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企業更擅長應用管理的“術”,即通過一些技巧性手段達到管理目的。與此同時,卻忽視了管理的“道”。于是,形成了只重智慧管理,而不善管理智慧的態勢。
智慧管理主要是通過若干技巧、手段達到管理的目的,它是以管理者為中心的。而作為管理智慧則是盡量把員工的智慧發揮到極致,以此為目的進行創新管理,它是以員工為核心的,因此結果自然不同。前者使員工進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狀態;后者則最大化地發揮了員工的智慧,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利潤。那么,如何做到管理智慧呢?
研究優缺點VS研究特點
很多管理者習慣總結、分析每個員工的優點和缺點,通過兩張表來實施管理之策。對優點自然是鼓勵和推廣,甚至在企業中不斷復制一些所謂的優點,對缺點則竭力地予以修正、消滅,甚至還會做成負面的標本來展覽。在這種束縛式管理中,員工失去了鮮活性,缺乏積極性。實際上,這種管理模式不僅損害了企業的長遠動力,也不容易管理。
作為新時代的管理者,不能單一地在所謂的優劣上聚焦,應更寬泛地研究每個員工、每個部門、每個年齡層的特點,而不是簡單地劃分優缺點。這樣,就會針對他們具有普遍性的特點,調整管理策略——增加更多與時俱進的管理方法。同時,為員工提供動力資源,搭建更多、更大的舞臺,促使他們做得更好。比如,我們作為網絡公司,基層人員基本都是80后,我們就通過研究他們的特點進行了培訓和管理,還通過讓80后管理80后的創新模式提高效率。
從激情釋放VS激情回歸
企業需要激情,從而讓企業進發活力。也因此,在企業文化的激情塑造上,各個企業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問題是,激情雖然爆發力極強,但是其過程往往是短暫的,如果任其發展,激情后就會出現迷惘、倦怠等癥狀。因此,企業管理者不僅要具有激發本領,還要有轉化能力——把感情色彩積極地轉變為理性色彩。那么,如何達到呢?首先,要在激情中融入理性成分。比如,你可以把某一個會議室叫做桃花島,但是你要告訴員工這個名字的意義、武俠帶來的積極方面等。其次,塑造理性的管理制度。比如,員工的晉升制度等。
關注結果VS因果并重
企業作為盈利機構,當然需要關注結果。但是,如果一味地看重結果,從而放任過程,則會帶來很多管理的漏洞和陷阱。企業要從結果導向向過程、結果并重的管理轉變。比如,企業進來了更高水平的人,結果導向的企業一般會優秀出任,舊人出局——降薪、降職。而作為過程管理者,往往對舊人不會降薪,甚至還會加薪。過程管理看到的是:讓出職位是一種美德,是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這就是過程、結果并重的不同。
智慧借鑒VS點滴積累
管理不能單純地進行借鑒,還要做好自己的實踐與積累。首先,管理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所以中國企業既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管理,更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尋求適合自身特點的管理,比如借鑒西方的規范化管理工具,而在實踐中融入儒家文化的思想。其次,改變重外因輕內因的管理取向。學標桿、做咨詢、引進職業經理人,都沒有錯,但不能從根本上全面提升管理,更不能替代內部管理的全部要素。管理不是強加給組織的外力、硬塞進組織的他物,而是組織內生的有機部分,需要有一個誕生、生長和壯大的進程。這就是內部培養、提升機制。再次,杜絕管理上一抓就靈的急躁心理,唯有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堅持不懈地進行實踐、思考、沉淀和突破。
要衡量一個企業所從事的工作是否為真正的知識經濟,關鍵在于所產生的“智慧利潤”是否替代了“技巧利潤”。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也是檢驗結果的一個關鍵標準。
(文章編號:20405)
(編輯:袁航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