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山東蓬萊戚繼光祠堂,院內立有忠、孝碑兩塊,臨摹文天祥的字。筆法沉穩厚重。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為這兩塊碑,專門撰文,題為《忠說碑》、《孝說碑》。作為傳世家訓,以示后人。
“孝”字,《辭海》解釋僅有“善事父母”四個字。
《論語·為政》篇中,對于“孝”有“四問”。文字不長,摘抄如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子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將這關于“孝”的四問答,翻譯成白話文,概括起來大體意思就是說:一問什么是孝呢?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二問什么是孝呢?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三問什么是孝呢?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能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么不同的區別呢?”
四問什么是孝?孔子說:“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這樣不能就算是孝。”
這里說到的第三問是“敬”,是一個原則問題,是孝的大前題,是孝與不孝的一個分水嶺,即不僅從形式上按禮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孝的再一個重要標志是順。“不違”即順,順從,順應,順情。不順則謂“仵逆不孝”。在大抓階級斗爭的年代里,有所謂“親不親,階級分”,“不做地主資本家的孝子賢孫”的口號,在這條政治大棒下,妻離子散,父子成仇,眾叛親離,上演了許多家庭悲劇。而在今天看來,無什么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還是以順為孝的好。請不要抬杠,孝順,當然要以不違背法律原則為前提。
在我的身邊時能看到有些兒女對父母“存則不顧其養,后則求牛眠鶴飛之地以為孝。”(戚景通《孝說碑》)的現象。這根本不能算為孝,父母在而不俸養,過世之后,大操大辦,再隆重,再奢華,對于已故之人,毫無意義了。說穿了,還是為了給自己的不孝行徑,找個臺階下而已,掩人耳目,封人口舌而已。
我常思之,并告誡兒子說:學會做人,才會做事,做人首要的是要孝敬父母。交友要考察是否孝敬父母。一個不孝不敬父母的人,不可能忠于事,更不可能對朋友有真正的情義,切勿相交。
當生命步履蹣跚地進入黃昏的時候,操勞終身的老人們,渴望的是平和、恬淡、安詳的晚年生活,年輕人要盡力用孝心呵護,讓老人無憾地、幸福地走完生命的旅程,在閉目的時候說一句:你不愧是我的孝順兒女!
“拷”的字義是“打”。勸世人都用右手拍打一下自己的良心,問一句:“我做到了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