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50年后,人類目前廣泛使用的傳統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將面臨嚴重短缺。到那時,汽車還能不能在馬路上奔跑,飛機還能不能在天空飛翔,冬天是否有暖氣,夏天是否有空調,假如沒有了能源,我們的生活中還能有什么?這一切,是可怕的預言,還是真實的未來?
“能源危機”之憂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這是上小學時,教科書上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語句之一。與“地大物博”同時出現的詞語還有“物產富饒”、“資源豐富”等等。多年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自豪:我們偉大祖國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如今,這種美好的印象恐怕只能停滯在記憶中了。
去年以來,我國先后有22個省份拉閘限電,西南地區、東南沿海及其他地區成品油告急,用電高峰時電煤頻頻告急,一些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先后出現“電荒”、“油荒”和“煤荒”。對于突然到來的能源危機,經濟學家的解釋是:“經濟發展帶動消費結構改變,消費結構又帶動鋼鐵建材等高耗能量工業產業發展,重工業是我國耗能最大的部門……”。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的觀點也很明確:是高速的經濟列車拉緊了能源緊張的弦。
這些判斷都有道理。問題是,為什么我們的能源政策遠不及鄰國日本?為什么日本的經濟總量始終能穩坐世界第二把交椅,為什么日本能源消耗總量低于中國,而GDP總額仍然3倍于中國?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日本的資源危機意識由來已久,在上個世紀中葉,他們就拿大批電器換我們廉價的鐵礦石。如今時光流轉,在連續高速“大煉鋼鐵”之后,我們卻要從國外高價進口鐵礦石。誰更“視”高一籌,答案不言自明。
值得高興的是,2005年初,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提出要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要“平衡發展”經濟,注意經濟發展速度與能源的關系。近日,溫家寶主持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具體工作進行全面部署,調整能源發展戰略,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鼓已然敲響。然而面對能源不能承受之重,我們還必須從長計議,制定國家的能源發展戰略,惟有如此,才能為經濟高速列車持續運行提供充足的原動力。
高耗能建筑:
難以填平的黑洞
由于只考慮減少當前一次性基本建設投資,無視長期能源消耗,其結果將是給后人留下數百億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筑,我國本已稀缺的能源資源也將因此陷入難以填平的黑洞。
一份關于建筑耗能的分析報告,會讓許多人瞠目結舌:“目前我國已建房屋有近400億平方米屬于高耗能建筑,新建房屋有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而且不合乎節能要求的類似建筑在我國的農村和城市遍地都是。”這份調研報告稱,我國能源資源總量約為4萬億噸標準煤,而當前我國建筑耗能黑洞正日益擴大。“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繼續發展,到2020年,我國建筑耗能將達到1089億噸標準煤,超過2000年的3倍”;“到2020年,空調夏季高峰負荷將相當于10個三峽電站建成后滿負荷出力,相形之下,2005年夏季全國空調高峰負荷已經達到5500萬千瓦時,相當于3個三峽電站建成后滿負荷出力”。
國家建設部科技司副司長武涌認為,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居住建筑各部分耗能所占的比例分別是:采暖空調占65%、熱水供應占15%、電器照明占14%、炊事占6%。
此外,據記者了解,目前建筑用能的增加對全國的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已經達到了25%。“因建筑耗能高,僅北方采暖地區每年多耗標準煤18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達70億元;多排二氧化碳52萬噸。”武涌認為,當前建筑能耗不僅總量大能效低,而且污染十分嚴重,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國務院繪定
“節約型社會”藍圖
2005年6月30日下午3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具體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此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提交的《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在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主題是“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道出此次電視電話會議的獨特之處,“這是第一次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遠期目標、近期具體工作安排、政策體制建設及協調保障機制等作為系統整體提出”。
節儉美德不能丟
不知什么時候,能掙會花的觀念深入人心,而勤儉節約的祖訓正離我們越來越遠。 天價月餅、天價煙、天價房這些商品總是層出不窮,而炫耀性消費正在各行各業大行其道——由于政府的意志,一條普通高速公路搖身一變成了景觀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花幾萬元請歌星演唱;一家發工資都成問題的企業拿出1000萬元請美國一家策劃公司做整體策劃……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創造一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消耗掉的煤、電等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資源的消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把“節儉”當做傳統美德,“儉以養德”的古訓即是明證。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政府曾大力提倡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一寸布的精神。現在經濟發展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過了,但那種節儉精神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更加豐富的意義。那些從艱苦歲月里走過來的大爺、大媽們,一直保持著注重環保、節約資源的良好習慣,部分在蜜罐里“泡”大的年輕人,也繼承了這種優良傳統和美德,消費而不浪費,把“節約”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從一滴水、一粒米、一張紙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人手,精打細算,生活過得既豐富又多彩。
讓節約成為一種時尚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朝歷代都提倡“節用”,主張對造化所賜要取之有度,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發展觀。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節儉的意識漸漸在某些人思想中淡化了,有些人把擺闊斗富當做時尚,極盡鋪張浪費之能事,視節儉為丟面子、失風度;有些人把消耗資源與花錢當做一個概念,對各種資源的享用毫無節制,認為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錢就與社會無關,與道德無關;還有一些人缺乏最起碼的公德心,對個人財富珍愛有加,對公共資源卻肆意揮霍,以至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如此種種,不但與傳統美德相去甚遠,也有違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
隨著人口驟增和經濟快速發展,資源緊缺的矛盾日益突顯,尤其是水、電、煤、石油等非再生性資源的告急不僅影響了經濟發展,更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據報道,2005年夏全國許多大城市都出現較大的電力缺口,為應對電荒,各地都采取措施節能降耗,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關閉了景觀燈,許多企業也頻頻推出節能舉措。嚴峻的形勢也喚起了人們的危機意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倡節約已不光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道德要求,而是每個公民必須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把空調調高一度,用完電腦關上主機,隨手關緊水龍頭……這些細小的好習慣既不影響生活質量,又體現了一個現代文明人應有的素質、修養和風度,如果每個人都養成了這種好習慣,節約也就成了一種時尚。
大自然創造了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并使人類的生活愈加美好。善待自然,節約資源,則是我們對自然最好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