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支配語言,語言對思維產生積極的作用,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辨證關系。本文擬通過對比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比較英漢兩種語言在用詞方面,句子結構及篇章安排上的差異,揭示思維差異對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寫作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從而促進英語寫作的教學,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
關鍵詞:英漢思維差異;英語寫作;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04-0974-02
本文試圖從英漢思維差異的對比入手,著再分析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旨在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促進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一、英漢思維差異在語言層而上的體現
思維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反復認識,在頭腦中所形成的概念。然后運用概念對事物做出判斷,再運用判斷進行推理,這就是人們的思維過程。人類的思維是有共性的,正因為各種文化群體有著人類共同的思維規律,人們彼此才能理解對方的思想,看懂對方的文章。但是思維能力的全人類共同性不等于各民族想問題的方式都一樣,他們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各自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差異是造成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1“抽象”與“形象”:英漢思維差異在詞語層面上的體現。
英民族擅長用抽象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比較重視抽象思維能力的運用,這使得英語有一種“虛”、“泛”、“暗”、“曲”、“隱”的感覺。而漢民族卻恰恰相反,他們習慣于運用具體、形象的詞語表達抽象的概念,因而給人一種“實”、“明”、“直”、“形”、“象”的感覺。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在詞語層而上表現為:英語詞較抽象,英語常常使用大量的涵義概括、指稱籠統的抽象名詞來表達復雜的理性概念。而漢語詞較具體,慣于使用具體、形象的詞語來表達“虛”的概念。例如:“一件雞心領毛衣”用英語表達出來則是“a V-neckedsweater”,同一概念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一實一虛,恰好是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體現。
然而這種文化差異使得中國學生在寫英語文章時愛用比喻性語言,喜歡選取華麗濃重的辭藻,而英美人卻會因文中的比喻、象征而被弄得滿頭霧水,不知所云,因為英語文章多采用平實質樸的詞匯來闡述問題。
2“形合”與“意合”:英漢思維差異在句子結構上的體現。
西方人思維講究理性和秩序,習慣嚴密的邏輯推理,這種重分析、重理性、重形式的思維習慣,體現在句子層面上則是:英語重“形合”,即英語注重形式接應,強調句子的形式和結構的完整,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如關聯詞)連接起來,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而漢民族重綜合、重悟性的思維模式,體現在句子層面上則是:漢語重“意合”,即漢語注重意念連貫,不太注重句子結構形式上的完整,主要是通過語義的搭配和字詞的意義連接起來。例如下而兩個句子:
a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 lacked,
b,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從上面的例句中,我們不難看出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上的差別。英語句子有著嚴謹的結構,注重顯性接應。而漢語則少用或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以神統形。因此土力先生就曾形象地說英語是一種“法治語言”,漢語則是“人治語言”。這種句子結構上的差異,給許多學生在寫英語作文時造成了困難,例如:“It is rammg hard,they couldnot work in the field,”這個句子就是中國學生由于受漢語“意合”句的影響而寫出的病句,因為漢語中的這句話是完全不需要連接詞的。
3“直線型”與“螺旋型”:英漢思維差異在篇章上的體現。
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在語篇上則體現為,英語語篇的組織和擴展具有開門見山、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特點。而漢語篇章結構和發展具有注重鋪墊、烘托,含蓄委婉,結構松散的特點。美國學者卡普蘭(Kaplan,1966)曾對英語和東方語言學習者寫的英語文章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篇章的組織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維模式。他認為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展是“直線型”,即直載了當地陳述主題,進行淪述;漢語學生作文方式呈“螺旋型”,即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兜圈子”或“旁敲側擊”,最后進入主題。這一假說得到了國內外很多專家的證實。受漢語思維模式的影響,學生在英語寫作時往往不能做到開門見山,致使他們的作文重點不突出,結構松散,主次不分。
二、如何進行英語寫作的教學
思維方式韻差異導致了英漢兩種語言在選詞造句,篇章結構上存在著若干差異,因此如何將語言和文化思維融合在一起來教授,已成為寫作課及外語教師的最大的挑戰。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提高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如何使他們寫出符合英美人思維習慣的地道的文章?
1,重視思維差異的對比。
呂叔湘先生講得好:“英語在咱們是外國語,漢語是咱們的本族語,要是我們不幫著學習者去比較,他們自己除非有特殊的學習環境,會無意之中在那兒比較,而只見其同,不見其異。”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發現并比較英漢思維模式的不同,培養學生洞察文化著異的自覺意識,了解思維模式差異對語言表達的影響,從而排除漢語思維的干擾,使其逐步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準確、規范的表達能力。
2.重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閱讀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量的閱讀英文文章能從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培養語感,豐富知識,積累寫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閱讀能讓學牛了解英語的思維習慣和寫作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英語寫作。因此,在英文寫作過程中,教師應該選取一些典型的優秀的英文文章,進行深入細致的語篇分析,從而讓學生有意識地注意英語段落、文章的語篇模式與漢語思維方式上的不同,幫助學生逐步克服根深蒂固的漢浯思維定勢,學會按照英美人慣常的語篇模式進行寫作。
3.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這種將文化和寫作教學相結合的改革方向必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深請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留心一些英漢表達方式的不同之處,并揭示出不同表達方式背后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當學生面對文化沖突時,應運用漸進的、自然的、肩發的方式就兩種文化進行辯異和對比,避免孤立的說教,從而引導學生站在兩種不同的文化立場上分析看待同一現象,消除學生劉異國文化的排斥和敵視心理,使學生認識差異。
總之,不同文化的人們在語言和思維方面是存在差異的,而這種差異直接影響人們的語言表達。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教師除了單純的進行語法方而的修改,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以外,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因不同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而形成的英語特有的句法和篇章結構模式,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不斷地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萸語寫作的水平。
責任編輯:劉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