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報告指出,2007年,中國城鎮就業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萬個以上,就業問題依然是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2月26日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的就業促進法草案格外引人注目。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李邦良等眾多全國人大代表首次向大會提交了關于盡快制訂促進就業法的議案。2004年9月,在全國再就業工作表彰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和黃菊副總理對加快就業立法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就業促進法立法程序就此啟動。2005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中國加入第111號國際勞工公約《反對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就業促進法列入立法計劃。2007年2月26日,就業促進法草案提請當日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
正當的“歧視”?
“要求北京戶口,男,35歲以下,本科以上,黨員優先。附:不招四川人。”這是出現在北京某招聘會現場的一個招聘廣告。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表示:“這里幾乎每句話都帶歧視,這是中國目前就業歧視現狀的一個縮影。”
而面對這類赤裸裸的歧視現象,我國目前的有關法律和法規則多少顯得有些無可奈何。
“法院招聘書記員,目的是為了使工作更加專業化、現代化,而不是為了選美。”對于因身高不合格而被浙江省天臺縣人民法院審判保障服務中心(系天臺縣人民法院下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拒之門外的胡彬彬來說,去年的這次招聘至今令她感到不平。
胡彬彬為此將天臺縣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告上法庭。一審法院以“我國法律法規對于哪些條件是歧視性條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也沒有法律法規對招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設置身高條件作出禁止性規定”為由,判決應聘者敗訴。
有專家表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而就業歧視使就業難更趨復雜化,加劇了求職者的不滿,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勞動權利和義務,同時將平等作為憲法的基本價值之一。平等就業,是平等價值在公民勞動就業權利上的反映,不僅是文明社會的價值標準,同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社會對于勞動者就業的種種歧視在這次就業促進法草案提交審議之際,自然成為爭論的焦點。
“就業歧視是促進就業的一大障礙,就業促進法對于有歧視行為的用人單位和中介機構負什么法律責任,應當有明確規定。對求職者在受到就業歧視的時候有哪些行政的或者司法的救濟渠道和措施,也應當有所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明豫在審議時說。
草案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以及職業介紹機構、人才交流服務機構(以下統稱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不得以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年齡、身體殘疾等因素歧視勞動者。同時,草案強調,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平等的勞動權利,禁止對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設置歧視性限制。
“前年有一個肝炎病毒攜帶者參加公務員考試,成績很好,但因是肝炎病毒攜帶者,最后沒有被錄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袁漢民表示,“肝炎病毒攜帶者在我國有相當大的比例,這部分人就業是受歧視的。另外,許多單位都喜歡要男的,不喜歡要女的。因為女的結婚后要生小孩,工作可能受到影響。”袁漢民建議草案在解決就業歧視問題時,能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加強法律的可操作性。“比如,在美國,為了避免招聘中的性別或者是種族歧視,招聘單位必須保證聘用一定比例的少數民族,保證一定的性別比例。”
需不需要設兩個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將勞動力市場人為地分為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一個歸人事部門管,一個歸勞動部門管,分別針對白領和藍領,致使一些地區和部門的失業者求職無門,用人者招人無路,也經常出現一些人沒事干,一些事沒人干的狀況,嚴重制約了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行業之間的人力資源轉移和流動。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該草案時,許多常委會組成人員對目前存在的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提出了尖銳批評,并建議通過立法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過去我們把在企業工作的技工,視同知識分子,由人事部門來管理,其他的勞動者就由勞動部門來管理。現在的勞動崗位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使很普通的工作崗位,普通的操作工人都可能在操縱著數控車床或其他高技能設備,還把人分成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是非常不科學的。”烏日圖委員說,草案中“人才和勞動力市場”的提法,應當統一為勞動力市場最好,實在不行就叫“人力資源市場”。
據了解,目前,許多國家均已設立和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網絡和用人信息庫,可隨時為失業者提供勞動市場各種就業信息咨詢服務。失業者通過全國人事勞動信息網不僅可了解到勞動力市場動態的就業和培訓信息,也可解決勞動力就業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同時通過市場機制對勞動力資源的及時和有效配置,將會大幅降低勞動力流動的成本。
草案對此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培育和完善統一、競爭、有序的人才和勞動力市場,規范市場秩序,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促進勞動者通過市場實現就業。同時,草案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人才和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完善市場發布制度。國家建立勞動力調查統計制度和就業登記、失業登記統計制度,定期開展勞動力資源和就業、失業狀況調查統計,并公布調查統計結果。
法律越辯越明。在草案審議時,王祖訓委員建議增加一條,規定:“國家應當逐步建立全國性的專業技能人才市場,提高專業技能人才的流動性。”王祖訓舉例說,目前各地的勞動力市場中存在專業技能人才就業不均衡的狀況,如技術工人最密集的遼寧省下崗問題最嚴重,而制造業欣欣向榮的廣東省普遍缺乏專業技工。這與專業技能人才的流動機制不健全、專門的勞動力市場發育程度過低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建立專門的勞動技能人才市場,促進優化就業。
法律“應當”硬起來
2007年3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公布了就業促進法草案。草案公布伊始,社會反響強烈,僅一個月的時間,社會各界通過網絡、報刊、來信等方式提出的意見建議就達11020件。
在這一萬余條意見中,對該法的可操作性問題提出的意見比較集中而且具有代表性。有細心的人士統計,在僅有64條的草案中,竟出現了52次“應當”,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企業應當……”、“有關部門應當……”等等。“應當”是規定相應主體的法律義務,在“應當”后如果不規定法律責任,“應當”所追求的立法目的將很難實現。有人建議,草案應當對用人單位貫徹就業平等的原則規定可量化的指標,比如在非特殊行業中女性的比例應該不低于多少,對用人單位按一定比例雇用殘疾人給予何種政策上的優惠等等。
一些意見指出,草案中法律責任部分規定得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責任作為一部法律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是該部法律其他組成部分規定的舉措和制度得以落實的重要保障,是國家強制力的主要體現。但就業促進法草案全文僅有4個法律責任條款,而對于百姓最關注的也是就業促進法這部法律最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業歧視,草案的法律責任部分卻沒有只字片言。有人建議,草案應增加就業歧視的法律責任的相關條款,尤其是對用人單位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條款,包括罰款、向社會公布歧視單位黑名單、屢教不改的予以關閉整頓等,并規定受到歧視的勞動者有要求經濟賠償的權利。
此外,一些人士認為,法律不能僅僅作為政策性導向,草案中所規定的處罰太輕,法律的威懾力不夠,建議加大處罰力度,用嚴厲的處罰來遏制違法行為。
法律制定過程中,各方意見的充分博弈是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一個積極信號。草案還將繼續修改和審議,希望這部就業促進法能“硬”起來,能真正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切實發揮法律應有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