國內率先提出茶藝的概念,是全國第一批的茶藝師和高級評茶師,率先對潮州單叢茶進行改良,創制了水仙單叢茶“天逸香”和鳥龍紅茶“醉佳人”。
率先提出茶藝概念
潮州古城的太平街,是一條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老街,靠近嶺東名剎開元寺,有潮州古城特有的難以言說的古雅,葉漢鐘愛茶、賣茶、賞茶的事業,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1986年,葉漢鐘進入潮州市國營茶葉進出口公司收購站,開始了和師傅到各地茶鄉收購茶葉的日子,今天的一身本事就是在那時艱苦地穿山越嶺,走村跑寨中磨煉出來的。經過長達七年時間的經驗積累,1993年,葉漢鐘承包了公司的營業部,并第一個掛起了茶藝貿易部的牌子。
說到“茶藝”,葉漢鐘頗有些自得地說,當年誰都沒有意識到茶文化的市場價值,但對茶敏銳的直覺讓他一直相信,失去了茶文化的茶產業是不可能走遠的。今天,“茶藝”兩個字,已經被制成一面三角形的旗子,依然在“天羽茶齋”前面飄揚。
獨創潮州茶新品種
成為一名茶葉商人之后,葉漢鐘也幾經沉浮,但一直有一個夢想在他心中,就是想改進潮州茶葉制作方法,并提高工夫茶藝。
對于單叢茶,葉漢鐘形容她是“一個高貴少婦,既有豐富內含,又比較純和,既香韻襲人又不失威嚴”。潮州是其主產地,但是多年來在全國市場的銷售并不樂觀,消費群體也僅僅局限于潮州一地。
為了解決單叢茶的銷路問題,在1999年就成為當時全國第一批茶藝師的葉漢鐘,在2002年毅然放下生意,入讀浙江大學茶學研究生。此后,他順利成為全國第一批由國家茶葉檢測中心頒布的高級評茶師。兩年的系統學習,讓葉漢鐘充分了解了茶葉的生物成份、制作工藝技術,以及從實驗科學的角度揭開各類茶葉飄香的謎底。于是,他開始著手進行改進單叢茶的試驗。
他發現單叢茶濃而帶澀的口味是外地茶客難以接受的主要原因。四五年來,他先后在鳳凰山、草嵐武創辦了實驗基地,開始對單叢茶進行改良和創造。2001年創制了水仙單叢茶天逸香,2005年采用重發酵的方法創制了“烏龍紅茶”醉佳人,獲得了第5屆名茶質量競賽的創新獎。
潮州茶具的收藏生活
除了茶葉,葉漢鐘對古董茶具的收集,以及對古典工夫茶器具程式的研究和復原,也已經達到了專家級的水準。
在葉漢鐘的“天羽茶齋”里,他為我展示了一款從民間搜尋來的紅泥爐,那是潮州工夫茶傳說中“紅泥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的四寶之一。葉漢鐘說,作為追求品飲之道的茶客,擁有復原以前復雜的工夫茶程式的興致。而作為潮州工夫茶的研究者和愛好者,他責無旁貸。事實上,在天羽茶齋,諸如宋代盛極一時的黑瓷兔毫盞,海上絲路沉船中的青花茶碗,風格各異的潮州手拉壺,以及難得一見的新舊工夫茶具,多得不可勝數,不禁讓每一位來此的愛茶人大開眼界,無限向往。
希望生產單叢陳茶
近年來,隨著普洱熱潮的興起,葉漢鐘也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了以普洱茶為代表的陳茶。
他比較了普洱茶與單叢茶之間的異同后,大膽地提出了單叢是最接近普洱茶品種的看法,例如兩者的產地云南與廣東在緯度上相同,在外觀上都是樹型高大的大葉類,葉尖長,芽葉肥壯,而在內含成分上都是碳代謝旺盛,茶多酚含量特別高,氨基酸含量較低,兩者之間都非常相似。
葉漢鐘說,既然普洱茶適應了現代社會追求“健康”的飲茶潮流而大行其道,那么成份極其相似的單叢茶也理應獲得全國茶客的青睞,而不是只局限于潮汕地區。單叢類的陳茶純正清透,滋味醇厚回甘,尤其耐沖泡,十幾泡之后香氣依然沉穩有力,有滋有味;而且陳年貯藏之后,消滯功效不減,但不會傷胃,這就避免了單叢新茶過于霸氣,胃難以承受的缺點,在健康、口感方面得到了平衡。
葉漢鐘用“陳香醬韻”來概括陳茶的特性。陳茶“陳”出的特有品質才是其拓展廣闊市場的關鍵。于是他提出以新的理念,利用單叢茶資源特點加工成普洱茶風格的“陳茶”,希望通過科學地拼配,能使單叢茶闖出另一片天地。
眼前的這間“天羽茶齋”,似乎是葉漢鐘堅守茶理想的一個寫真。兩盞掛在店前的圓筒形的竹燈籠,大廳頂上專門搭建的仿民居瓦式厝頂,裝茶的潮式大甕,傳統金漆木雕裝飾的茶架,一切都是地地道道的潮州風俗。二樓的玻璃窗外,種滿了花草翠竹,但窗上卻造出了一個木窗,這種設計充分體現了葉漢鐘的追求,即在濁世紅塵之中,建造一片固守傳統的清明空間。
葉漢鐘說,他還準備布置一間地道潮味風格的“食茶間”,一個有著雕花隔扇,各式茶擔、茶櫥,各種古董茶具的清淡式大斤。撫摸著這些有著幾百年歷史溫度的古董,我們不禁陶醉于葉漢鐘所描繪的品茗佳客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