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岸線的使用將受嚴格控制
2007年5月25日,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港口管理條例》,并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港口岸線是港口建設的基礎性資源,港口岸線具有稀缺性,而其中的深水岸線更為稀缺和寶貴。長期以來,浙江省港口岸線的開發利用,存在深水淺用、優線劣用、閑置不用、多占少用等情形。另外,按國家現有體制,碼頭等港口設施建設需要使用的土地、岸線和水域,由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分頭審批,并且根據物權法規定,今后經營性用地都應當采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因此,實踐中會出現港口設施建設使用的土地、岸線、水域使用期限和主體不一致等問題。
為解決港口岸線使用以及港口設施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保障港口規劃的實施和港口的正常經營,保護港口設施投資人的合法權益,條例規定,港口管理部門應會同國土資源、水域行政管理部門事先明確港口設施所需占用土地、岸線、水域的配置要求及其使用期限,并規定土地、岸線和水域的使用期限應當一致并由同一主體申請使用。同時,嚴格控制岸線的使用,適當限制市、縣審批使用岸線的權限。如,申請使用適宜建設三千噸以上泊位的沿海港口非深水岸線的,或者申請臨時使用適宜建設三千噸級以上泊位的沿海港口岸線的,由省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批準;港口岸線使用人未經批準擅自改變港口岸線的使用范圍、功能的,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制度
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在總結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從多個環節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條例規定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制度,并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的建立條件和保護措施;同時規定了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命名條件和命名主體。
如何確立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主體及其應當承擔的義務一直是立法工作者關注的重點。條例規定,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應當履行保存所掌握的知識、技藝及有關原始資料、實物、場所。非物質文化與物質文化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的無形性,必須要有現實的傳承載體。對此,條例規定,按照師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培養新的傳承人,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此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喪失傳承能力、無法履行傳承義務的,條例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另行確認并公布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而對于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可以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對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可以給予適當的津貼。
寧波:鼓勵公眾參與治污
“十五”以來,寧波市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不斷深化,并取得明顯成效,然而,嚴峻的環境形勢依然制約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步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大氣污染日趨加重,地表水水質功能達標率低下,環境違法現象突出,群眾投訴不斷增多等情況在暴露出原有法律法規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環境管理需求的同時,也對一些重要的環保制度和措施提出了細化和完善的迫切要求。為此,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批準的《寧波市環境污染防治規定》,結合寧波市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實際,著重強調污染防治的參與和監理。
近年來,寧波市臨港、沿海工業發展迅猛,須配套建設的污染防治設施點多量大,技術要求高,為更好落實“三同時”制度,條例規定,對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委托資質機構實行建設項目工程環境監理,并提交相應報告。
排污單位偷排、漏排、不正常使用處理設施等行為一直是環境監管工作中屢禁不止且防不勝防的違法現象。為加強對重點單位排污狀況的有效監控,減少偷排、漏排等違法行為,條例總結實踐經驗,對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裝置的安裝、維護、使用等方面的要求作出了明確規定。
此外,條例鼓勵和支持公眾參與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公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條例規定,環保部門應當按照規定發布有關日常環境質量信息和突發污染事故信息,對涉及公眾重大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和建設項目,應當公開舉行聽證會,聽取公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