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的大方向有:聯手進行中國金融開放的試驗;讓深圳成為香港金融業拓展內地市場的橋頭堡和后勤服務中心;以生活便利化促進深港金融一體化。香港方面可以進一步推動深港金融基建對接、融合和使用,配合國家人民幣改革與深圳一起拓展人民幣正常業務。改善兩地電子貨幣的互聯和使用,深化兩地貨幣和保險業的合作。
[關鍵詞]深港金融合作 深化思路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1-0093-04
[作者簡介]宋運肇(1952—),上海人,現任中國銀行(香港)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兼任香港特區政府公共政策研究小組及泛珠三角合作小組成員。研究方向:銀行業和金融市場。
一、深港金融合作的成果
深港金融合作由來已久,并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香港銀行逐步進入深圳經營
早在1982年1月,中銀香港旗下的南洋商業銀行已率先在深圳開設分行。2004年,受惠于CEPA降低銀行準入門檻到60億美元的規定,中型港資銀行紛紛以開設分行或以收購/重組的方式在深圳開展業務。到目前為止,深圳43家外資銀行當中,港資銀行就有20家,所占比例居全國各城市前列,資產收益率在內地的外資同業中亦名列前茅。
部分港資銀行還逐步布局,把深圳發展成為其中港業務的主要后勤基地,將數據處理中心、單證業務、電話業務中心等業務部門從香港移至深圳。兩地在銀行卡清算、票據清算、代理匯劃、信貸業務、人民幣和港幣業務等方面的合作也不斷深化,為深圳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及香港擴大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范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香港銀行業擴大業務規模和盈利來源創造了良好條件。
2.支付結算系統聯網成效顯現
為配合跨境銀行業務的拓展,自1998年以來,香港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及廣州分行密切合作,陸續推出了粵(深)港港元和美元雙向票據交換安排,以及粵(深)港港元及美元雙向實時支付結算系統聯網,中銀香港被委任為這些支付結算安排在香港的代理銀行。這些安排為香港和深圳、廣東之間的外幣資金往來提供了高效和安全的信道。1998年上半年聯合票據交換安排開始運行時,每日成交金額僅為0.25億等值港元,至2006年6月份已上升到每日約1.37億等值港元;實時支付結算系統聯網的成交額,也從2002年下半年每日約0.5億等值港元上升至2006年6月份的每日約7.37億等值港元。2004年和2005年,雙向實時支付結算系統處理的交易總值分別超過1130億和1500億等值港元,分別相當于這兩年粵深與香港貿易總額的13%和14%。這些跨境支付系統成為兩地金融監管機構合作,發展香港與內地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里程碑,對促進兩地經濟金融的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合作建立的香港人民幣清算機制運行良好
自2003年11月起,作為在CEPA框架下金融方面的內容,中央政府分階段允許香港銀行經營個人人民幣業務,中銀香港獲委任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清算行。截至2006年6月底,共有42家香港持牌銀行和信用卡公司開辦了人民幣業務,其在清算行的存款余額已達226.99億元人民幣(其中2005年人民幣存款增長了86%);兌換總量 255.8 億元,兩地匯款(主要是香港匯往內地) 34184 筆,共計 16.5 億元;自2006年3月6日推出人民幣支票清算服務到4月底,共處理人民幣支票250張,金額達294.4萬元。此外,2005年,內地人民幣銀聯卡在香港的交易金額為67.7億元;至2006年6月底,香港已有16家銀行推出了銀行卡業務,累計清算凈額為5.5億元。人民幣清算機制這一制度性安排,使香港的人民幣業務逐漸納入規范的銀行市場,現鈔和個人業務逐漸向非現鈔和非個人領域擴展,促進了兩地經濟金融融合的日益加深以及人民幣資金流動的迅速增加,促進了人民幣有序回流及加強了對境外人民幣的監測。可以認為,人民幣清算機制已成為人民幣逐步走向區域化和國際化的基本平臺,為進一步試驗人民幣的可兌換打下了基礎。
二、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的方向
深港金融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是必然趨勢。深圳正經歷產業升級和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過程。從香港方面看,港內經濟發展最前沿、最具操作性的是與深圳全方位的融合,這是兩地地理位置、經濟互動以及信息互通的緊密程度所決定的。深港金融合作的深化可循三大方向進行:
聯手進行中國金融開放的試驗。這是深港兩個特區的特殊歷史使命,它要求深港金融合作的領域和規模應領先于全國其他地區。
讓深圳成為香港金融業拓展中國內地市場的橋頭堡和后勤服務中心。市場競爭白熱化使香港金融界的業務發展目光不能不集中到更廣大的內陸地區。因而深圳的地位與作用顯得十分重要。
以生活便利化促進深港金融一體化。要從社會治安、食品衛生、生活環境、通關便利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小處著手,促進兩地居民往來和生活的便利化,使深港金融合作建立在更扎實的基礎上。
三、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的具體領域
近幾年來,促進深港金融更深層次的合作成為兩地政府致力推動的重要工作之一。最近深圳加大了推動深港金融合作的力度,制定了具體方案,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包括深圳給香港金融業的九大優惠政策,擬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全力推動。
深圳提出的總體思路是:深圳金融業務發展要依托香港、輻射華南、聯通全國;鞏固深圳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深圳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在主要合作領域方面,深圳提出:(1)吸引香港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深圳設立地區總部或后勤服務中心;(2)探索深港資本市場跨境交易、雙重掛牌、兩地上市、聯網交易的可行性;(3)繼續促進深港資金交易便利化,完善深港人民幣結算業務;(4)配合香港銀行擴大人民幣業務、研究深圳及內地企業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可行性;(5)鼓勵香港銀行將業務延伸到在深圳的港資企業;(6)加強深港金融人才交流,創造條件引進香港金融專業培訓機構;(7)將“深圳通”與香港“八達通”互聯,便利深港居民消費時作小額支付。
面對這些合作建議,香港可以循以下思路進行研究和探討:
1.進一步推動深港金融基建對接、融合和使用
目前,雙向實時支付結算系統處理的交易總值與深港、粵港之間龐大的人流、物流及資金流規模仍不匹配。主要原因是雙向票據交換安排和實時支付結算系統聯網安排僅局限于廣州及深圳與香港之間的支付結算往來,而且只是作為試點在這兩個區域的同城支付系統上建立,隨著內地對資金的跨境及跨貨幣流動的許多限制逐漸撤銷,鼓勵對外直接和組合投資的有序增長,有必要進一步推進深港金融基建的改革。
內地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以及香港從內地進口商品可用人民幣結算已經提上管理層議事日程,此舉一旦拍板,香港可以迅速建立相應的人民幣實時支付結算系統RTGS,之后便可以尋求將香港的RTGS與內地的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直接聯網。這樣,一是可以為目前已經開放的QDII、OTC FX直接提供安全、有效、低成本的結算平臺,以及為中國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可以通過影像技術的配合,將目前粵深及中國內地其它省市與香港之間的票據結算分別從2天或14天縮短為實時到賬;三是可以使兩地的現有支付結算系統發揮規模效益,從而進一步降低商業銀行的結算成本和流動資金管理成本;四是亦有助于內地商業銀行改革經營模式,順應國際上普遍用RTGS替代SWIFT的結算潮流,減少在途資金占用,提高經營效率和資金運用效率;最后,這還將有助于加強內地監管當局對資金流出入境的監測及監控。
2.在銀行業的合作深化方面,香港要把深圳建成拓展內地業務的首站和輻射平臺以及香港銀行業港內業務的后勤服務中心,并配合國家的人民幣改革進程,與深圳一起共同拓展和確保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安全順利開展。
(1)人民幣業務的擴展。除內地業務以外,經營人民幣業務是香港銀行潛力巨大的效益增長點。從2005年11月中央放寬香港銀行經營第二階段人民幣業務的內容看,內地在尚有資本管制、人民幣在資本賬項下還未實現可兌換的情況下,放寬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步伐極為審慎。因而香港方面需堅持與內地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自由兌換改革進程相配合的發展原則,防范開放步伐過快帶來的風險。中央允許香港銀行業有限度地提供人民幣業務的主要目的,除了體現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持之外,仍然希望通過完善和強化人民幣回流機制,拓寬在港人民幣資金通過銀行體系回流內地的管道,將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幣更多地納入銀行體系,以加強對在港流通人民幣的監管。
但就在過去半年里,形勢出現了變化。中國外貿盈余和外匯儲備屢創新高,對人民幣匯率、貨幣供應、信貸增長、投資乃至經濟增長均造成重大影響,人民幣的改革和開放步伐有加快的趨勢。中央政府批準內地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在香港和海外進行投資的新政策(QDII)出臺,標志著中國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及資本項目開放出現了重大突破和結構性變化,這有助于加快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進一步開放的步伐。
由于香港的制造業絕大部分已經北移至深圳及珠三角地區,實行前店后廠經營模式,香港銀行服務產業鏈的延伸亦在深圳開花結果,加上每年有大量港人在深圳置業和生活,因此作為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范圍擴大的試驗可以包括:香港銀行對深圳制造企業人民幣現鈔匯款;把吸存的人民幣存款拆放予香港銀行在深圳的分行;向在深圳置業的港人發放以內地物業為抵押的人民幣按揭貸款;對深圳的港資企業進行人民幣貸款。除此之外,還可以試驗在香港以人民幣結算深港貿易(包括深圳從香港進口也以人民幣結算),以及爭取深圳官方機構和企業早日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為迎合市場對人民幣預期升值的炒賣及對沖需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已搶先宣布在9月份推出人民幣兌美元、歐元及日圓的期貨和期權合約,成為全球首批在交易所買賣的人民幣外匯衍生產品,與每日成交額估計達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NDF)市場乃至香港銀行有關的零售性質產品構成直接競爭。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市場,香港理應早著先鞭,開拓人民幣期貨和期權產品,否則CME一旦搶占先機成功培養出市場規模,對中國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未必有利。應該看到目前金融全球化日益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已經向中國監管和制度的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深港兩地可在這方面多做努力,加強合作,共同嘗試。香港在致力于爭取中央批準并開發相關產品之后,應爭取率先開放深圳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買賣香港銀行和交易所經營的人民幣衍生產品。
總而言之,未來香港人民幣業務進一步突破的關鍵在于逐步開放的思路需要發生轉變,從強化人民幣回流機制,拓寬在港人民幣資金通過銀行體系回流內地的管道,轉變為把香港作為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試驗場,作為內地金融改革,特別是在市場化和與國際接軌方面的試驗場。在此過程中,深圳的特區地位尤為特別和重要,必須加以善用。而且,目前正在探討中的以人民幣結算內地與香港貿易以及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所涉及的金額都不會很大,但它是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進程所邁出的第一步,因此而建立的人民幣RTGS以及其它金融基建可以促進這一過程,亦可應付未來離岸人民幣業務爆炸性的增長。
(2)后勤服務中心的建立。從國際經驗看,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建立離岸營運中心已日趨普遍,因為此舉有助于降低營運成本及改善服務素質。目前香港金融服務業面對的挑戰之一是辦公場所及工資成本較高,制約了利潤的增長,因此選擇深圳利用眾多優惠措施建立后勤服務中心很有必要。目前渣打、東亞、永隆、印度銀行4家銀行和香港中國保險、香港民安保險、中國人壽保險 (海外) 股份香港分公司3家保險公司已分別與深圳市金融辦及羅湖區政府簽署意向書,準備在深圳設立分支機構或設立后臺服務機構。另有香港銀行派員前往深圳視察可供建立后勤服務中心的設施,并有多家銀行表示會積極考慮深圳的優惠方案,在深圳建立后勤服務中心,可見有關政策建議已獲得香港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熱烈反應。
不過,由于離岸營運中心需達致一定規模才可獲得較佳的經營效益,因此各銀行需要正視建立及管理離岸營運中心的復雜性,仔細評估離岸營運中心的全面價值,設計適當的轉移內容和較佳的轉移順序。而深圳方面要為此積極創造條件。此外,國際經驗顯示,在多種離岸營運模式中,絕大部分營運工作由本身的離岸營運中心完成,并將少量營運工作外判的混合式離岸營運模式的表現較佳,因此,深圳也可考慮根據市場需求,推動發展可承擔金融業外判營運工作的獨立金融服務供貨商作為配套。而且深圳可把目標定得更高,不僅要建立新的香港金融機構的后勤服務中心,還要把它們已經設立于內地其它地區的后勤服務爭取吸引到深圳來,形成產業集群,建設成為獨立排他的香港金融機構的后勤服務基地。
(3)將“深圳通”與“八達通”互聯,便利深港居民作小額消費支付,并進一步改善信用卡/銀行卡的用卡環境。“深圳通”現時主要用于支付深圳的交通費,而“八達通”的應用范圍已經超出公交領域,成為小額消費除現鈔以外的首選工具。兩地電子貨幣的互聯和加強使用,除了可以達到降低現金支付的比例,減少偽鈔的流通和影響以外,還可以間接地促進與實現兩地雙幣同時流通,為中國的金融開放進一步積累經驗,為港元與人民幣的共存進行試驗。目前盡管在新投放的港元現金中,估計有46%~63%的比例是在境外特別是深圳和華南一帶流通,但截至2006年5月,香港的流通中貨幣占貨幣供應量M2的比重仍然僅為3.3%,而同期中國內地的這一比例為7.4%,反映中國內地加強使用非現金支付手段,降低現金流通比例的任務仍較艱巨,這需要學習和運用香港銀行業的相關經驗。
3.深化深港股票交易所在現貨和衍生產品上的合作,推動兩地居民投資對方股市的便利化,為中國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做實驗,并探討香港創業板與深圳中小企業板的整合方式。
在兩地交易所之間的合作上,要借助特區的特殊地位,為中國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進行試驗。在現貨市場上,應該率先考慮爭取香港和深圳企業可以在兩地股市同時掛牌。在此基礎上,配合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進度,首先試點讓香港和深圳居民可以自由選擇買賣這些股份的深圳A股或是香港H股。通過這一有限度、受控制的試驗,方便兩地居民投資對方股市,促進深圳A股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在股市衍生產品方面,更具經驗的港交所可以先研發深圳股市指數期貨和期權合約供投資者買賣,在內地制度許可后幫助深交所開發和經營有關產品。另外,針對不同投資者的興趣,香港應該致力于開發與內地尤其是深圳資產掛鉤的結構性產品供港人投資,而深圳則開發與香港資產掛鉤的結構性產品供深圳居民投資。
此外,探討香港創業板與深圳中小企業板的整合也應提上議事日程。國家乃至深圳\"十一五\"規劃都明確提出今后要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并以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予以支持。但內地股票市場存在的弱點或難點對科技創新活動仍不足以發揮支持。香港股票市場成熟和自由開放,但本地科技資源和科技創新需求不足,因此它可以在彌補內地資本市場的不足上尋求自己的發展。要讓香港創業板與深圳中小企業板同時獲得長足發展,只有走整合一路,以建立中國的Nasdaq為共同的發展目標,否則單打獨斗誰也難以突破現有局限。至于合作的方式,可以考慮入股、合并或一板兩市等。另外,與此相通但在交易所范疇以外的,就是香港創投基金投資深圳高科技產業也應在便利化上再下功夫。
4.在保險業方面,深化合作應集中在市場準入、資金投資以及其它配套方面。
根據CEPA的規定,關于保險業準入的門檻是總資產不少于50億美元,30年以上的營運經驗,以及在內地設有代辦處連續2年以上。目前香港只有跨國的保險機構方符合條件,內地保險市場的開放其實還是等同于對外資的開放。深港合作應尋求在深圳范圍內作降低門檻的嘗試,以便讓真正的中型港資保險企業可以開拓內地市場。QDII的內容之一是保險資金的海外投資,香港證券和保險業甚至可以代為管理深圳保險資金的投資,讓其學習的同時保證投資收入。最后,在產品研發和推廣、保險人才培訓以及資格互認上雙方也可有眾多合作空間。
要實現以上范疇的合作,兩地要借助深化兩地居民生活便利化來促進兩地金融一體化,并先全國一步。這就需要深港聯合向中央積極爭取,但同時要強調規范監管,在初期把試驗控制在深港之間,嚴格防范金融風險。除兩地政府的努力以外,兩地銀行、證券和保險行業組織的研討、培訓和資格互認也不可或缺。我們相信,由于深港兩地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在一國兩制和CEPA的框架下,依據市場化的原則,兩地在推動金融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發展,以及爭取作為內地金融改革和開放的實驗場的過程中,將有較廣闊的合作空間,并可以實現優勢互補,達致雙贏的局面。
(收稿日期: 2006-10-13 責任編輯: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