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責任投資是將傳統的衡量風險與報酬投資模式,加上社會道德、倫理等視角的一種新型投資方式,是希望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促進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環境。實踐證明,社會責任投資之報酬率在長期看來并不比傳統投資方式差,甚至還有所超越。我國轉型時期,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若能大力發展并引入國外倫理基金投資模式,必能對我國資本市場和經濟和諧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社會責任投資 倫理基金
[中圖分類號]F06;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1-0107-03
[作者簡介]許弘林(1970-),臺灣桃園人, 復旦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喬治·華盛頓大學MBA。
一、 會責任投資的起源及其投資策略
社會責任投資SRI(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緣起甚早,在圣經時代,猶太人就有設定以道德價值來投資的投資標準。在16世紀, 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在美國創建了貴格會(Quakers)教派, 該教派教徒信仰人權平等及反對暴力戰爭, 同時也把這些社會標準用來規范投資行為, 這些被認為是第一批的道德投資者。而近代的社會責任投資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 當時環保、反戰及追求和平等議題充斥歐美。在美國,開始有人試圖以投資的方式, 來反對越戰。最早一支倫理基金是瑞典在1965年發行的,1971年, 在美國出現了本土第一支倫理基金(Ethical Fund),而英國第一支倫理基金是在1984年發行的Friends Provident's Stewardship Trust。目前,最大的社會責任投資市場是在美國, 其次是英國、荷蘭及瑞典。其中美國及英國的社會責任投資總資產規模已超過3兆美元, 每年以超過30%的速度成長,成為全世界基金管理界不可忽視的一支投資力量。 現今全世界已有21個國家有與社會責任投資相關的金融產品。以亞洲市場來看, 澳洲是第一大市場, 日本排行第二, 我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皆還沒有此種商品。
社會投資論壇 (Social Investment Forum)將社會責任投資定義為 “在精確的財務分析的背景下, 將正面及負面因投資所造成的社會或環境結果, 加以列入考慮的投資過程。\"它是整合了社會及環保因素的一種投資方式, 而非只考慮風險及報酬的傳統方式。社會責任投資者包括個人、 企業、 學校、 醫院、 基金會、 養老退休基金、 宗教團體及非營利組織機構等, 希望在獲取財務目標的同時, 又可以創造一個更美好、公平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在這些目標的指引下,社會責任投資可分為三類投資策略:篩選(Screening)、股東主張( Shareholder Advocacy)和社區投資( Community Investing)。
篩選策略分為正面篩選(Positive Screening) 和負面篩選( Negative Screening)兩種。正面篩選是指社會責任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產品時, 希望該基金是只投資于對社會有正面貢獻的公司, 例如該基金只購買重視勞工關系、 環境保護、 產品安全品質及人權的公司股票。 負面篩選則是該基金避免投資于對社會造成傷害的公司, 如煙草公司、從事賭博事業的公司、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公司等。以美國為例, 最常被基金篩選掉的公司前五類包括煙草公司、 生產酒類的公司、 不重視勞工關系的公司、不重視環保的公司及從事賭博行業的公司等。 而重視人權、平等雇用機會、重視環保的公司, 往往受到青睞。近年來由于公司丑聞層出不窮, 公司治理、董事會組成及信息的揭露度也逐漸成為新的篩選標準。這些從事社會責任投資的基金, 又稱為倫理基金(Ethical Funds),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私募性質的, 是由私人或投資機構, 按照自身設定的社會環境篩選標準所成立的基金, 其投資人包括宗教團體、政府機構、工會、基金會等。另一種是公募基金, 投資對象為一般大眾及機構投資人。在美國, 超過九成以上的倫理基金是私募性質, 目前其倫理基金總資產超過2.14兆美元,公募倫理基金數已超過200多家。
股東主張是指參予社會責任投資的投資者充分發揮其股東的權利,與公司交涉談判,必要時采取行動, 影響并糾正公司的行為, 以達成公司治理、社會責任更完善的成果。公司治理方面是著重在公司的信任投票、董事會組成、董監事酬勞、遣散費用、股票選擇權激勵機制、公司重組等。而公司社會責任包括公司重要信息揭露, 公司對環保、勞工、種族、健康與安全等政策對社會的責任。投資者可以采取與其所投資公司的管理層對話、信件溝通、提起股東決議案, 乃至于用搜購委托書表決的方式, 來改變公司的決策。近年來, 股東主張有同時重視公司治理及公司社會責任的雙目標趨勢,\"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治理\"越來越成為新的股東主張的焦點。另外, 基金、基金會及銀行等社會投資機構投資人, 在股東主張方面扮演越來越活躍的角色。
社區投資是指來自社會責任投資的資金主要投資于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的社區。例如提供金融服務給低收入戶, 提供資金給中小企業、給重要的社區服務如孩童照料、平價住房及醫療照顧等。資金基本上投資以下四種社區發展機構: 社區發展銀行、社區發展貸款基金、社區發展信用合作社及社區發展風險投資基金。投資者可以購買特別專注投資此四類社區發展機構的社會投資基金, 來達成其社會責任的目的。
二、 國際社會責任投資實踐及其績效
這些倫理投資基金, 為了達到其本身的倫理投資條款, 刪除了許多賺有暴利但不符合社會責任的公司,如煙草公司、 武器生產公司等。這種投資策略是否會影響到它的報酬率呢? 迪爾茲(1995)、古瑞德及蘇爾(1997)的報告顯示,倫理基金與非倫理基金之間的報酬率沒有顯著的差異。布那,科第耶克及歐汀(2002)的研究顯示, 新成立的倫理基金普遍比同期成立的非倫理基金來得差, 但隨著時間的延長, 倫理基金的績效表現不僅回升, 并且擊敗大盤及非倫理基金。克茲,斯坦伯夫及列文(2003)的研究也顯示類似的結果。其原因乃是倫理基金的投資者, 并非只追求利潤, 因此投資的資金期限往往比追求短線報酬的資金為長, 適合基金管理人做長線投資布局。倫理基金投資的標的物, 往往是重視公司治理及負起良好社會責任、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公司, 其長期的報酬必定是穩定持續增長。長期績優具有穩定投資價值的公司,自然受到更多投資者的喜愛。另外, 大環境也朝有利于倫理基金的方向發展, 加上政府的支持,其更具有爆發力,最后, 倫理基金因受社會責任、倫理條款限制, 往往能減少投資風險,其費用成本也較一般非倫理基金為低。因此, 從事社會責任投資, 長期來看并不會造成為達成目標而大幅犧牲投資報酬的情況。
在社會責任投資的實踐方面, 美國跟歐洲(特別是英國)的篩選標準, 有許多相同的部分,像對環保, 排拒煙草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公司方面看法是相同的。然而也存在一些差異, 如在用動物做藥物實驗方面, 英國是禁止的,而美國展現出比英國更大的容忍度,不認為是不道德的;在對待色情刊物方面,英國是列為刪除標準的,但美國卻因強調言論自由而容許;在公司治理方面, 英國只重視董監事的報酬部分,而美國還擴展到公司與社區的關系、勞工關系及與股東的互動等;在對待人權或對集權政府的態度方面, 英國展現了比美國更強硬的立場。因此, 社會責任投資的標準往往因各地的歷史、風俗、文化及經濟情況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未來, 隨著社會的進步, 社會責任投資將成為主流投資的一部分, 同時評價社會責任投資的方法會越來越成熟,此領域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
三、 社會責任投資在中國地區的
發展及其啟示
社會責任投資在我國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過去20多年全力發展經濟, 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及社會問題,人們越來越感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因此政府也不斷出臺一些提高公司治理、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及提升社會道德的法規。“十一五”規劃就特別強調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亞洲持續負責任投資聯合會(ASRIA)2004年針對大中國地區SRI所作的調查, 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 SRI要發展得好, 有以下幾個要件:(1) 要有足夠開放允許外國投資的資本市場;(2) 政府部門要設定較高的公司治理規范;(3) 較高的公司透明度;(4) 采取ISO14001作為公司的標準;(5) 足夠的慈善機構團體及非營利組織團體;(6) 社會、投資人及投資專業人員有強烈的環保及社會責任認知。
目前我國在社會責任投資方面,從基金篩選來看,還沒有一支倫理基金, 同時因為人民幣尚不能自由兌換,國內投資人也無法購買國外的倫理基金。此外, 國內的基金市場還不成熟,資本市場上創新工具也不多, 少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標的物, 投資人對社會責任認知還不夠,更不用談到篩選的問題了。在股東主張方面,主要是著重公司治理及公司社會責任, 但目前國內的公司治理還在普遍改進之中,在政府的大力整頓及投資者的要求下, 已逐漸改善及提高, 政府公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準則, 及有關獨立董事及外部監管,上海證券交易所也在策劃出臺上市公司治理指數等;有關公司審計報告及透明度的部分,也在不斷改進中。在公司社會責任方面,有越來越多公司認識到環保問題對公司形象的重要性, 開始加以注意, 特別是出口導向的公司, 因為要符合外國買家的要求標準, 乃率先采取ISO 14001及SA 8000等環保認證標準, 有些公司甚至在其年報中加入環保政策的部分, 但總的來說, 數量還是不多。在社區投資方面,我國主要還是以政府主導為主, 著重于對下崗勞工、 農村貧困人口及貧窮大學生的財務補助; 但民間的參予實在太少, 同時對需要創業貸款的中小企業,仍然扶持不夠。
另外, 國內還沒有對社會道德投資的本土機構,只有一些國外駐國內的分支機構像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und),世界自然基金(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更沒有有關中國社會道德投資的深入報告。國內因法規限制, 非政府組織(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大多只著重在環保議題上, 對其他社會道德議題的深入研究, 往往受限及不足。相信隨著經濟生活環境的提高,人們對社會道德投資的重視也與日俱增。
若能進一步倡導社會責任投資, 以基金(特別是退休養老基金)的力量,來導正社會不良風氣, 改變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 同時用資本的力量迫使上市公司提高公司治理,加大透明度, 擴大其社會責任, 重視誠信、環保,必能使資本市場及經濟社會煥然一新。目前政府即將降低對QFII的門檻, 鼓勵外資發揮價值型投資的理念。今后應放寬對倫理基金的限制,鼓勵國外的倫理基金來國內投資。同時,政府也應鼓勵社會慈善團體參予社會道德活動, 并以法規及獎勵等方式,提高企業的認知,喚起人民的重視, 使社會道德投資的理念能深入人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