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汲取的最大教訓就是:人類從不從歷史中汲取任何教訓!
——黑格爾
“——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46歲的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薊遼督師袁崇煥輕聲吟詠著,悲愴的目光越過面前的一片銀白,投向了金戈鐵馬、殺聲震天的關外戰場。這是崇禎3年(公元1630年)8月16日,北京西市刑場。袁崇煥眼前的耀眼白色,是劊子手的利刃和市民們預備購買其血肉的銀錢,在秋日的驕陽下交相輝映所發出的刺眼光芒。
進士出身的一代名將怎么都不會想到,千里奔襲的勤王之舉竟是自己的臨終演出。袁崇煥舍命相護的帝王要凌遲處死他!袁崇煥浴血保衛的民眾要當場吃掉他!這樣一個詭譎的邏輯和慘烈的結局,悍然發生在后金十幾萬大軍壓境的大明帝國的首都之中。剛剛剪除魏忠賢閹黨的崇禎帝不是天縱英才的一代名君嗎?忠心耿耿、戰功赫赫的兵部尚書袁崇煥不是大明帝國的股肱之臣嗎?這個荒唐無比、自毀長城的自殺式決策,是如何出臺的?是怎樣的力量、怎樣的博弈和怎樣的邏輯,導致了袁崇煥、崇禎和明王朝的悲劇?
歷史在剛剛給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展現出一絲光亮和生機時,這個腐爛透頂的組織內部陰云層巒,瘴氣橫生,終究野蠻地扼殺了這次千載難逢的復興時機。
明萬歷朝是這個農業帝國全面衰退的開端! 25年不臨朝的萬歷,1個月暴亡的泰昌,沉溺于木工并重用魏忠賢的天啟,給崇禎留下一個表面一統卻沉疴纏身的王朝!憑借千百年流傳的皇權文化,崇禎上任伊始就除掉肆虐多年的魏忠賢集團,但這次撥亂反正并不是崇禎本人的神武睿智,更多地取決于明朝之不反皇帝的政治大勢。可壓抑多年的宮廷氛圍需要一個神話來激蕩鼓舞,崇禎的自我期許加上奸佞們的包裝頌揚,終于給了崇禎一個足以斷送江山的心理幻覺:把剛愎自用視為慧眼獨具,把朝三暮四視為隨機應變,把慳吝寡恩視為嚴肅綱紀,把猜疑酷虐視為多謀善斷。尤其是崇禎跟隨養母長大,處處看人眼色行事養成的敏感和脆弱,君臨天下后就演變為猜疑和殘忍——真正的危險降臨了!
與此同時,胸懷天下的袁崇煥行事不拘一格,膽略過人。從寧遠大捷的孤膽奮戰,到寧錦大捷的清晰判斷,乃至北京大捷的千里馳援,都顯示了袁崇煥機智靈活、忠勇任事的名將風采。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臨敵天條,卻成了崇禎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兩種性格的沖突,從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
袁崇煥在被二次啟用后,前往關外,一到任就發現士兵由于餉銀不足而怨聲載道。在迅速鎮壓帶頭鬧事者之后,他連發塘報催要銀兩,引起了吝嗇的崇禎十分不滿——此其一;擅殺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引起毛文龍部下對崇禎的猜忌和陣前嘩變。毛文龍是否該殺,袁崇煥有自己的判斷,歷史也有爭議。但崇禎的擔憂和不滿,也是顯而易見的——此其二;皇太極繞過袁崇煥從喜峰口竄入長城,攻陷遵化。這本不是袁崇煥的屬地。但他一路尾隨,布置兵力,并且把金兵打得向北京逃跑。兵臨城下后,袁又要求入城休息。打退金軍,又不著急出擊,在周圍拉大網。這一切,讓崇禎十分懷疑他的動機——此其三。有此三疑,皇太極的反問計就水到渠成了。
袁崇煥被殺是千古奇冤,個人悲劇最終上升為民族悲劇。痛定思痛,歷史責任如何劃分?
一、崇禎的責任。1.作為一個國家的元首,崇禎是一個戰略決策者。而觀察崇禎的所作所為,雖勤勉克己,批閱奏折通宵達旦,卻沒有制定國家戰略,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應對狀態。2.猜忌下屬,心胸逼仄——對比與皇太極,可看出差距:袁崇煥的手下祖大壽驍勇善戰,兩次無奈投降皇太極,兩次反水,但皇太極并未加傷害,最后祖大壽老死清營——兩個皇帝的心胸不可同日而語。3.慳吝貪財,人心盡失。
二、袁崇煥的責任。1.和上級(崇禎)沒有及時溝通,行動自專,得不到輿論和上級的支持,反而遭忌。2.只考慮局部最優,沒有系統最優的意識。誘殺毛文龍,得罪了一大批朝中重臣(如溫體仁)。朝中無奧援,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內外兼顧,兩線作戰,是袁崇煥這樣的職業經理人永遠要牢記的法則。
內憂外患中,后金是壓垮大明帝國這匹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袁崇煥是護衛這匹駱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終于隨風而逝了。對于袁崇煥而言,內心的律令和外部的混沌構成了張力極大的錯位。如果一個人內心混沌,而外部世界井然有序,他會上演悲劇;但內心清晰外部模糊的袁式悲劇,具有更深刻的警示意義。
(文章編號: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