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包涵著豐富的、具有規律性的管理思想。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不僅可以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能夠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深厚基礎,更能使我們的企業顯示出突出的中國特色,即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我國傳統文化,從廣義上說,指我國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物質、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包括風俗、習慣、心理、道德、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觀念形態的思想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許多方面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所倡導的經營理念、戰略思想和管理原則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嚴賞罰,兵家重謀略,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都可以給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借鑒。如儒家的“仁義”、“慈愛”、“忠信”、“誠敬”等思想,同現代企業發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導企業家和從業人員更好地做人做事,愛崗敬業,凝聚企業的向心力。培育我國現代企業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養料,吸收傳統文化合理內核,從六方面建設我國特色現代企業文化:
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我國民族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國現代企業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傳統,堅持以人為本,對職工講仁愛關懷。重視人際之間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在企業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業樂群、合理奉獻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使企業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蘊。
加強道德教化。中國的泛倫理型文化在現代社會雖流弊日多,但其精華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謂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成就。中華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剛健有為思想,包括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個方面。自強不息是講自立之道,厚德載物是講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歸宿,二者講的都是從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來包容天地萬物。這些思想在現代社會無疑仍有積極意義。當今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淪喪現象,不能不使人憂慮,整個社會對“堂堂正正做人”的呼聲日益強烈。因此,企業人文精神建設首先應圍繞道德建設來進行。在企業管理者中,應提倡“百行德為先”的思想,通過他們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響人、帶動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對企業職工,應加強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說,就是強化“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如果企業能夠從這些具體的、員工易于接受的道理入手進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養出一代富有社會道德責任感的時代新人。
培養敬業樂群精神。所謂敬業,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執著的追求與熱愛,讓人生的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閃光;所謂樂群,就是與全體員工和睦相處,共同奮斗。敬業與樂群密不可分。只有人人敬業,才能激發創造熱情,減少內耗,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創業環境,形成人人敬業的局面。
發揚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華民族素來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寶貴箴言,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將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個組織充滿活力地向前發展。
秉承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信任經濟。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導“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基本準則。培育我國現代企業精神,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國人誠實守信的傳統,把誠信作為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貫穿始終。
強化敬業樂群的團隊意識。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特別強調群體意識和團體主義精神。建設我國現代企業文化,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強調群體犧牲精神、勤勞敬業精神、整體為上的集體主義道德,強化敬業樂群的團隊意識,創造出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念,發揮出企業的集體主義精神。 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發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美德,把發展現代企業同振興中華民族聯系起來。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