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證實,很多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生物鐘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如服用同一種藥,劑量也相同,只是給藥時間不同,就可以出現不同的效果?,F將常用的降糖藥的最佳用藥時間簡要介紹如下。
(1)胰島素:人體在生理狀況下,進餐后1小時左右體內血糖濃度達到高峰,隨后逐漸被機體吸收或轉化為糖原,儲存于肝臟和其他組織中,3小時后血糖濃度趨于正常。
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分泌或功能異常,使得空腹血糖和尿糖都有晝夜節律性,在早晨有一峰值,而非糖尿病患者則無此節律性。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不論對健康人或糖尿病患者都有晝夜節律性,即在凌晨4時胰島素的敏感性最強,小劑量給藥即可獲得較好效果。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上午10時降血糖作用較下午強。盡管如此,糖尿病患者在早晨的胰島素用量還需增加,因為致糖尿因子的晝夜節律在早晨也有一峰值(早晨糖耐量試驗最差),而且其作用增強的程度較胰島素更大。
(2)甲苯磺丁脲:甲苯磺丁脲的半衰期以上午8時給藥較長,服藥后半小時的降血糖幅度明顯大于18時給藥者。該藥口服半小時后,開始被吸收進入血液,2~4小時開始發揮降糖作用,4~6小時降糖作用達到高峰,然后逐漸下降,可持續6~12小時。由此可見,按照慣例,餐前或餐后半小時服藥,血糖濃度達到高峰,而甲苯磺丁脲的藥效卻尚未發生作用,而當藥效達到峰值時,血糖濃度已趨于最低值,這樣給藥不僅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且還易發生藥源性低血糖反應。根據生理、生化的變化規律,甲苯磺丁脲最佳給藥時間是:上午8~9時,下午15~16時,這樣可使藥量與體內血糖濃度變化規律相適應,達到降血糖的最佳效果,而且不易發生低血糖反應。
(3)甲福明(二甲雙胍):該藥不促進胰島素分泌,其降糖作用主要是促進脂肪組織攝取葡萄糖,使肌肉組織無氧酵解增加,增加葡萄糖的利用,拮抗抗胰島素因子減少葡萄糖經消化道吸收,服藥后2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使血糖下降,是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口服降糖藥。傳統的用藥方法是,開始時每次0.25克,每日3次,以后可根據病情調整用量。這勢必與血糖濃度晝夜節律相悖,從而降低藥效和增加不良反應。根據其降糖作用可持續8小時的原理,將服藥時間改為早晨6~7時,下午14~15時,使藥量與體內血糖濃度變化相適應,可減少用藥量和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