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李女士,近年來特別是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也還覺得寒氣逼人,經常手腳冰涼,腰部或全身發冷,致使情緒不佳,行動欠利索,為此,李女士深感苦惱。后到醫院做了全面檢查,被確診為“冷感癥”。醫生說,這種“冷感癥”主要由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環不良所致,多見于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婦女。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女性由于經期、孕期和產褥期經常使身體處于失血、虧損狀態,或患有貧血、胃腸病及久病體虛等,機體的抵抗力減弱,抗寒耐寒能力差,故在冬季就會比男性怕冷。再者,婦女較之男子更易患營養缺乏、低血壓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癥,它們也會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環不良,尤其是肢體末梢血管血液循環障礙,導致手腳冰冷。處于更年期的婦女,因體內性激素平衡失調,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使其所支配的心臟、血管、胃腸等功能活動受影響,也是使人產生冷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衣著不當、飲食不宜及好靜懶動等,同樣會使女性冬季怕冷的癥狀加劇。
國外專家研究還發現,女性怕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體內缺鐵,導致女性鐵流失的首要原因是月經。經測試,每次月經要損失鐵15~30毫克。而鐵元素除了參與體內很多重要酶的合成和能量代謝外,還是構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功能物質,擔負著機體內氧的運輸代謝功能。若女性膳食中鐵不足(通常情況下,女性要達到御寒之目的,每日應攝入18毫克的鐵,但實際上大多數女性沒有達到這個要求),營養物質又得不到充分的氧化,產熱不夠,自然就會感到寒冷。
為了預防和減輕冷感,除了要積極防治原發病外,女性們(尤其是更年期婦女)平時應積極主動地參加適宜的體育鍛煉,特別是從事久坐或久站的女同志,更應重視工間活動或主動擠時間多做一些手、腳和腰部的運動,如踢踢腿、彎彎腰、甩甩手等,通過肌肉運動來改善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以產生更多的熱量來抗寒。在冬季衣著方面,既要注意“風度”,更要重視“溫度”應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對更年期婦女和久病體弱者,尤其要做好防寒保暖,對易受涼部位,宜戴上手套、穿上暖鞋、包上頭巾、系上圍巾等,以助保暖御寒。
此外,加強日常飲食調理,對提高御寒能力大有裨益。歷代醫家認為,多吃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鵪鶉肉、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蔥、花椒、山藥、桂圓、荔枝、栗子及杏脯等性屬溫熱的食物,有助御寒。體內缺鐵的女性,還要多吃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各種動物血、瘦肉、豆類、鮮棗、香菇、黑木耳等,有利于補鐵抗寒。同時還要適當多吃含碘、鋅、核酸類較多的食物,如海帶、海蜇、紫菜、淡菜、蝦皮、貝殼類、沙丁魚、螃蟹等,既可促進甲狀腺素的合成,以保持其在體內的正常水平,又能增加體內營養,增強身體素質,從而大大提高御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