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云出嫁五六年了,婆家離我們家不遠,因此常回家來看看,我們父女間談談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可是,近幾次回來,她沒有了往日的開朗、熱情和善談,臉上不時地掠過絲絲愁云。這次回來,眼圈居然還紅紅的。我忍不住問她:“閨女,發生什么事了?”只見她話未出口,眼淚卻流了出來,神情苦悶地道出了委屈:婆婆退休后,脾氣變得越來越古怪,做事特挑剔,動輒就發火,盡管她在精心地照顧和侍奉著婆婆,但婆婆還是常責備、批評她,莫名其妙地丟臉色給她看……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女兒通情達理、尊敬老人、孝順婆母,怎么一下子婆媳關系就緊張了呢?
我和老伴一合計,決定拜訪一下親家母。一天下午,我們夫妻倆來到了女兒家。一進門,親家母見是我們來了,又是遞煙、又是沏茶地忙碌起來,一番寒暄,我就試探著問她。最近生活可好?過得還愉快嗎?她嘆了一口氣,說:“人老啦,不中用了。自打退休回家,這心里總是空蕩蕩的。孩子們有自己的事情,他們的喜怒哀樂也不告訴我。有時我問一些他們工作和單位上的事,他們總是說:媽,您退休了,別再操那份心啦,好好歇著吧。唉,孩子們已不需要我了。
“孩子們對您不孝順嗎?”我老伴接過話茬問。
“論孩子們的孝心,那是沒說的。小云是個好兒媳,對我知冷知熱,一日三餐吃的,春夏秋冬穿的,我沒有想到的她都想到了。”
“孩子們有什么不到之處,您老可要多指教喲!”
“唔……要說不到之處,就是小兩口將我當成無用之人了。我想去幼兒園接送孫子,他們怕我騎車不安全,偏要花錢雇請鐘點工;我說讓我去買菜吧,他們說,媽您身體不好別再勞神,我們下班順便帶回來……總之,什么事都不要我沾邊。”
“那您不是享清福嗎?”我老伴詼諧地說。
“哎,親家母,你可能不知道,每天都是起床、看書、讀報、吃飯、看電視……這日子倒是蠻清閑的,但是我總覺得缺少些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近年來,脾氣變得十分急躁,容易激動.,有時看什么都不順眼。”說到這里,親家母略帶歉意地笑了起來。
從與親家母的一席談話中,我基本上弄清了女兒臉上愁云滿布的緣由了。
周末女兒又回來看我們了。我對她說:“傻閨女,你自以為是一個孝順的賢媳婦,可你卻犯了一個錯誤。”
“錯誤?”女兒不解地問。
“是的。你缺少了與婆婆的溝通,忽視了她的心理需求。”我讓女兒坐下來,與她細談起來:“人年輕力壯在工作崗位上的時候,整個家庭都少不了她,領導、同事、朋友也需要她。一個人被需要,這就是他的價值體現,是工作和生活的精神支柱。你想想看,你婆婆在職時,習慣了發號施令或被人圍住聽取匯報、征求意見、請求指示。而現在呢,退休了,她感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地位在逐漸降低,這個時候難免會有一些心理上的落差,出現失落感。出于自信和自尊的內在要求,她會從其他方面設法尋求自身的價值。你們出于孝心,什么事都不讓她插手、不讓她過問,豈不更增加了她的心理失衡嗎?”
“我們這樣做,不就是尊重她嗎?”
“你知道嗎,人老了怕受冷落,最怕受到社會和子女的忽視和遺棄。現在,社會上普遍認為老年人怕冷落的根源是老年人對自己的老年生活不適應,往往從老年人自身角度去找原因。其實社會及家庭有時考慮不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是造成老人自卑和有被冷落感的重要原因。你想想看,一個人忙碌了幾十年,退下來后,變得無所事事,也無所適從。處于這種傷感和孤獨心理下的老人,能不煩躁嗎?”
“爸爸,我的本意是好的呀!”“你的出發點是對的。人到老年,生理功能的衰退、疾病的增多、‘垂暮感’的增加等,使老人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照顧,使他們對他人、對社會的依賴性增大。但是如果因此就將老年人看做一個完全被動的照顧對象與依賴者的話,那可就錯了。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講,只要他還能動,還能思考,我們就應當創造條件讓他‘有所為’,讓他通過自己的‘余熱’去證實他依然有存在的價值和地位,以此來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就應該盡量地尊重與理解老人的那種強烈的被他人所需要和重視的心理需求。”
“爸爸,我懂了。”
“懂了就好。回去后,應經常與你婆婆多交流。只要她的健康條件允許,就應支持她對有關事務的參與,要讓她覺得:你們永遠需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