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2400年前,有一位被稱為扁鵲的中醫大夫,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其實,他的本名叫秦越人,因為給當時一個小國(虢)的太子看好了“尸厥”病,愣是把太子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從此“名聞天下”。
聽到人們夸他醫術高,扁鵲很是過意不去:“其實我的醫術根本沒有我的大哥二哥高,我不過是膽子大,敢下猛藥,救了幾個病入膏肓、行之將死的人;我的二哥卻能夠在人們剛剛得病的時候,就及時用藥把病治好,病人不會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碑斎唬t術最高的還得數我的大哥,他從來不用藥,而只是告訴人們如何自我調理,就把將要得的病擋回去了,他才是世上最好的醫生呢!
這個故事,顯然是后人所編,其來源是根據《黃帝內經》里的一句名言: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上醫”,就是指最好的醫生。
那么,今天的“上醫”在哪里?他們又是誰呢?
北京宣武醫院的女大夫凌鋒教授,把被英國專家確診為腦死亡的鳳凰衛視名主持人劉海若不僅救活過來,還讓她重現熒屏,堪稱當代“扁鵲”。她本人也因此成為地球人都知道的名醫,她該算得上是“上醫”了吧?當年“SARS”猖獗時,那些奮斗在抗擊非典一線、舍己救人的醫生護士,許多人成為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乃至永遠緬懷的英雄。他們也應是理所當然的“上醫”了吧?
答案是肯定的。他們都是我們這個時代名副其實的“最好的醫生”,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不過以本人拙見,他們不一定在《黃帝內經》定義的“上醫”名單里。我甚至相信,今天的執業醫師,沒有一位不是因為人們面臨疾病威脅而存在并且生存著。他們以救死扶傷為己任,以治病救人為天職,但多與“未病”不相關。
事實上,能治未病的“上醫”確有一個人,就是你自己!
做自己的“上醫”,千萬不能客氣,更別怕自己不懂“醫”。學習健康,體驗快樂,你能夠比醫學院畢業生懂得更多健康知識,他們學的多是針對病人的診療方案,而你可以掌握的是令自己不得病的健康生活秘笈。倡導“大道至簡,大醫至愛”的洪昭光教授提出;60歲以前沒有病,80歲以前不衰老,輕輕松松100歲,快快樂樂一輩子。就是教大家學做自己的“上醫”。
對于322人群來說,做自己的“上醫”更具實際意義。盡管你已經步入“3高”,但仍有機會讓自己不罹患“2病”;即使你已經是“2病”纏身了,但仍有責任讓自己避免陷入“2衰”的泥潭!當然,你會需要專業臨床醫生的診斷和處方,以了解自己的病情;你會需要堅持不懈地終身服藥,以控制各項身體指標處于正常范圍;甚至需要及時的介入治療,用“支架”導通堵塞血管。但你最需要的,是牢記并不斷去實踐:最好的醫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