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報報道,一生產酒精(乙醇)的車間失火,但在消防人員趕到車間打算開啟消火栓時,卻怎么也開不了,原來消火栓受車間其他化學品的侵蝕已經“銹死”了,后來火雖被撲滅,經濟損失卻相當大,原因不言而喻。
最近,在一位患者身上也發現類似的情況:王先生今年40歲,是一家餐館的老板。前一天,他招待重要的“關系戶”,喝白酒1斤,又陪搓麻將一夜,次日出現發熱、咽痛。到醫院一檢查,體溫38℃,白細胞15×109/升。患者起初隱瞞了喝酒的情況。醫生給開了頭孢曲松鈉2克,經皮試陰性后進行輸液。輸液時,醫生再次仔細詢問病史,患者始道出實情。緊急終止輸液,但此時已輸入約含有0.1克藥物的液體。10分鐘后患者面部抽搐,神志恍惚,吐字不清,面色潮紅。留觀3小時,患者癥狀逐漸減輕。24小時后隨訪,恢復正常。
這是怎么回事呢?是頭孢類藥物過敏,還是輸液反應?都不是,是酒精和藥物“碰車”了!
酒精(乙醇)80%由小腸上段吸收入血,經門靜脈進入肝臟而被“攔截”——肝臟中含有豐富的乙醇脫氫酶,可將乙醇脫氫(氧化)生成對人體危害更大的乙醛。乙醛在醛脫氫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被氧化成乙酸。乙酸進入三羧酸循環被徹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的毒性就被解除了。
如果將酒精進入人體比作發生“火災”,醛脫氫酶就好比是“消火栓”!因為乙醛對人體的毒害比酒精本身更嚴重。頭孢曲松鈉抑制了轉化乙醛的醛脫氫酶的活性,導致乙醛不能被消除而在血中堆集起來,產生中毒癥狀,這種毒性反應在醫學上被稱為戒酒硫樣反應,又稱雙硫侖樣反應、雙硫醒樣反應等。
更多的臨床實踐發現,一些常用的藥物都有抑制醛脫氫酶的作用,對于用藥前后飲酒甚至使用過酒精的人,都可同樣引起戒酒硫樣反應。
這些藥物有,抗生素類:氯霉素、灰黃霉素、頭孢菌素類、甲硝唑、痢特靈;降糖藥:甲苯磺丁胍(D860)、優降糖、氯磺丙胍、苯乙雙胍;其他:抗凝藥、妥拉蘇林(擴張周圍血管藥)。就是它們,把酒精的“消火栓”“銹化”了!乙醛中毒(戒酒硫樣反應)的癥狀往往在用藥后5~10分鐘即可出現:面部發熱、潮紅,頭頸部血管劇烈搏動,頭痛,重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嘔吐、惡心、出汗、口干、胸痛、低血壓、心跳加快、視力模糊、精神錯亂、休克等劇烈反應,可引起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乃至死亡。反應嚴重程度與用藥劑量、飲酒量成正比。原有心腦血管病者、老人、兒童以及對酒精敏感者反應尤重。酒精中毒癥狀復雜多變,常使醫生摸不著頭腦。
治療戒酒硫樣反應,首要的是停用藥物或酒精,癥狀即可減輕或消失,反應嚴重者除對癥急救外,可用C—半胱氨酸、DL—同型半胱氨酸、青霉素胺等治療。
認識本癥,提高警惕,是預防本癥的關鍵。作為患者,應用上述藥物期間乃至停藥5天之內不要飲酒和含酒精的飲料;接受其他疾病的藥物治療時(包括口服、注射、栓劑),若4~5日內有飲酒情況時,應主動向醫生通報。作為醫護人員,開處方或注射前多問患者一兩句話,也許就避免了一場“火災”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