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麥莎”,2006年的“桑美”,一想起臺風過后家園成廢墟的情形,浙江沿海不少農民至今仍心有余悸。而對于收入微薄的家庭,重建家園更是成了一個夢想。不過,隨著浙江省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的出臺和推廣,從2007年起,浙江的農戶們再也不用為災后沒錢重建家園發愁,他們從此多了一道抗風險的“防護網”。
2007年1月2日晚上8時許,浙江金華市傅村鎮畈田蔣村因電線老化突然發生火災,余銀蓮、蔣忠明等5戶農戶的8間房屋被完全燒毀。據受災戶余銀蓮介紹,10多天前,她和村里的其他農戶一樣,向保險公司交了每戶10元保費的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在投保的10元錢中,政府出了7元,個人只掏了3元。這次他們意外遭受火災,獲得了共計3.96萬元政策性農房險理賠款。
余銀蓮也許不會想到,她是浙江省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的第一位受益人。事實上,自2007年浙江省開始實施推行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以來,諸如此類幫助災后農戶重建家園的事屢見不鮮,深得民心。
據最新統計,截至2007年4月15日,浙江全省共有979.18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達95.46%。廣大參保農戶所關注的理賠工作也及時到位。到4月15日為止,全省共有受災農戶1172戶獲賠,累計賠款1084.86萬元。
改革傳統救災機制迫在眉睫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全國自然災害最高風險區域之一,每年臺風等災害造成農房大量倒塌,給廣大農民群眾帶來嚴重的財產損失,政府救災工作壓力也很大。
據民政部門統計,從1997年到2005年,浙江省農村共倒塌房屋40多萬間,直接經濟損失32億元,年均損失3.6億元。尤其是近幾年連續遭受多次強臺風襲擊,損失慘重。2005年倒塌農房5.3萬間,2006年僅臺風“桑美”過境就倒塌房屋3.9萬間。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章猛進分析說,從近幾年抗災救災的情況看,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相對于龐大的受災面積而言,救助還是有限的,還存在著救災渠道單一化、勘損定損簡單化、救災補助平均化等問題。比如,2005年浙江省因倒塌房屋造成的直接損失為4.2億元,當年民政救濟補助為5000多萬元,只占全部損失的12%左右。可見,完全依靠政府輸血式的救助,并不利于受災農戶盡快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生活。
章猛進說:“政府直接撥錢的救災模式還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是速度太慢,經過層層劃撥的政府救濟金發到災民手里,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利于災民及時開展災后重建工作;二是虛報冒領太多,存在少損失得到多賠償、重損失得到輕賠償的現象,有些重災戶的實際困難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三是有些救災資金在下撥過程中,由于缺乏透明度,經常被挪用。”
由此可見,改革傳統的救災機制已迫在眉睫。浙江省目前正在實施的“政府+市場”的新型農村救災機制,正有效地避免傳統救災機制存在的缺陷。由專業的市場化機構——險公司作為第三方負責救災資金的賠付工作,不僅提高了農戶受災勘損定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且還保證了救災資金定向使用,增加了資金使用的透明度。
農戶只要交三五元保費,最高可獲得1.8萬元賠款
浙江省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是一項由政府組織推動,以農民居住房為保險對象,以“保障災后農民及時重建家園、恢復基本生活”為目標,農戶自愿參保,政府財政資金補助,保險公司經營運作的保險制度。參保農戶實際需自交的保費僅為保費的1/3左右,參保后可以得到政府給予的兩倍資金補助,保險理賠則全部歸農民所有。這一惠及全省1245萬戶農戶的新型救災保障項目,2007年1月1日起在浙江正式實施。這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創。
按照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制度規定,浙江省按照風險系數將全省劃分為兩大風險區域:一類風險區域為溫州、臺州、舟山、麗水等4個市,二類風險區域為杭州、寧波、紹興、湖州、嘉興、衢州、金華等7個市。一類風險區域每戶農戶每年保費為15元,其中農戶交費5元,省財政補助4元,市、縣財政補助6元;二類風險區域每戶農戶每年保費10元,其中農戶交費3元,省財政補助3元,市、縣財政補助4元。此外,農村低保戶和沒有實行集中供養的“五保”人員,其自交保費部分由財政給予全額補助。考慮到公平性,對于一戶多宅的農戶只能投保一宅。
根據保險責任,因受臺風、熱帶風暴、洪水、暴雨、地質災害(地震災害除外)和火災、爆炸等非自然災害造成農民房屋倒塌,保險公司按約定標準賠償。房屋倒塌的界定標準和裁定辦法按民政部門制定的有關規定執行。同時,有關部門對浙江省農戶建房成本作了抽樣調查,一般每戶建房成本在4萬元左右,每間8000元。根據“低保障、低保費、廣覆蓋”的思路,全省統一標準,即每戶最高賠付1.8萬元,其中每間最高賠付3600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因為政府補助力度大,受到了廣大農戶的普遍歡迎。比如在一類風險區域,每戶每年15元的保險金中,政府補助占10元,在二類風險區域每戶10元的保險金中,政府補助占7元,當房屋倒塌后,保險公司將按照最高每戶18000元、每間3600元的賠償標準提供保險保障,這與每戶3元、5元的保費支出相比,保險保障的擴大效應約為6000倍和3600倍。但這樣一來,浙江省各級財政為此每年共需承擔約9835萬元的資金補貼。
2007年1月21日下午3時許,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龍頭村發生火災,共造成3戶農戶遭災。人民保險公司甌海支公司接到報案后,立即組織人員到現場進行查勘,及時定損并迅速與農戶達成理賠協議,決定給予全部燒毀農戶1.8萬元,其余兩戶一戶2000元、一戶3600元的賠付,1月24日,人民保險公司甌海支公司會同發改局有關人員將理賠款交到農戶手中。農戶支永珍接過保險公司人員遞過來的理賠款時感動地說:“1月19日剛交了5元住房保險,21日發生了火災,想不到政府這么快就把這么多的錢賠給我。”
投保政策性農房險后,農民最關心的是受災出險后如何得到及時、合理的理賠。而農房倒塌、損毀定損、理賠環節通常又較為復雜,為此,浙江省專門設定了一些人性化的特殊理賠辦法,盡可能增加對困難戶和少房戶的賠償。這些人性化舉措包括:一戶房屋不足兩間,全部倒塌按9000元賠償,而通常每間最高賠付標準為3600元。并規定在與農戶達成賠償協議后,在3個工作日內實行一次性全額賠付,比常規賠付時間縮短了7個工作日。
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做出了實質性的探索
政策性農房險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十大實事工程之一。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試行第一年各地參保率要超過50%。然而,截至2007年4月15日,全省便有979.18萬戶農戶踴躍參保,參保率達95.46%,超額完成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目標任務。
浙江省政策性農房保險之所以深受農民青睞,關鍵是這項制度設計先進、合理,充分顧及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在加大政府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的同時,很好地培育和提高了廣大農民的風險意識和參保意識。
省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姚作汀說,浙江省這一“由政府組織推動、農戶自愿參保、財政資金補助、保險公司經營運作”的政策性農房保險模式,目前在國內屬首創,具有保險責任全、政府補助多、賠償標準高、賠付速度快等優點。從實踐看,浙江省的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制度,農戶愿接受、政府好承受、保險公司能經營,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制度。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保險工作,并要求有步驟地建立多形式經營、多渠道支持的農業保險體系。金融界的業內人士認為,浙江省的成功實踐表明,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符合浙江實際,有利于探索新型農村抗災救災機制;有利于拓展救災渠道,提高救災資金使用效率;有利于改變傳統救災機制,變災后救濟為災前保險補助;有利于精確反映災情,提高救災資金補助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