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同學聚會,大家買了好多水果。老張看著鮮紅的草莓忍不住吃了一個,沒成想一下子牙齒就又酸又痛,吃飯時連豆腐都不敢碰。有句話說得好,“牙好,胃口就好”。這下,牙出了問題,老張是吃什么都不香。就這樣持續(xù)了兩天,老張實在撐不住了,才去了醫(yī)院。牙科醫(yī)生仔細檢查了老張的口腔,告訴他是牙齒感覺過敏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酸倒牙”。
人的牙齒是由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以及牙髓組成的。牙釉質在牙冠的最外層,是人體中最硬的物質。當各種原因導致牙釉質層缺損或被磨耗掉時,里面的牙本質層暴露在外,牙本質中有神經(jīng)末梢分布,遇到酸、甜、冷、熱等因素刺激,就會產生酸軟無力或疼痛等感覺。此外,牙齦萎縮,牙齒頸部和根部外露,這些部位都是牙骨質層覆蓋的地方,離神經(jīng)近,也容易受到刺激造成疼痛。“酸倒牙”多發(fā)生在前牙切緣和后牙咬合面及牙頸部,可能是單個牙或多個牙,也可能是全口牙齒。“酸倒牙”現(xiàn)象在人們的生活中十分普遍。
那么,怎樣防治“酸倒牙”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平時牙齒就不怎么好的人,要避免食用過冷、過熱的食物,不要吃太硬的食物,以減少牙齒的過度磨損。咀嚼食物要用雙側牙,飯后要漱口。
2.注意口腔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刷牙習慣,用溫水漱口。某些人刷牙方法不正確,用“拉鋸式”橫刷,時間久了會在牙頸部刷出一道“V”形溝,稱為楔狀缺損。由于楔狀缺損的底部靠近牙髓神經(jīng),所以酸、甜、冷、熱等因素都會對神經(jīng)造成刺激,引發(fā)“酸倒牙”。正確的刷牙方法應為不損傷牙齒及牙周組織的豎刷法。刷上頜后牙時,將牙刷置于上頜后牙上,使刷毛與牙齒呈45度,然后轉動刷頭,由上向下刷,各部位重復刷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刷下頜后牙時,將牙刷置于下頜后牙上,刷毛與牙齒仍呈45度角,轉動刷頭,由下向上刷,各部位重復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上、下頜前牙唇面刷法與后牙相同。刷上前牙腭面和下前牙舌面時,可將刷頭豎立,上牙由上向下刷,下牙由下向上刷。刷上下牙咬合面時,將牙刷置于牙齒咬合面上,稍用力以水平方向來回刷。此外,牙刷應選用毛比較軟、刷頭較小的保健牙刷,并每3個月更換1次。
3.選用氟化鈉或脫敏牙膏刷牙。刷牙時將膏體涂在牙齒敏感處3~5分鐘,以便讓藥物成分充分與牙齒接觸。每天早晚要各刷1次,每次不能少于3分鐘。此外,含漱具有脫敏作用的藥劑,常用的有3%的氯化鍶溶液,每日含漱3~4次,每次3分鐘,使藥液充分接觸牙齒過敏區(qū)。注意:在治療期,每次刷牙要避免刺激過敏區(qū)。
4.食物療法也能起到一些作用,如咀嚼茶葉、生核桃仁或用生大蒜的新鮮斷面反復涂擦過敏區(qū)。這樣可以起到封閉牙本質小管,形成繼發(fā)性牙本質的作用,也就可以減小酸、甜、冷、熱對牙髓的刺激,從而達到牙齒脫敏。咀嚼普通干茶葉3~5分鐘,茶葉中的鞣酸可提高牙神經(jīng)對刺激的抵抗力,從而降低牙神經(jīng)的敏感性。
5.牙齒有楔狀缺損或牙齒感覺過敏癥嚴重的患者,要及時去正規(guī)專科醫(yī)院進行脫敏治療。用碘酚透熱脫敏,每周1次,一般2~3次可見效;或用75%的氟化鈉糊劑涂擦過敏牙齒;也可應用氟或鈣離子導入法,治療多數(shù)牙或全口牙脫鈣而造成的“酸倒牙”。此外,對個別“酸倒牙”可在敏感區(qū)制備洞型,用補牙材料補好;也可使用套冠,以隔絕造成“酸倒牙”因素的刺激。
除了局部牙釉質缺損導致“酸倒牙”外,還有一些全身因素也會引發(fā)“酸倒牙”,如孕婦或產婦,以及胃腸疾病和手術后、營養(yǎng)代謝障礙、心血管病患者等會發(fā)生全口牙齒或大部分牙齒感覺過敏,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若發(fā)生應到正規(guī)醫(yī)院的牙科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