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盡管世界局勢局部動蕩,但總體保持緩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的世界大潮洶涌澎湃。東亞區域合作也順應潮流而不斷發生發展。但復雜的非經濟因素仍然比較嚴重地阻礙著東亞區域合作進程。
東亞區域合作系大勢所趨
東亞區域合作與世界發展潮流相適應,是地區經濟與發展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較長一個時期以來,東亞地區內部中國、日本、韓國、東盟等把主要貿易眼光瞄向西方的歐盟和北美市場。但這一情況正在日益發生改變,東亞盡管區域合作起步較晚,但已開始取得引人注目的進展。如果發展順利,各方努力,東亞的區域合作水平和層次可望不斷發展深化,最終與世界區域一體化進程并軌,與歐盟、北美經濟區真正形成三強并進之勢。
東亞展開大規模區域合作以推動區域一體化的客觀條件正在發展。東亞合作的正式進程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開始,每年都有新的進展。近幾年,亞洲區域貿易發展迅速,亞洲經濟增速連續十年超全球平均水平。東亞(更廣泛一樣上的亞洲)一體化正在成為火熱的新名詞,并將在未來不長時期內,成為亞洲各國政府力推的經貿合作重點。當前,東亞區域貿易發展迅速,區域內貿易的增長速度超過全球貿易增速,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后,雙方的貿易額猛增。目前,東盟已躍升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
雖然存在諸多分歧和阻力,中國、日本、韓國的自由貿易發展談判也在進行中。東北亞的中日韓一直被視為目前亞洲擁有最大增長潛力的重要區域。從去年開始,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韓之間的貿易往來亦逐年加強。受東亞經濟活力的吸引與鼓舞,印度、澳大利亞等東亞區域以外的國家也極力關注并熱衷于商談與東亞尤其是中國之間的自由貿易發展與合作,以期從東亞經濟發展快車中獲益。2005年,澳總理霍華德訪華時就表示,澳決定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愿與中方啟動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以深化兩國經貿關系與合作??梢哉f,阻擋東亞經濟合作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宗教、政治因素,而推動其沖破這些藩籬向前發展的恰恰是經濟發展和貿易市場的魅力。至于東亞經濟合作發展層次和水平進度問題,目前還是宜以發展自由貿易區域合作為主,借助其推動,在條件成熟時再向貨幣同盟等更高層次發展。
中國的發展有利于東亞區域合作
中國在推動東亞經濟貿易成長方面功不可沒。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受阻、全球區域經濟合作浪潮加速的形勢下,加快推進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中國的一項必然選擇。中國在開展區域經濟合作領域起步較晚,但卻成了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推進者。2001年,中國與東盟率先達成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中國經濟主要通過投資和貿易兩條渠道與亞洲以及世界經濟相聯系。中國經濟實際上存在由外國投資推動對外貿易增長,從而推動整個經濟增長這一機制。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一種和其他國家共享發展的模式,這在亞洲表現得更為明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日本以及東盟國家與歐美貿易之間的橋梁。每年我們對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以及德國等保持巨額的貿易逆差;另一方面,我們又對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家保持巨額的貿易贏余。通過我們,這些貿易贏余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
進入21世紀,中國與亞太地區經濟的貿易關系有了大幅發展。盡管中國對美貿易保持了一定順差,但從2000年開始,中國對在亞太地區內的主要貿易伙伴卻出現了顯著的貿易逆差,這種情況仍在不斷擴大中??梢哉f,中國從美國獲得貿易順差總額的大部分都“送給”亞太地區的其他貿易伙伴。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在亞太尤其是東亞經濟發展中扮演了發動機角色,對東亞地區的貿易對拉動本地區的經濟成長和貿易做出了巨大貢獻。需要指出的是,中日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出現相互不可分離的密切態勢。日本經濟從對華貿易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獲益匪淺。從這個角度分析,中美、中日、中歐,以及中國與東亞區域內部的貿易伙伴之間都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貿易關系,各方同時從中獲得程度不同的經貿收益。任何一方企圖借用經濟貿易手段打壓對方或其他有關方面,受傷的不僅是對方,自己一方同時也將受到傷害。
認清影響東亞區域合作的諸多因素
由于近年來日方在歷史和臺灣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導致中日政治關系趨于冷淡,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經冷”,進而影響東亞區域合作。歐洲、北美的經驗表明,大國及其協調配合是區域經濟合作順利進展的關鍵所在。中日占東亞13國(東盟10國+中日韓)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80%。由于在政治方面缺乏足夠的互信,中日不能通過協調配合共同發揮主導作用,影響了東亞經濟合作的順利進展。另外,油價急劇攀升和美元持續貶值,對中日兩國造成的風險和沖擊都極其嚴重。中日如果單靠自身力量加以應對和防范,甚至采取以鄰為壑的對策,不僅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還會加重雙方的風險損失。從這個意義上看,中日合作不僅有利于雙邊,也有利于東亞區域合作與發展。構建東亞經濟共同體、能源共同體是有利無害的。中日之間的有關政治問題波及區域合作,日本政府沒有處理好有關問題,中國和日本如果不能建立切實的互信關系,將嚴重影響東亞區域合作的效果和進程,最終使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構想流于空談。
另外,影響東亞區域合作的主要因素還不是經濟和貿易發展水平,而是政治、文化等背景差異。就內部而言,一是東亞國家大多是民族主義意識比較強、非常看重主權的國家。二是東亞國家的國內市場大多比較封閉,特別是區內最大的經濟體日本的國內市場遠沒有美國和歐盟開放。三是東亞許多國家之間大多存在歷史積怨,至今仍然缺乏真正的信任。特別是東亞國家歷史上深受日本侵略之害,但日本至今仍然不能真正反省和道歉,并有意修改戰后的“和平憲法”,在軍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就建立東亞自貿區而言,如果中日之間不能建立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日韓自貿區、日本——東盟自貿區建設得再快,東亞自由貿易區并不能因此而形成。美國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從外部影響著東亞區域合作。美國政界和學界一些人士認為,東亞的區域合作計劃直至東亞共同體設想故意把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排除在外,將改變亞洲的政治全景, 最終削弱美國對亞洲的影響,美國應針對這些事態發展制定長期戰略。
(本文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