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水利部副部長張含英,在年逾百歲時,還每天打上一通太極拳,偶爾還到單位看看。他在世時,是國內職位最高、生活閱歷豐富、生活質量較高的一位百歲老人。
張含英1900年5月10日出生于山東菏澤,當時正是八國聯軍侵入中國、黃河連年泛濫的時候。由于家鄉處在黃泛區,年輕的張含英立志要治水救國。18歲那年,他考進了北洋大學土木系,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救國運動并被北洋大學開除。幸運的是,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收下了這位參加“五四”運動的學子。但是,后來由于國內時局太動蕩,為了求學,20歲的他毅然漂洋過海去了美國,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并取得了碩士學位。回國后,他開始潛心研究治黃之法,總結出一些治水實施綱要。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黃河的治理工作。張老年近花甲時還曾單人乘皮筏子漂流過壺口瀑布,古稀之年后還不斷地去黃河視察,99歲時,他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之作《余生議水錄》。
張老在百歲高齡時仍堅持天天讀報、剪報、寫札記,保持著敏銳的思維。張老說:“我雖不能再親臨黃河,但我還要搖旗吶喊。”他認為他有3個生日:1900年他出生;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多年的治水愿望得以實現;1981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張老生活觀念豁達、樂觀、向上。
談到長壽之道,張老總結了三點。第一,精神追求不能丟。張老除了每天關心水利建設外,打太極拳、練書法,忙得不亦樂乎。第二,吃、睡有質量。張老生活不奢侈但重質量,早晨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睡眠方面,他認為每天8小時的睡眠是必要的。休息不好,談不上集中精力工作,與其白天打盹,不如晚上睡夠。第三,鍛煉身體要持之以恒。張老特別愛打太極拳,他從中年時就打拳,這一打就是半個世紀,他說,無論練何種功,何時練,練功者必須保持樂觀的情緒,收心斂性,消除雜念,達到“凝神一致,專心不移”的精神境界。這也就是古書上所謂的“調心”(即練意)。這種將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鍛煉方法比現代體育中意志、毅力的鍛煉更勝一籌。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老年體操等是以肢體活動為主的運動.以強健筋骨,增加肌力,疏通氣血,靈活肢體為主要目的。然而,鍛煉的前提都要求心凝神注,摒除雜念。以太極拳為例,就是典型的內靜外動鍛煉法,它既要求練拳者心靜如平潭夜月,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又必須動作如行云流水,有拳技的特色;再配合好呼吸,以意導氣,“氣沉丹田”,則使靜、動、意、氣渾然一體。
四世同堂的張老跨越了3個世紀,于2002年歲末駕鶴西去。然而,世紀老人給我們的啟示并不僅僅是長壽之道,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對事業的追求精神、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老人真的是從容、自然、快樂地走過了人生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