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榮昌縣盤龍鎮長嶺村村民們來說,冬天依然是忙碌的季節。穿行于長嶺村的山山水水,整齊的姜埂如清新的詩行,流淌在廣袤的田野,辛勤勞作的姜農,像跳動的音符點綴其間。
在長嶺村,生姜就是新農村建設的“形象大使”。那一株株姜苗,不僅僅是村民的“搖錢樹”,更是長嶺村建設新農村的支點。
賣姜的事
2006年春節剛過,長嶺村長期在外打工的村民王朝容從廣州飛回村里。“村里建新農村,我決定回家種生姜。”王朝容說,“再晚兩天姜種就被搶完了,雖然花了1500多元的機票,但沒誤農時,值!”
“長嶺村是重慶有名的白姜種植基地,2006年生姜種植面積達12000畝,產值近816萬元,姜農戶均收入8447元。”盤龍鎮政府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長嶺村生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晏禮旗介紹。
僅長嶺村,年產生姜400多萬公斤。這么多姜,賣得脫嗎?
“以前賣起來真是難,現在政府幫我們組建了生姜協會,一點不為銷售發愁。”姜農張昌說。
這是一段辛酸史。長嶺村種姜已有10多年歷史,過去以當地銷售為主。2002年種植面積達1000畝,當年7月,村民滿懷喜悅收獲生姜,結果卻收了滿心苦澀。
“四五毛1斤都賣不掉啊!”村民張葉說。
那年盤龍鎮的生姜價格從每公斤4塊多一直滑到1塊。結果第二年,全鎮的生姜種植面積就從1000畝減少到300畝。
生姜本是盤龍鎮的優勢產業,要走出榮昌,哪里是市場?鎮、村干部寢食難安。
“生姜究竟有無前景,種還是不種?”在生姜產業生死存亡的關頭,盤龍鎮進行了一場大討論。
“癥結在于市場沒打開。”鎮黨委、政府經過分析,作出決定:組建專業協會。
2003年,在榮昌縣農業局和盤龍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生姜專業協會成立,晏禮旗當選為理事長。
晏禮旗說:“鎮里交給協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為生姜找銷路。”
2003年,晏禮旗帶人去了杭州。7月的一天,他們找了好幾家食品企業,尋求生姜深加工,但收獲的都是失望。
“中午,我們在一家餐館發現一盤仔姜,8塊多錢——相當于1美元——一盤,實際上這盤仔姜只有2兩。”晏禮旗說。
更讓他們感到欣喜的是,此姜正屬于長嶺村種植的品種。于是他們到農貿市場去考察,發現價格比榮昌的每公斤高3元。
原來,口味清淡的浙江人對辣味適中的白姜很感興趣。晏禮旗找到一個叫唐榮君的人。唐榮君是長嶺村村民,在杭州開餐館。晏禮旗請他在餐館試用他們帶去的白姜。
唐榮君一試,白姜很受顧客喜愛。后來,他又把白姜拉到農貿市場:“拖了500公斤,大家搶著買,再發3噸,沒用兩個小時就賣完。”
一炮打響后,盤龍白姜迅速打開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的廣闊市場。
盤龍白姜終于沖出重圍。
銷路打開后,產品卻跟不上。
種姜的事
“沒錢買姜種啊,一畝姜種要2000元。”群眾對走訪的鎮領導說。
對癥下藥,鎮里開出“處方”:鎮政府以獎代補給予資金支持,動員金融機構實施小額信貸,雙管齊下解決資金瓶頸。
2004年2月18日,盤龍鎮信用社的信貸員,來到長嶺村為姜農發放姜種貸款。
“當天我就貸了2500元。”村民唐光元高興地說,“這筆錢幫我渡過了購肥料、買姜種的資金難關。”那天在鎮村干部擔保下,400多戶村民累計貸款20多萬元。
資金困難就這樣迎刃而解。當年,長嶺村發展生姜近1000畝。
唐榮君也關閉了在杭州的餐館,回村專門做起了姜生意,現在他已把姜賣到了杭州、溫州、臺州以及烏魯木齊等地。
“要不是政府巴心巴腸幫扶,我們哪有今天!”2004年就將種植面積從7分增加到2畝的吳清搖高興地說,“我們編了句順口溜:‘農民跟著協會干,協會圍繞市場轉,農民不愁沒錢賺。’”
運姜的事
“新農村呀,”去年11月20日上午,村民張昌黎將摩托車一停,笑瞇瞇地拍著摩托車回答筆者,“走路不濕鞋,騎著摩托去種田。”指著田間四通八達的水渠和縱橫交錯的便民道、機動車道、柏油路,張昌黎高興地補充:“路通財路通,新農村建設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長嶺村地處丘陵地帶,過去道路狀況極差,讓村民吃盡了苦頭,讓前來買姜的客商望而卻步。運姜成為最大的麻煩。
交通成為長嶺村新農村建設的瓶頸。村里多次發動村民投資投勞修路,但收效甚微。
“農民要致富,關鍵在修路。”鎮長李春說,鎮里決定派一位鎮領導下村,幫助解決基礎設施建設難。
2003年,鎮黨委委員兼宣傳委員蔣萬春進駐長嶺村。他和村干部決定在交通最困難的六組修公路。2004年春節期間,他們趁外出打工人員回家過年的時機,宣傳修路。他們找到經商青年古朝前,促膝長談,動員他為家鄉發展作貢獻。古朝前被感動,捐資1萬元修路。在鎮、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集資投勞,修通了一條1800米長、7米寬的公路。貨車進村,長嶺村的姜價一路走高。
僅靠群眾集資,要徹底解決交通難,只是杯水車薪。盤龍鎮黨委、政府認識到: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政府應該是主體。
在榮昌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方奔走,2005年初,盤龍鎮從縣交通局爭取到10萬元修路資金。當年10月,盤龍鎮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得到縣、市的高度重視,市、縣有關部門投資500多萬元,修建排灌渠2600米,提灌渠3000米,機耕道4公里,石板路7公里,為長嶺村等5個村發展生姜等的特色產業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如今,長嶺村村民騎著摩托車、自行車種田已成為鄉村一景。基礎設施改善后,各路客商紛至沓來。“全村966戶村民有890戶種生姜,種植5畝以上的大戶有17戶,平均每畝收入6800元。”晏禮旗說。
與姜有關的事
“我家為啥沒得到紅旗?”2006年11月25日,在長嶺村三組農戶家庭衛生評選會上,村民馬元均與組長理論起來。
“你家條件不夠嘛。”組長說。
“衣服隨便晾曬影響了美觀。”大家當場給他指出來。
那天,三組的120戶村民中,有10余戶農戶得到了衛生紅旗。
該組組長說,生姜產業發展起來后,手中有了錢,村民們十分看重精神文明,都暗自較勁,希望能在門上掛上“衛生家庭”的紅旗形牌子。
“說起發展生產,大家積極性都很高,說起鄉風文明,大家卻沒感覺,亂倒垃圾、亂碼柴草等現象十分嚴重。”鎮長李春深有感觸地說,“2006年,鎮里借生姜大生產、大豐收的東風,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幫助村民轉變觀念,樹文明新風。”
6月1日,長嶺村雙巷小學一片掌聲、歡呼聲、加油聲。400多名農民選手正在參加該村“全民共建新農村、農民爭當主力軍”趣味活動。趣味活動設有拔河、掰手腕等“農運會”項目,還設有“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爭當文明戶”、“爭當致富引頭人”演講比賽。
這些活動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在2006年的特大旱災中,長嶺村發生了許多相互幫助、奉獻愛心的感人故事。
11月20日,在剛裝修過的小洋樓前,唐榮君在貼對聯。上聯是:“種姜走上致富路。”下聯是:“村鎮共創小康村。”橫批:“新居志喜。”左看右看,他覺得“新居志喜”已不能表達迎接文明富裕生活的激情,又把橫批換成:“建設新農村。”
領導點睛
榮昌縣委書記夏澤良:政府的主導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堅強保障和強大動力。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產發展是前提。農民不富,則小康無成,新農村建設也喪失了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因此,政府必須把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千方百計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而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賴以發展的先行資本,因此,各級政府應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積極主導,大力作為。倉廩實而知禮節,生產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政府再通過引導,開展各種活動,引導農民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文明程度和道德修養,促進鄉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