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詩人王靜遠并不認識,對他的創作情況也不太了解。只是從報刊雜志及相關評論中知道,他自1989年開始詩歌創作以來,至今已在《詩刊》《人民文學》《星星詩刊》《萌芽》《人民日報》等全國報刊發表詩歌七百余首,獲得過多種獎項,有作品選入各種選集。看來他創作的質量和取得的成績都是不錯的,值得關注。《回到心靈的路有多遠》是他繼詩集《歲月的風聲》出版十年之后的第二本詩集,并希望我能為其序。猶豫再三,我只好答應勉力而為了。
當然,要做到知人論詩,對我來說是有難度的。讀過王靜遠的作品,就詩談詩,我還是有一些印象。他的詩就題材內容來說,涉及的面是廣泛的,如寫社會歷史的長詩《滄桑百年》,從香港回歸寫國家民族的近百年來衰微與振興,感情充沛,氣魄宏大,看出詩人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對詩的駕馭功力。但從整體看,詩人王靜遠主要還是長于寫自己的現實人生經歷和感悟,特別是鄉情、親情、愛情的描寫和豐富的心靈世界的表達。這些詩作,大都寫得真實親切,從中可以看得出詩人內心的純凈,以及對詩的執著和詩的品質的堅守。
每一個人,特別是詩人,都忘不了自己的童年與故鄉,因為那是成長的歲月和鄉土、親情是永遠連在一起的,有的甚至成為了一生的感情原色。詩人王靜遠大概就是這樣,他寫于早年的組詩《那一段歲月》,以及組詩《大草原》我以為都是不錯的,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童趣的描寫,以及對故鄉的歌唱都寫得十分動情,能喚起讀者對自己童年和鄉土的美好聯想。特別是寫親情的詩如《母親的窗口》和《鄉下的麥子》等寫父親母親的勞動者形象,充滿愛與同情,十分質樸親切,也很真實。如寫父親對麥子的感情,父親辛勤種下的麥子,遭洪水沖毀而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是天災,還是樹木砍伐而遭的人禍?父親也想不明白。回到家中:“不再言語的父親/獨飲一盞燈火 醉了/后來紅著雙眼和衣躺下/在他翻來覆去的夢囈中/我聽到麥子在他那翻江倒海/五味俱全的胸膛里/偷著 發芽”。這種形象描寫的確是生動的,讓人產生許多回味,詩意印象也是深刻的。
在王靜遠的詩中,對現實生存的內心感悟,這是他詩的較為突出的內容。我比較欣賞他詩中的思考能給人以較深的思想啟迪,即使寫愛情,也不是那種簡單的純情抒發,而充滿人生哲理的體驗。在《兩棵樹》中寫“距離之外/你和我站成孤立的樹”,盼望相同,夢境相通,卻有緣無分。“咫尺之間 卻是一生的距離/兩棵樹 堅守/有愛 而不能愛得孤獨”。在《舊信》中寫回憶過去愛情的幸福與今天逝去的感傷,感嘆“人 有時是弱小的/無法阻止一些事物的再生和蒞臨/怕只怕 我今生惟一的愛情/只能在這蒙塵的舊信中/一生也讀不懂”。這些描寫,與一般意義上的愛情表達,已經有了不同的意義,心境的蒼涼,更道出了對現實人生境遇的無奈,正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這一點使許多人都會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共鳴。
王靜遠是最關注內心感情表現的,將外在的現實經歷轉化為心靈感悟的詩意表達。他在組詩《回到心靈的路有多遠》中,從一些詩題就標明是非事件和情節的,如《孤獨》《寂寞》等等,他的“內心的河流”,就是重在思想感悟和情緒流動的表達。有的是直接的哲理思辯,如《瞬間》中就有這樣的句子:“瞬間的傷口會一生流血/瞬間的幸福會一生感動/瞬間的開口是一生的過錯/瞬間的緘默是一生的無言”。這種推向極致的結論敘述,的確充滿哲理,簡直就是一種人生體驗的格言,其意味是深長的,由我們自己去聯想。
人生的許多困惑和無奈,其實都是源于現實和心靈的矛盾難于很好的統一。在《回到心靈的路有多遠》中有這樣的描寫:在夜晚遠離喧囂時,才會感到“有什么會比自己面對自己更真實”,原來“生存的現實是一個人一生的距離/近在咫尺的事物你想看清什么/又能看清什么/一切雞零狗碎早已讓人無話可說/可誰又在時刻輕喚自己/時刻讓心靈走在心靈的方向”。現實生存的許多時候,人的意志和理想總是會要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折磨和壓抑,詩人極力想要尋找平衡和統一,痛苦則由此而生。當然要堅守內心的純凈和圣潔,也就成為了詩人神圣的職責,正因如此,詩歌才是具有真正意義和價值的。我想這也正是詩人王靜遠詩歌創作所要追求和達到的目的。
王靜遠的詩,在藝術表現上也是有特點的,對詩意的感覺和把握較好,重在內心的體驗和表達。在形象選擇和語言選用上也能做到準確和靈動,因而也有許多詩意充盈的好句子,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隨便舉幾個例子,如“風暖著的樹梢上/結滿了啁啾的鳥語”,“懷念是從醒著的床頭/或一杯涼茶開始的”,“寂寞就佇立在剛點燃的那支煙上”等等,這些都說明王靜遠的詩的藝術功力。
總的說來,王靜遠的詩歌創作是在當今詩壇眾多詩人的豐富與多樣的藝術追求中,吸取多種藝術營養的條件下,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但他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熟悉和感悟最深刻的生活,并從中提煉出詩意的東西來的。當然詩藝的提高,和詩人自身學識,修養的提高是分不開的。希望他在今后的創作中,更擴展自己的視野,思考得更深刻,在詩藝表現上,如詩意的提煉、構思的別致、表達的完整精確以及語言選用的更自然靈動等方面更有所提高。
在詩壇浩如煙海的作品中,能突顯自己的個性特色,這樣就會受更廣大讀者的關注和欣賞,使自己的作品能超越時空而存在,那樣就不會辜負作為一個詩人,對內心世界苦苦的圣潔堅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