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伯患高血壓多年,半年前出現反復胸痛,運動后加重。醫生懷疑他得了冠心病,建議他做冠脈造影檢查。結果發現,張老伯的冠狀動脈有好幾處嚴重狹窄,必須盡早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然而,當張老伯聽醫生說這手術要開胸、要在心臟上動刀時,一下子懵了,堅決拒絕接受治療。沒過幾個月,張老伯就發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王媽媽今年70歲,一年前被確診為冠心病,冠狀動脈有多支血管病變,也被告知需“搭橋”。好在王媽媽是個樂觀的人,和子女商量后,她同意做手術。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2周后,王媽媽便出院了。一年過去了,王媽媽健康地生活著,能做家務能逛街,胸痛再也沒犯過。
什么人需要“搭橋”?
凡2支以上冠狀動脈狹窄大于50%的冠心病患者,需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接受過冠脈成形治療并在冠狀動脈內安裝支架的患者,若再發生心絞痛,也需及時行搭橋手術。這樣做不但可消除心絞痛,使患者能夠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還可以預防心肌梗死和猝死。
怎么“搭橋”?
冠狀動脈搭橋術是取一段位于腿部的自體大隱靜脈或其他血管,在主動脈和冠狀動脈堵塞病變的遠端之間搭橋,使主動脈的血液通過移植的血管供應到冠狀動脈的遠端,以恢復相應心肌的血液供應,改善心肌缺血狀態,解除心絞痛癥狀。簡單地說,就是在冠狀動脈狹窄的近端和遠端之間建立一條通道,使血液繞過狹窄部位而直達遠端。
可用于“搭橋”的血管通常是大隱靜脈、乳內動脈、胃網膜右動脈、橈動脈、腹壁下動脈等。
一般地說,靜脈“搭橋”損傷小些,操作相對簡單,但遠期效果比動脈“搭橋”差,適用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動脈“搭橋”損傷大,技術要求高,手術相對難一些,但遠期效果較好,適用于較年輕的患者。通常,80歲以上的老人單獨用大隱靜脈“搭橋”;60歲以下者,可考慮動脈搭橋;60~80歲者,可用一根乳內動脈加大隱靜脈“搭橋”。手術在全身麻醉、心臟跳動的情況下進行,一般需2~3小時。
“搭橋”前做什么?
手術前必須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明確冠狀動脈狹窄的部位和程度,據此決定搭橋的數目和位置。還要做超聲心動圖、心電圖、肺功能、肝功能、腎功能、血及大小便常規等檢查,以了解全身各臟器的功能狀況。此外,術前還要嚴格控制感染,停用阿司匹林等藥物,練習腹式呼吸,避免精神過度緊張等。
“搭橋”后感覺如何?
冠狀動脈搭橋術對緩解心絞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許多患者在接受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幾天,便能上下樓梯。若恢復良好,1周后便能上街。術后1~2個月,能勝任輕便工作。術后3~4個月,基本復原。
需要提醒的是,影響冠狀動脈搭橋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術前的心功能狀況。有心絞痛的冠心病患者應盡早去醫院就診,千萬不要等到發生了心肌梗死才想到要“搭橋”,因為那時已有太多的心肌細胞壞死,會給手術后的恢復帶來困難。
“橋”能保持通暢多久?
一般認為,靜脈橋的10年通暢率為60%~70%,動脈橋的遠期通暢率會更高。但由于人體動脈數量有限,且有些動脈因容易痙攣、管腔太細或有病變,不適合搭橋,因此,動脈搭橋固然效果好,卻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如何保護好“橋”?
冠狀動脈搭橋術后,若不注意飲食習慣的改變、生活方式的調整以及合理用藥,所搭的“橋”將時刻面臨再堵的危險。因此,患者術后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1.主食除米、面以外,應適當搭配雜糧。每日吃瘦肉(或雞、魚)100~150克,不吃肥肉,少吃動物內臟。用植物油,不用或少用動物油。青菜、水果多吃有益?;ㄉ⒑颂胰士沙3裕灰诉^量。攝鹽量要控制,成人每天攝入5~6克食鹽就足夠了,建議選擇市售的低鈉鹽。
2.酒盡量少喝,即使是葡萄酒,也應有所節制。最有益的飲料是白開水和茶,不要多喝含糖飲料。
3.術后早期及恢復期應適當活動。患者術后第一次進行體育運動時,必須測脈搏,運動要嚴格按運動處方進行,既不“保守”,也不“激進”,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如果在運動中出現胸悶、胸痛、憋氣、頭暈、心跳加快等不適,應立即停止活動,并及時到醫院就診。患者可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等急救藥品,以備不時之需。飯前、飯后不要立即運動。陰雨天、氣候悶熱或寒冷時,應減少運動量或暫停運動。運動后,應休息20分鐘再沐浴。需要提醒的是,運動不能完全取代藥物治療,患者切忌擅自改變心臟病藥物的用量和服用方法。
4.術后應保持血壓平穩,血壓過高會增加心臟負擔,血壓偏低會妨礙“橋”內的血液流動。若沒有禁忌證,應盡可能終身服用腸溶阿司匹林,以防止“橋”內血栓形成。
5.術后應定期到醫院復查,做心電圖、同位素或者冠狀動脈造影,以監測“橋”是否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