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第一MALL(購物中心)位于海南海口市濱海大道,緊臨秀英港旁,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分五期開發,未來竣工后的建筑面積將達到30萬平方米。由于該項目是國內唯一的臨海購物中心,規劃具前瞻性,規模亦夠大,發展潛力十分強勁,2003年項目一推出即轟動一時,于2004年榮膺“中國房地產十大商業地產品牌”及“中國房地產最佳商業項目20強”,同時引起了許多國際投資商極大的關注,前來考察者川流不息,盛況空前。
目前已開發的第一期建筑面積為36000平方米,并已引進一家12000平方米的中型超市——新一佳,另外的24000平方米則自營百貨公司(實際營業面積約13000平方米),已于2005年6月正式對外營業。
定位準確,執行走偏
國內商業地產開發商經常犯的毛病就是“病急亂投醫”、“不按牌理出牌”,結果付出慘痛代價的案例放眼皆是。海南第一MALL當初根據市場可行性研究分析所做出來的定位——“引領時尚,集吃、喝、玩、樂、購物于一體的濱海購物中心”,基本上是個相當杰出的定位,它的定義可以解讀為:
吃+喝=餐飲
玩+樂=休閑、娛樂
換言之,它是一座“時尚的,集餐飲、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濱海購物中心”,定位非常明確,因此,以現在36000平方米的規模,引進中型超市是一個正確的策略選擇,符合區域性居民的購物需求,但再把百貨公司放進去,則偏離了整體項目的定位,變成完全以“購物”為核心的購物中心,休閑、娛樂、餐飲的業態組合消失不見了,這種定位正確、執行走偏,造成了后來經營上全盤皆輸的格局。
診斷
海南第一MALL周邊商圈分析
嚴格說來,該項目產品本身是個好項目,未來發展的爆發力強勁,但現階段的商業立地條件卻不盡如人意,項目周邊的商圈還未成熟,再加上附近區域多屬低層次住宅生活圈,因此,所引進的中型超市雖能取代區域內部分小超市及雜貨店的功能,但自營百貨公司則完全不具規模性與差異性,既不能吸引目的性客源,亦無法像其他商圈那樣聚合大量客流,陷入了痛苦掙扎的經營困境。

該商圈“生活服務”比例最高,達到27.2%,而其他各項業態沒有較突出的比例,都是圍繞著住宅區“生活服務”在做輔助性的配套。因此該商圈現在的主要功能是滿足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傳統定義上的商業區。這當中,小超市雜貨及餐飲分別占10.1%、9.9%是滿足當地消費者生活機能需求的主要渠道。從秀英商圈的業態業種來看,目前該商圈的功能可作如下定位。(見圖1)
就該項目的立地條件及定位的角度而言,現階段將百貨公司放進去并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選擇。
商場西移趨勢分析
海口市近年來的商場已出現了逐漸西移的趨勢(從市中心往西海岸的方向移動)。海口市以海秀路明珠廣場、解放西路東方廣場為核心的舊商圈已趨飽和狀態,往西移動的新興商場包括生生百貨、廣百百貨、大潤發、沃爾瑪、紫荊百貨、秀英時代廣場、海南第一MALL。由于商場與商場之間屬分散開發形態,整體上未形成規模性,無法凝聚大量人流而成為海口市的主力商圈之一。因此,西移的商場只能以各自的地段及其相關競爭優勢吸納區域性客流,或形成互相競爭客流的態勢。
主要商圈結構分析
海口市主要消費活動集中在五大商圈,分別為海甸島商圈、海秀路商圈,解放西路商圈、國貿商圈及秀英商圈。
解放西商圈主要以東方廣場及友誼廣場為主體,商圈功能性則以休閑、購物為主。海秀商圈以明珠廣場、第一百貨及家樂福為主體,是以購物和餐飲功能為主的商圈。這兩個商圈距離不遠,形成了客流互動串聯的態勢,造就了今天海口市最大的核心商圈。海甸島商圈并無主體大店支撐,但該區域酒吧、KTV、餐館林立,是海口市夜間消費的主要商圈之一。國貿商圈則以生生百貨、廣百百貨及金龍路美食一條街為主體,商圈功能以餐飲為主流。
據調查資料顯示,解放和海秀兩商圈的巨量客流到海南第一MALL百貨的幾率為零,海甸商圈是6%,國貿商圈3.7%,秀英商圈則為9%。此外,消費群體到每個商圈從事消費活動時所逗留的時間是2~3小時。對第一MALL而言,這些調查數據反應了幾項殘酷的事實:
1.項目周邊還沒有條件構成一個成熟的商圈,無法聚合大量人潮。
2.除了秀英區外,無法吸引其他四個商圈的人流前來。
3.未能引導新一佳超市的購物客流直接進入第一MALL百貨產生消費行為。
(注:過去未能將進入超市購物的客流引入超市客流進入百貨公司,第一MALL于2006年7月調整了超市收銀動線,使超市和百貨的客流串聯起來。)

第一MALL百貨與超市客流量/提袋率分析
2006年4月第一MALL研發中心針對超市和百貨所做的客流量與提袋率(即有效客流量)研究調查顯示,每日進入超市的客流量為3093人次,提袋率63.4%,百貨客流量622人次,提袋率14.7%。很顯然,進入超市的顧客在購物后便走出門口直接回家,主要因為超市收銀動線位置出了問題,未能將購物后的客流導入百貨區。第一MALL于2006年7月進行超市收銀動線改動,主要目的是促使進入超市的客流能和百貨串聯起來,增加百貨的客流量,提高銷售機會。
此外,大潤發于2006年9月25日開業,由于大潤發設店地點與第一MALL的距離不遠,部分國貿區域客源互相重疊,研發中心團隊于10月15~18日針對百貨及超市再次進行了客流量及提袋率的研究調查,借此觀察大潤發對項目所帶來的沖擊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超市10月份客流量與4月份相比增長了25.5%,提袋率亦小幅攀升了4 4個百分點。整體看來,大潤發開業對超市的客流量及提袋率并未造成太大的沖擊,但研發中心研判未來可能會影響到來客的購物量及消費金額,例如,過去顧客在新一佳超市購買100元的商品,很有可能其中的40元會流向大潤發。
百貨10月份客流量與4月份相比增長了330%,顯見之前調整超市收銀動線是一個完全正確的策略決策,已達到導引超市客流直接進入百貨的既定目標。而百貨的提袋率不增反降了近13個百分點,主因研判為:
1.百貨沒有提供適合的商品讓顧客多停留較長的時間——商品組合出了問題。
2.無法刺激顧客產生購買行為——促銷出了問題。
從SWOT矩陣分析(見表1)來看,第一MALL目前的現況正處于極度的劣勢,唯一的機會在于,該商場仍具有三股潛在客源亟待吸納進來,否則前途堪慮。因此,很明顯地,第一MALL迫在眉睫的戰略課題有二:如何持續穩定秀英區基礎客源,如何開發新客源。
新客源分析
由于第一MALL現階段并不具任何優勢,無法吸納秀英區以外的客流進入消費,但仍有三股龐大的、極具潛力的、可開發性高的新客源,而這些新客源正是第一MALL過去因錯誤的策略選擇所忽略掉的既有寶貴資源:
1.擴大秀英區基礎客源——第一MALL是秀英區最大的商場,過去前來購物的消費群仍以秀英區為主體。該區人口數約25萬人,家庭戶數約67000戶,此時的第一MALL必須深耕、擴大這群基礎客源。
2.開發海口港(秀英港)客源——第一MALL位于海口港邊,僅幾步之遙。每年進出海口港的客流量約220萬人次,換言之,月均客流量約18.3萬人次,這批潛在消費群必須引進商場。
3.開發西海岸游客客源——第一MALL位于出入西海岸的門戶位置,每年前往該海岸線的外地和本地游客約數百萬人次,也必須設法引進商場。

第一MALL的市場定位格局分析
第一MALL未來五期全部竣工后的規模是30萬平方米但目前僅開發了第一期36000平方米,含一家百貨及一家超市,因此,在分析市場定位時,必須面對現在的競爭環境,縮小范疇,以36000平方米的格局切入。(見圖2)
百貨
由于執行項目定位時出現偏差,提高了招商的困難度,導致一線品牌欠缺,賣場內業種及商品組合不全,整體檔次無法提升而淪為“低檔”格局。這是經營百貨的致命傷,“百貨公司”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時尚生活”,如果一家百貨公司被消費群定調為“低檔百貨”,那么這家百貨就完全喪失了它的競爭力,基本上沒有存活的機會。其次,如果第一MALL百貨全面改造體質,將檔次提升,跨入“中高檔”層次(見圖2虛線箭頭所指的位置),還是得面臨眾多強勢競爭者的擠壓,存活率難料。
超市
第一MALL超市(新一佳)無論是營業面積與商品組合,或是經營管理與促銷活動等各方面和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店相比較的話,都只能列為中高檔的中型超市。同樣地,如果全面改造體質,擠進大型超市的競爭區塊(見圖2虛線箭頭所指的位置),勝算也不大。
究竟第一MALL百貨與超市的未來應走向何方呢?
力挽狂瀾的整合,區隔策略
整合策略
由于商場附近范圍內并無像樣的商店聚合連結,目前只有第一MALL百貨及超市獨撐大局,無法拉長來客的停留時間,因此,并不能形成所謂的“成熟商圈”。就百貨而言,“低檔層次”的印象如持續存在的話,活命的機會幾乎沒有,就算將其提升到“中高檔”層次,在不成熟的秀英商圈內,擠進海口百貨市場與其他強勢競爭者廝殺,根本毫無勝算,且未戰敗局隱然可見。換言之,第一MALL百貨并不具備單兵作戰的能力與條件。因此,百貨是處于極度危急的市場位置,如不做重新定位,前途似不樂觀。
此外,就超市而言,海口市的大型店已有大潤發首先登陸開業,隨后另有家樂福于今年11月上旬正式對外掛牌營業,沃爾瑪亦將在2007年加入戰局,這些超級大店陸續進入海口市場后,具有相當的指標性作用,不但壓縮了百貨公司的部分空間,還直接沖擊到中小型超市的生存,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海口商業地產和零售市場即將重新洗牌,同時消費者過去的購物習慣亦將隨著這些大型店的入駐而產生變化。

所謂大型店的定義界定在營業面積超過20000平方米,如: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等。第一MALL超市為12000平方米,屬中型店,無論在規模上,或是經營管理上,都無法與大型店相提并論。
因此,在百貨毫無競爭優勢、超市面臨大型店入侵威脅的情況下,兩者都不具備單打獨斗的能力與條件,必須整合在一起。換言之,百貨與超市唯一的出路只有“合并”。合并之后,擴大超市的賣場營業面積及商品組合,百貨則縮小面積,淘汰不必要的業態業種,增強生活服務類業態,讓商場具備足以和大型店競爭的規模性,同時全力引進休閑、娛樂、餐飲等業態,借此形成差異性,才能擴大基礎客源,吸納更大量的海口港、西海岸新客源。(見圖3)
區隔策略

整合百貨與超市的同時,第一MALL的核心戰略思考則聚焦于“哪塊市場最有利可圖,成功的機會最大”。基本上,大型店如大潤發、家樂福及沃爾瑪切入海口市場所走的是“都會型”區塊市場戰線,以第一MALL超市現在的條件與大型店在這塊市場上打正面短兵相接的肉搏戰,無異于雞蛋碰石頭,因此,第一MALL的策略選擇應避開“都會型”戰線,為自己另外區隔出一塊能攻城略地的戰場。目前海口的中小型店區塊市場除了萬福隆、南國及旺佳旺超市具有3000~7000平方米的規模之外,其余多半為小型單店,或不成氣候的小連鎖,毫無系統地、零星地散布在商業區或住宅社區,對第一MALL超市而言,并不構成任何直接威脅,很顯然,中小型店“社區型”的區隔才是第一MALL機會最大、最可行的市場。換句話說,這塊區隔里的對手弱、競爭小,切入后快速擴張成為老大品牌的阻力不大,而且以第一MALL的實力完全可能。此外,在滲透“中小型店社區型”的市場區塊后,第一MALL即可逐步規劃轉型,將擴張觸角伸入“大型店社區型”的區塊。(見圖4)
總結上述之各項分析,海南第一MALL現在的當務之急如下:
1.快速調整百貨業態業種及商品組合,加強促銷力度,刺激每天從超市導入的2600人次之客流產生購買行為。
2.執行“顧客忠誠度計劃”深耕基礎客源。
3.執行促銷計劃,持續穩定及擴大秀英區基礎客源。
4.開發海口港月均18.3萬人次客流量,并誘導進入商場消費。
5.誘導西海岸游客人流進入商場消費。
6.原本以購物為主體的百貨必須調整業態組合,縮減購物業態之比例,引進休閑、娛樂、餐飲之業態。
7.必須將百貨與超市整合在一起,重新定位為:“集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于一體的中大型店之社區型復合式購物中心。”未來擴點的目標則設定為:“先社區、后都會。”
8.根據第一MALL研發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進出海口港的客流在候船期間的消費活動以“用餐”為主,占67%。出入西海岸的游客在結束海邊之旅后的消費活動,亦是以“用餐”為主,占31%;餐后的活動則以“娛樂”為主,酒吧占54.6%,KTV占36 4%。因此,引進適當的餐飲、娛樂業態勢在必行。
后記
海南第一MALL集團于2006年5月針對商場經營現狀及所面臨的競爭威脅,由集團高層決策小組主導,舉行了企業內部一系列的戰略研討會,做出決策,全面改造體質,并同時著手進行商場診斷。7月份超市收銀動線改動后,百貨的客流量增長了330%,目前正按既定的“重新定位策略方針”鉚足勁調整百貨業態業種,已陸續引進國內知名的快餐店連鎖、美食街、大型電玩城、網吧、健體中心等業種,同時規劃了一系列開拓新客源的強力促銷計劃,蓄勢待發,一旦整備就緒、時機成熟,即將全面引燃脫胎換骨之火,以全新的面貌在海口市場嶄露頭角。整體而言,海南第一MALL雖在開發初期執行定位時走偏了方向,但經過一連串嚴密的市場調查研究分析后,及時修整策略,全面改造體質,除了目前的經營現況已獲大幅改觀之外,后勢強勁、前景可期!
(文章編號:20223)
(編輯:白哲qingyan2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