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代表法實施15周年?;仨?5年的歷程,人大代表在我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去年6月,黃細花等全國人大代表提交緊急建議,建議國家價格主管部門暫停銀行跨行查詢收費,其行為可圈可點,堪稱履職的典范。
盡管代表法實施15年了,但是關于人大代表職務的內涵,在許多人包括有些人大代表的心目中并不清晰。人大代表的作用,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較大的距離。
最近,天津發生了196名選民要求罷免人大代表的事件。事件的主角丁冰,不僅是人大代表,同時也是天津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董事長。按理說,人大代表是選民選舉出來的利益代言人,理應伸張和維護選民的利益,但在此事件中,丁冰扮演的是與選民爭利的另一方利益的主角。而事實上,這種人大代表角色的沖突,不僅僅只是開發商與業主之間的個案,也同樣發生在其他領域,如企業主與員工之間、壟斷行業受益者與消費者之間,等等。
除了角色的沖突,還有人大代表角色的缺位。近些年來,關于取消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制度、關于養路費“違法”征收、關于停止春運漲價等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往往是以 “公民上書”的形式引起全社會關注的。雖然以“公民上書”的方式對公共部門進行質詢或提建議,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但類似群體利益的訴求如果由人大代表來做可能更合適、更有民意代表力,同時也更具有建設性的效果。人大代表此時成了“看客”,不免處于尷尬境地。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兼職代表制,作為兼職代表,履行代表之責乃是其“副業”,是從屬其主業的,因而人大代表具有較大的自行選擇角色的空間。這在一定意義上讓代表對自己的代表職務內涵的認識處于“憑良心干活”的“初級階段”。即使自己當“看客”,也沒有太多的負疚感。同時,人大代表干得好不好,作為選民很少知情,也就沒有選民對代表的“偷懶”去“發難”了。日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推出代表履職考勤登記制度,其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是,以人大常委會而不是以選民或原選舉單位的名義去監督和考核代表的履職行為,卻難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由此可見,讓人大代表從“憑良心干活”到“不干活不行”,還有許多路要走。在選舉制度、兼職代表制等政治制度尚無法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要避免人大代表角色的尷尬,目前最需要建立的是選民監督代表的可操作的機制,置代表于選民的監督之下,讓代表履職處于“陽光”中。
首先,要建立公開代表履職情況的制度。一個代表到底當得好不好,首先要讓選民或選舉單位知道。從去年開始,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推出了“議案、建議全接觸”欄目,將代表議案在提請人代會審議并做出決定之前,先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接受民眾評議。這樣,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和建議就不敢敷衍了事。這的確是監督人大代表的有效“抓手”。除了議案、建議的提交情況,代表的其他履職情況也應當在媒體上公開。在如何公開的制度建設方面,各地人大及其常委會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
其次,有必要建立和完善選民或選舉單位對代表的監督制度。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嘗試的“代表述職”等活動,不能搞形式,要讓“述職”向“問責”推進。2005年開始,湖南省衡陽市的省人大代表向原選舉單位述職。在衡陽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部分省人大代表的述職報告后,按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3個等級進行測評。繼選舉投票過后,對代表履行職責是否滿意或稱職進行“第二次投票”,意味著“問責代表”機制的啟動。相對于那些走過場的“代表述職”而言,這樣的機制無疑有更強的約束力。
當然,監督代表的制度還不只這些,關鍵是能否建立并應用起來。要讓代表時時刻刻都置于選民或選舉單位的監督之下,使得代表履職躍向“實質性”的新境界,除了期待,我們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