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榮貴先生從事書法創作、書法教育和書法理論研究至今40年了,他雖然各書體都能,可我尤其看好他那渾穆拙樸意趣天成獨標風格的隸書。
姜榮貴,1950年6月出生,山東蓬萊人。現為遼寧營口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藝術系主任,鞍山師范學院客座教授,遼寧省政協委員,營口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自1966年至今,40年來,姜榮貴潛心于書法藝術的學習與研究,天性勤勉,心摹手追,不斷地將自己的書藝水平領向新境界。同時,他近年來更醉心于書法理論的研究,有十余部理論專著約150萬字出版,得到書法界同行的認同與關注。
姜榮貴不懈的書藝苦旅,令人感動。幾十年來,他遍臨各種隸書碑帖,苦苦尋求漢碑之法度、摩崖之氣象和簡書之意趣,什么《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華山碑》、《乙瑛碑》……什么《石門頌》、《居延漢簡》、《武威漢簡》……什么清隸書大家鄭簋、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等等,他覆去翻來都能悟出妙處。然后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再他強烈追求的“以趣約易”的原則,他的隸書創作已經形成了屬于他自己的獨特藝術風貌。其作品風格中,我們還應注意到,姜榮貴先生也將東晉時地處云南邊陲的《爨寶子碑》融入其中,并功力頗深。其實,他擅小爨,早在二十年前便享譽業內,一直追索著康南海先生關于《爨寶子碑》的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追求金石氣與書卷氣的結合,去想往隸書審美的最高境界:正大氣象。姜榮貴先生幾十年的隸書研習,他非常清楚:隸書創作是十分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不能單靠一碑一法,只有廣泛涉獵,對隸書傳統技法的繼承要到位,再與個人藝術修養融合,才能達到“變法”之目的。正因為此,他的筆墨水平才不斷走向成熟。
我們欣賞姜榮貴先生近期的隸書作品,可以讀出,他成功地取法了《張遷碑》、《爨寶子碑》和清伊秉綬隸書的精髓。其線條表現上沒有明顯的蠶頭雁尾,筆道厚重爽利勁挺,結字時有篆意相雜,并且恰到好處,其墨色濃枯變化相宜,表達了價:“端樸若古佛之容”。
我們看到,在當今書壇,擅長篆、楷、行草者,大有人在。獨擅隸書且精到者,卻實在不多。為什么呢?我想這是否與隸書的體式特性和文化征候有關系,比如篆書的裝飾意味,比如楷書的典范意義,還比如行草書的飛動之勢,皆成為各自突出特色。只有隸書的體式,其中篆意消隱,其中楷式未全,雖然有蠶頭雁尾可以表述,但與行草的抒情達意又相距甚遠,所以隸書難啊!因此,我們還看到,當今習隸者,其中有不少是下列狀態:要么失之古拙,徒有其形,要么流于怪誕,與鳥蟲書同類……一時間,人們將隸書的學習,視如畏途。可姜榮貴先生幾十年的執著與實踐,敲開了隸書的門,并且豐富了隸書創作的風格范式,其中的艱辛探索,贏得了專家們的佳評與贊譽。其實,關于隸書創作以及審美,前人曾提出不少標準,如“作隸須有拙筆乃古”、“隸書見到漢簡,可為觀止”,又如關于隸書創作品位的“枯、老、古、拙”的美學命題,等等。這些都是姜榮貴先生正苦苦追求的,并努力獲得隸書藝術獨創的生命力。我希望姜榮貴先生在隸書創作的路上,雖然崎嶇,勇敢前行,還希望先生已經確立起來的渾穆拙樸意趣天成的嶄新書風能得到時代的認可和更多人的喝彩!
(登科:鞍山師范學院藝術系教授、吉林大學書法學博士)
(本欄目責任編輯/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