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偉人鄧小平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非常豐富,最可貴的就在于他的理論創新精神。在新世紀,世界風云變幻莫測,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在新世紀,中國面臨戰略機遇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轉折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理論的力量在于創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把握時代發展方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了鄧小平理論。
(一)從和平與發展時代兩大主題到推進建設和諧世界。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鄧小平得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戰略思想。這一思想已經成為我國的國際戰略,同時和平發展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戰略。提出和諧世界是對鄧小平的時代主題思想的發展。推進建設和諧世界是我國對外政策的總綱,豐富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爭取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外交基本原則。
(二)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偉大功績在于,使中國迅速擺脫了貧困落后狀況,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發展過程中,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普遍提出了“均衡發展”和“協調發展”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要求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這既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
(三)不斷規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提出了彪炳史冊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在10多年的實踐中,中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特別是市場無序發展和貧富差距擴大。我們看到,市場經濟積極面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極面。在一些社會領域不能市場化。面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以人為本”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政策,并且提出了許多規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措施。
(四)發展全方位外交。為爭取國際和平環境,鄧小平調整了過去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主張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處理同別國的關系,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不計較歷史的恩怨,不搞意識形態的爭論,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展同所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現在作為對外政策,我們在“和平、發展”之后又加上了“合作”。合作領域十分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科學、教育、文化、環保、民間、社會事業等各個方面,也包括各種形式的多邊及國際合作。
(五)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這是鄧小平的一個重要外交思想。他指出,中國現在屬于第三世界,將來發展富強起來,仍然屬于第三世界,永遠不會稱霸,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近年來,中國同東盟國家和拉美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有了長足的進步。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又在北京順利召開,這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南南合作。
(六)講究外交謀略。鄧小平在國際風云變幻的關鍵時刻,提出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政策方針。他指出,我們誰也不怕誰也不得罪,不扛大旗不當頭,過頭的話不說,過頭的事不做,同時中國能夠而且應該有所作為。現在國際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鄧小平的這一方針對我們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七)實事求是地評估我國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但要作恰如其分的評估。近年來社會上一些“浮躁風”、“GDP崇拜”和“崛起熱”不斷出現,過分宣傳超英趕美和GDP世界排行老四。應該降降溫,遵循鄧小平的“只做不說”或者“多做少說”的方針。
(八)注意發展“軟實力”,鄧小平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現在世界各國都十分注意發展“軟實力”。中國在建設精神文明時,既要借鑒世界先進文明,又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防止盲目崇尚國學和全盤西化的兩種傾向。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既符合時代潮流又發揚民族傳承的現代先進文化,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