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黃巢都是失意之人,都寄情托志于菊花,可是這晉、唐相隔的人卻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是花開一枝,其形其色卻相去甚遠(yuǎn)。
起初,陶淵明是要“大濟于蒼生”的,并不想做一個隱逸之士。他的這種壯志是有家傳的,陶淵明的曾祖父是陶侃,做過晉的大司馬。外祖父孟嘉也不含糊,做過征西大將軍,他功名之心恐怕比一般的士人還要更強烈一些。
可是,陶淵明無法為五斗米折腰。他辭官隱居后,種菊自賞。天生傲骨的菊花俊美多姿,卻不以嬌艷取媚;骨靈神秀,卻自甘疏籬舊圃;冰清玉潔,卻敢于直面瘦月清霜,宛若嫻靜堅貞的淑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正好與詩人自身不同流俗的志趣相與為一,是詩人隱居生活中最好的伴侶。
“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fēng)說到今”,這讓后人眼中的菊花帶有隱逸之風(fēng)。
其實,陶淵明內(nèi)心好像并非總是如此,魯迅先生就說他“總不能超于塵世”。他的“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就很明了,舞刀弄棒的,要像刑天一樣戰(zhàn)斗不止,永不妥協(xié)。這說明陶淵明內(nèi)心的“菊花”是憤怒的,至少是憤懣的,是心有不甘的,但他隱忍下來,采菊東籬之下,最終選擇用退隱做一個了斷,作為一種對俗世的決絕和反抗。
與陶淵明一樣,黃巢也是一個讀書人,也要“修身齊家治天下”。開始,黃巢想走傳統(tǒng)的建功立業(yè)之路——參加進(jìn)士考試。據(jù)說黃巢的父親給他取名為“巢”,“巢”又可寫為“窠”,音科,含有“五子登科”之意,就是指望兒子日后能夠榮登科榜。
然而,黃巢的運氣不是那么好,每一次科考都名落孫山。落第后的黃巢終于絕望了,決定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了。他題了一首《不第后賦菊詩》抒發(fā)心中的不平之氣:“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痹娭?,菊花氣勢凌厲,殺氣騰騰,驚人心魄,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是不可抑制的反叛、憤怒、仇恨和令人生畏的殺機,是“百花殺”,是推倒現(xiàn)實、重整天下、凌駕萬物的“野”心壯志。
此時,黃巢的理想不再是進(jìn)士及第那么簡單,他的理想,或者說野心,就是殺向長安。
終于,在唐僖宗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黃巢進(jìn)入長安。黃巢乘坐金色肩輿,部下穿錦袍,束紅綾,手持兵器,簇?fù)睃S巢而行。鐵甲騎兵行如流水,輜重車輛塞滿道路,浩浩蕩蕩,絡(luò)繹不絕。唐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文武官員數(shù)十人趕來跪迎,長安居民夾道聚觀,場面極為壯觀。
這一刻,是黃巢人生中的巔峰時刻,他的“菊花”在長安徹底盛開了,實現(xiàn)了他“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理想。
假如當(dāng)時的社會給黃巢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抱負(fù)得以實現(xiàn),唐朝的歷史將會是另一個樣子了??墒牵鐣屗^望,這讓他想不通,就連現(xiàn)在的我們也想不通。讓一個人充分展現(xiàn)他的才能,掌握那么一點小小的權(quán)力,也不是什么壞事,于公于私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為什么要把一個人的路徹底堵死呢?何況,這還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
據(jù)記載,黃巢起義之始,也并不想把事鬧得太大,他至少有兩次向唐朝廷上書,請求歸順,只求做一個節(jié)度使而已。很不幸,唐朝廷拒絕了他。這,徹底把黃巢激怒了,也徹底絕望了。他發(fā)布檄文,斥責(zé)唐朝廷宦豎當(dāng)朝,敗壞綱紀(jì),貪污腐敗,不納賢才。史稱檄文中所指出的問題“皆當(dāng)時極敝”。這不能不說黃巢目光敏銳,確有才干。歷史也證明,黃巢做的事,一般的才干是無法做成的。
當(dāng)然,人世的這一切,菊花并不知情,她只是在靜靜地開放著,輕吐她幽幽的清香,她并不憤怒,憤怒的是人。她何曾想到歷史上的兩個人曾經(jīng)寄情托志于她,想從中得到慰藉,想從中得到力量和勇氣。
如今,超凡脫俗也好,英雄蓋世也罷,都已遠(yuǎn)去,惟有菊花依然“擢穎凌寒飆”、“秋霜不改條”。不論是陶淵明,還是黃巢,他們都是借著菊花來表達(dá)一種憤怒,一種絕望之后的反抗,只不過表達(dá)的形式有所不同,個中的原因是復(fù)雜的,也是深刻的,也決不僅僅是托物言志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