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開發區在生態工業園建設過程中應首先解決制度障礙。如果沒有制度變革超前的“孤島”式生態工業園模式,則中國諸多確定性和不確定的制度成本,足以使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對生態工業望而卻步,沒有動力;政府部門也會因此而無法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所以,在尚不具備全部解決制度差異所帶來問題的條件下,在沿海開發區率先進行制度創新,再造制度“孤島”,實現區域內生態工業鏈網聯結,是一種必然的現實選擇。
[關鍵詞]開發區 生態工業園 制度 孤島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1-0056-03
[作者簡介]林云蓮,女,副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博士生。研究方向:生態經濟;陸兆華,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 建設生態工業園須突破制度瓶頸
生態工業園區是在過去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一個更高層次的經濟發展形式。當前,在美國、法國、加拿大、丹麥等發達國家,出現了將傳統工業開發區改建成生態工業園區的趨勢。我國生態工業園建設以1999年廣西貴港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為發端,六年來蓬勃發展,截至2006年8月份,國家環保總局已經批準了19個由共生企業群組成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然而,在如何發展生態工業園的路徑選擇上我們仍然存在誤區。不少學者和工業園的建設者希冀通過統一的政策、立法等全面推進生態工業園的建設,迅速讓生態工業園在中國全面開花。統一的政策、立法是必要的,但我國各地區發展水平極不平衡。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在點上突破,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因為只有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才有可能為“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提供全新的理念、先進的技術、雄厚的物質支撐。目前我國有幾千個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開發區,發展水平不一。本文認為,就目前的情況分析,選擇沿海開發區作為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的試點是最恰當的。因為,我國沿海開發區(注:此處是專指國家級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二十多年間,發展迅速,在我國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擴大出口、發展高新技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
沿海開發區的快速發展,究其原因,首先應歸功于制度創新。這一點,被學者稱為政策“孤島”(皮黔生,1999),是孤島經濟的重要體現。但在如何實現開發區可持續發展方面,許多學者都是從今后一段歷史時期,開發區仍然要保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不能停滯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的。其實,可持續發展的命題研究對象原本是從環境(生態)與經濟、社會的關系,三個系統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角度展開的。而且,不考慮生態環境的所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虛假的可持續發展,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不可持續。從實際出發,我國開發區建設生態工業園也要首先突破制度瓶頸。
二、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的啟示
位于丹麥的卡倫堡工業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生態工業園。目前該系統包括一個發電廠、煉油廠、生物工程公司、塑料板廠、硫酸廠、水泥廠,包括種植業自然生態系統和園藝,卡倫堡鎮的供熱系統以及卡倫堡政府。這些企業與政府間建立了頗有創意的生態共生與耦合關系,通過市場交易共享水、氣、廢氣、廢物和能源等,并實現經濟利益的共享。卡倫堡產業共生系統成功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了利潤增長,真正做到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在中國環境保護界知名度極高,被認為是循環經濟的“圣地”。但是,很多介紹卡倫堡的資料多只重視其企業之間的物流網絡,劃一個物流循環的“圓圈”圖,指出企業和社會都從發展循環經濟中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往往忽視了這個“圓圈”形成的經濟學和社會背景。認真分析卡倫堡模式,我們可以總結出建立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的三個驅動力:
第一個驅動力來自于制度創新。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對于外部性很強的污染排放實行強制性的高收費政策,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成為一種成本要素。與此同時,對于減少污染排放則給予利益激勵。這是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模式產生的基本原因。
第二個驅動力來自于企業經濟效益。在卡倫堡,對于每個參與者來說,都是由于交易成本低的利益驅動使他們走到一起。制藥廠之所以選擇電廠的蒸汽,是因為比自己生產的蒸汽更省錢。同樣,石膏板廠用電廠脫硫產生的石膏也是為了節省資金,使產品的成本降低。這是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存在并發展的核心。
第三個驅動力來自于企業的生態道德和社會責任。卡倫堡的Novo Nordisk國際生物技術公司利用制藥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制造有機肥料,免費送給周圍的農場使用,作為回報,企業從使用其有機肥的農場收購農產品做原料。這使得制藥廠與農場之間成為循環經濟聯合體,實現了污染物的零排放。這是制藥企業追求對社會負責任的形象和生態道德的結果。
可見,該共生體的建立并非是技術上的特殊突破,其產生的驅動力來自于制度創新、企業效益和長期發展。
三、 價格和成本障礙是制約
我國生態工業園發展的關鍵因素
生態工業的核心目標是強調資源多層利用、無污染、零排放,但生態工業能否成功,關鍵在于企業能否因此獲得必要的經濟利益和減少巨大的固定費用支出。如果生態工業中回收和利用副產品和廢棄物發生的費用,大于購買新原料或廢棄物達標排放所支付的排污費,則企業必然對此失去興趣。因為生態經濟生產方式中試圖實現減量和循環的環節多數不是我國現行市場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可再生資源的再利用過程一般都存在著可替代的生產過程,現行市場條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常常不僅性能上不占優勢,價格上也不占優勢,以致在現行市場條件下生態經濟生產方式很難形成。
環境容量資源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具有顯著不同的消費支付意愿和市場價格,目前我國的環境容量上沒有作為嚴格監管的有限資源,企業和大眾消費者支付的廢棄和排污費不僅遠低于污染損害補償費用,甚至也明顯低于污染治理費用,這就使廢棄物排放具有顯著的負外部性。如果不能將這種外部的成本內部化,生態工業生產環節一個重要的效益來源就不能顯現,生態工業生產環節的成本就很難收回。
因此,只有克服了成本障礙和價格障礙,生態工業園中的資源節約和再利用才有可能在中國真正實現。要使企業在市場條件下自覺開展生態工業生產,必須通過以制定政策為主的制度創新,構建資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產環節的盈利模式,使市場條件下生態工業生產環節有利可圖,這樣就可以形成促進生態工業發展的自發機制。
全面地、大范圍地推行生態工業園的基礎必須是足夠高的工業化水平、市場化程度和足夠全的產業配套以及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制度創新。因此,在目前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制度創新的先行先試便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四、制度“孤島”
——我國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建設的現實選擇
將沿海開發區作“孤島”的比喻,來自于皮黔生先生的博士論文《論中國開發區的孤島效應及其第二次創業》。作者將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喻為“孤島”,認為“孤島”是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的存在形式。言其“孤島”,一是由于首批國家級開發區選址在遠離母城區的地方,形成了地理上的“孤島”;二是外資的單一經濟結構使其成為經濟上的“孤島”;三是開發區以引進外資為功能,又使之成為功能“孤島”;四是在新的區域內建立起的新體制,又使開發區成為體制“孤島”;五是引進外資是發展惟一動力的思維定勢,使開發區成為心理“孤島”。作者認為,惟其“孤島”,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才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恰又因“孤島”,其今后的發展將會受到制約。對于開發區的前途,作者認為,走出“孤島”,融入中國整體發展的主旋律,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才會再創輝煌。
毫無疑問,開發區的確是要走出“孤島”,參與整個社會的經濟大循環。事實上,不少開發區也在這樣做了。但問題是,開發區走出“經濟孤島”就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嗎?走出“孤島”僅僅是由于要繼續保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嗎?由此我們不得不注意的一個現象就是:目前有關開發區的既有理論與實踐幾乎都是注目于開發區的經濟發展,而很少關注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問題。
作為一種高強度的區域開發活動,開發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外界的能流、物流等的交換日益頻繁和增多,隨之而來的是環境負荷的增加,生態環境問題會進一步凸現。因此,如何優化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如何促進城市開發區與區域和城市系統的協調發展等問題就理應成為繼續著力解決的難題,這對于完整意義上的開發區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且,我國沿海開發區現在已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的小社區,區內第一、二、三產業及相關的管理機構、教育培訓體系不斷建立并日趨完善。因此,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工業區。盡管生態工業園區往往被學者視為“中循環”。但沿海開發區生態園的建設過程如同社會大循環一樣,制度建設、公眾參與、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等環節不可或缺。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系統下構建生態工業園難度自然要大得多。如果成功必將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示范效應和深遠影響。
改革開放之初,優惠政策成為沿海開發區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下一步,中國在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選擇東部沿海開發區先行探索,起帶頭和示范作用。沿海開發區工業園的工業基礎比中西部的普遍較強,工業門類也比較齊全。中西部地區由于招商引資困難,工業園區難以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企業,因此將多個污染同質的中小企業集中進行污染治理和將廢棄物商品化的條件欠缺;加之工業園區的規劃管理做得不如東部好,企業集中度不高,呈分散狀態,致使廢棄物和污染物集中處理的成本太高。這些原因,致使我國全面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的條件還不成熟。
目前,沿海開發區生態工業示范園應率先進行以下制度創新:
1.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對于外部性很強的污染物排放實行強制執行的高收費政策,迫使污染物排放成為成本要素;與此同時,對于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則給予利益激勵。
2.率先嘗試制定激勵性的綠色技術創新制度。對一些關鍵性的資源、污染嚴重、持續時間長或大量排放的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技術、生態無害化技術、新材料替代技術、循環物質性能穩定技術、閉路循環技術、生態工業信息網絡技術、物流和能流管理技術等給以必要的激勵性政策,大幅度提高上述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從而促進生態工業園的發展。
3.通過以制定政策為主的制度創新構建資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產環節的盈利模式,使市場條件下循環型生產環節有利可圖,這樣就可以形成促進生態工業發展的自發機制。
4.建立對生態工業投資的激勵和保護制度,即對先投資者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物質上的獎勵,以規范的法律法規減少投資者對其投資風險的擔心,同時在一定期限內保護先行投資企業的投資收益和創新技術。
5.針對區位資源濫用問題,政府可以實行嚴格的區位準入制度,建立以綠色核算和生態創新為核心的區位準入規范,對申請進入園區的各經營主體進行嚴格的綠色審計和考察,以確保生態工業園區綠色生態和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
綜上所述,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沿海開發區進行制度創新,率先做出嘗試,實現區域內生態工業鏈網聯結,這是現階段我國推進開發區向生態工業園轉型的一種現實選擇。如果沒有制度變革超前的“孤島”式生態工業園建設的嘗試,則諸多確定性和不確定的制度成本,足以使園區內的企業對生態工業望而卻步,沒有動力;政府部門也會因此而無法推進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建設。
[參考文獻]
[1] 皮黔生,王愷.走出孤島——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概論[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2] 蘇楊.循環經濟三大批判[J].新經濟導刊,2005.(20).
(收稿日期: 2006-11-17責任編輯: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