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保利潤和投資利潤是保險公司的兩大利潤源泉,不同的投資者存在不同的風險偏好,本文為此建立一個保險公司最優投資比例模型,并給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和計算實例。
[關鍵詞]承保風險 風險偏好 保險投資
[中圖分類號]F8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4-0108-03
[作者簡介]方立雄(1972—),湖南郴州人,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生,太平保險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經理。研究方向:國際經濟。
在現代保險公司的經營業務中,承保業務是拓寬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而投資業務則是主要的盈利途徑。利用負債性資金的時間差進行適當的投資組合,一方面可以應付投保人隨時可能的賠付要求,實現自身的保險功能,維持公司的信譽;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盈利,提高保險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擴大公司業務。目前我國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主要有銀行存款、債券(包括國債、金融債和企業債)以及證券投資基金。如何調整保險資金運用的資產結構、提高投資回報水平及加強風險控制能力,成為提高保險公司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本文考慮承保風險和堅持保險基金運用基本原則,結合不同投資風險偏好,建立投資比例模型。
二、實例分析
1.我國保險資金投資現狀
2.模型分析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始于1998年3月,而保險公司被允許投資證券投資基金是在1999年10月,所以選擇1999年到2005年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銀行存款、國債投資、證券投資基金三者所占投資比例之和小于100%,從這三者所占實際投資比例來看,均超過80%,所以以這三種投資方式作為本文的研究范圍是合理的。
利用本文模型求解可得不同投資風險及期望收益偏好系數下的投資組合。
在計算保險公司的理論投資比例時,把可運用資金僅限定為國債、證券投資基金和銀行存款這三種形式,實際投資還有其他形式,但這三種投資形式在1999~2005年占可運用資金平均達到80.71%。因此,對運用理論模型推算出來的投資比例分別乘以80.71%進行修正,以 取0.7為例,在保險公司比較注重投資風險的情況下,得到國債、證券投資基金以及銀行存款占可運用資金的投資比例為35.22%、8.52%和36.97% 。1999~2005年間國債、證券投資基金以及銀行存款占可運用資金的平均投資比例26.11%、5.28%、49.32%比較接近。
三、分析及建議
通過實際投資比例和理論上確定的投資比例的比較,可以看出,保險公司實際投資國債的比例比較接近于理論上的比例,銀行存款的投資比例偏高,而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比例偏低。保險公司不敢投資風險性較高的證券投資基金的原因來自于保險公司自身以及證券投資基金存在的問題。我國的保險公司,長期以來重承保,輕投資,談不上形成完善的投資管理體系。而保險公司的組織架構也不利于保險公司投資,大部分公司只在近年來才成立投資部,專門投資人才也比較缺乏,這樣就導致了保險公司對資金安全控制沒有把握。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除了結構單一、品種不全之外,還存在證券投資基金分散非系統性風險的能力不強及市場時機把握能力較差等問題。我國法律規范所規定的保險資金運用方式種類少而且領域窄。國內保險公司基于風險收益權衡后無奈選擇銀行存款作為資產配置中最主要的部分。
建議保險公司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制,完善風險管理手段。除采用傳統的分散化、多樣化投資策略外, 保險公司可引入各種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風險。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拓寬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為保險資金的投資運用創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
對于保險公司投資的配置,建議從近期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兩個角度進行考慮。短期內,按照目前國內有關法規對保險公司資產配置方面的監管要求,結合我國目前證券市場的收益情況,建議保險公司按照以下比例配置資產:銀行存款35%~45%;債權型投資(包括國債、企業債、金融債和轉債)35%~40%;證券投資基金5%~10%;股票投資5%~15%。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建議銀行存款25%~35%,國債及企業債20%~30%,證券投資基金15%,股票及權益投資15%~20%,其他15%~20%。
利用保費收取與保險賠付間的時間差,運用暫時閑置的保險基金進行投資,有助于增強保險人的承保賠付能力,提高保險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略
(收稿日期:2007-07-18 責任編輯: 垠 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