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理性繁榮”指的是股市呈現出具有股票價格過度上漲#65380;投機過熱等典型特征的狀態,并且支撐股價的不是實際的業績,而是投資人的熱情等其他因素,存在著極大的風險#65377;目前我國股市隱含著“非理性繁榮”可能帶來的危機,應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加強政策調控,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打造真正繁榮健康的市場#65377;
關鍵詞:股市;非理性繁榮;長期性;理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5-0047-02
一、“非理性繁榮”概念的由來及含義
過去,人們常常用“泡沫”一詞來描述股市的某種特定狀況。 但很多經濟學者認為這個詞更多的只是一種感性的認識,而不能準確表述對象的根本特征;且由于它的多義性與判斷的主觀性特征以及泡沫必然破滅的成見,易導致人們對市場狀況無所適從, 不利于對問題進行正確認識、 判斷和解決。1995年12月3日, 羅伯特·希勒與美聯儲召集的專家一起交換了關于股市的看法, 提出應讓投資者注意股市當時處于特殊階段——“非理性繁榮”。兩天后,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發表了股市“非理性繁榮”的演講,2000年羅伯特·希勒出版了《非理性繁榮》,使人們對這個概念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事實說明,“非理性繁榮”更加貼切地描述了股市的特定狀況。
“非理性繁榮”指的是股市呈現出具有投機過熱、股票價格過度上漲等典型特征的狀態,并且支撐股價的不是實際的業績,而是投資人的熱情等其他因素,存在著極大的風險。當前流行的市場理論包括效率市場理論和隨機漫步理論都認為股市的不正常狀況是稍縱即逝的;而“非理性繁榮”理論則認為偏離的市場定價有可能維持幾年或者更長時間。尤其應該引起人們關注的是,“非理性繁榮”并不意味著股指應中止上漲,甚至一般投資者對它毫無知覺。例如當年格林斯潘就美國股市出現“非理性繁榮”而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時,美國股市卻在其后的3年多時間里持續大漲長紅, 成為20世紀90年代美國股市最“牛”的時期;到2000年美國股市才開始出現深幅下跌行情。這對當前我國股市面臨的問題起到了警示作用,雖然“非理性繁榮”的存在具有長期性,但是它與股市未來發展特別是經濟衰退存在著密切聯系,換句話說,股市上漲特別是具有“非理性繁榮”的上漲與股市危機到來有內在聯系。因此,正確解讀股市“非理性繁榮”現象,有助于在狂熱之后重新審視我國股市的發展方向,打造真正繁榮健康的市場。
股市的“非理性繁榮”從本質上講,是股市非效率性或無效率性的表現形式之一。下面對我國股市的“非理性繁榮”進行具體分析。
二、我國股市的“非理性繁榮”
國際清算銀行(BIS)推出的2007年度報告中表示,目前世界經濟普遍存在“非理性繁榮”。2006年以來我國股市持續火爆, 從2006年初到今年8月底, 上證指數從1161點上升到5218點,深證成指從2863點上升到17872點,在短短的20個月中分別上漲了3.49倍和5.22倍。 盡管這期間上市公司的業績普遍不錯, 截至今年4月26日,披露2006年年報的1254家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3701.36億元,同比增長42.66%,但是股價指數如此快的增速顯然主要不是由公司業績推動的。我國股市“非理性繁榮”的特征已十分明顯。
(一)投資者過度樂觀的心理促成市場的“非理性繁榮”
股市交易中的大部分是虛擬資本, 其重要特征是投機性,與其他商品交易相比,人們的心理預期在交易過程中起著更大的作用。買的人由于看漲所以買,賣的人由于看跌所以賣,這是股市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因此,股市的繁榮特別是“非理性繁榮”很大程度上和投資者的心理相關。
目前有很多專家認為“對于那些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來說,股市是不會令他們失望的”,并且這種觀點受到著名證券公司、投行經理及媒體的反復渲染,已經成為廣泛被公眾所接受的信條。在這一系列宣傳背后,人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在股市上漲問題上形成的強大的利益共識,盡管股市不時出現大幅度的波動,但是大部分投資者始終認為股市仍然會保持持續上漲的趨勢, 這就給看跌者形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弱化了看跌觀點的作用,同時給股市的發展帶來了隱患。我國股市從2005年6月至今基本上連續走“牛”,隨著類似的輿論宣傳,股市更是在無形中被夸大了,夸大的內容既包括社會對股市的注意度,也包括人們賦予股市的意義或對其重要程度的認識。
特別是我國正處于一個“特殊”時期——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即將在北京召開,社會上廣泛流傳“中國股市到2008年夏季之前被鎖定為牛市”的觀點,更激發了人們的投資熱情。奧運會通過影響經濟,對股市整體尤其是相應板塊和個股的確具有不可忽視的刺激作用,這種關系肯定是存在的。不過單純的認為奧運會是我國股市必將上漲的決定性因素也過于片面而簡單。然而,目前還是有不少宣傳對這種觀點持肯定態度, 進而影響投資者直接把股市的漲跌和奧運會緊密聯系起來,致使對股市過度樂觀的心理不斷膨脹,也給我國股市帶來“非理性繁榮”的隱患。
(二)從股市三大主體行為的理性與非理性看待“非理性繁榮”的客觀存在性
在“非理性繁榮”逐漸被大家關注時,我們先從一般性的理解來看一看股市三大主體行為的理性與非理性。股市和其他市場一樣,主要是由買方、賣方和中介三類主體構成的,賣方的理性和買方的理性不會相同, 中介也必然有他們的理性。賣方的理性主要是程序化的信息披露;中介的理性應該是流程化的誠信體制;而人們通常所說的理性是針對投資人的投資理性。然而,股票投資本身就是一種非理性的沖動, 因為普通人的理性和投資人的理性也是完全不同的,股市中投資的理性恰恰是普通人的非理性。 我國股市從2005年至今, 基本上一直處于一種火熱的狀態, 大量新股民不斷涌入。從眾行為和各種媒體宣傳等眾多因素,使得投資者以有限的理性行為促成市場定價的長期偏離,形成了股市的“非理性繁榮”。從這個角度來看待股市的“非理性繁榮”,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股價較長時期偏離的一種存在狀態,它具有長期性的特點,甚至短期內股指也不會停止上漲,因此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但是從長遠來看,“非理性繁榮”會給股市發展乃至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隱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自身特點和現實狀況,這種現象也是不可能通過某種措施立刻予以消除的,過激的干預反而會給股市帶來更大的振蕩,使投資者蒙受損失。
三、對我國股市“非理性繁榮”的理性對策
如何破解股市的“非理性繁榮”可能帶來的危機、預防市場的大幅振蕩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面對股市“非理性繁榮”我們該怎么辦,是放任其繼續強化最后釀成股災或金融危機,還是通過我們的有意識地努力使股市從“非理性繁榮”狀態中回歸至“理性繁榮”狀態,答案不言而喻。
第一,加強各部門的政策聯動,促使股市回歸理性。如央行應采取適當措施來調節股市現有狀況,實現以投資為主要調節目標的利率、法定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聯動。與此相配合,證監會應減緩基金發行速度,銀監會應嚴格阻止信貸資金流入股市,國資委應叫停國企炒股等。盡管很多專家認為這些措施效果相當有限,但是至少可以起到給股市降溫的作用,抑制股市濃重的投機氣氛以及可能出現的危機。
第二,強化市場監管。一是加強對大股東的約束,必須監督他們在未完全履行承諾之前不得轉讓其所持有股份。二是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對披露虛假信息的行為及利用內部消息謀利的行為,要加大懲處力度。三是對股市中操縱市場、利用股市圈錢行為,監管部門必須嚴厲打擊。
第三,優化上市公司結構。股市的一個最重要功能就是優化資產配置,但目前實際情況表明,一方面許多能夠很有效利用資本創造盈利的企業還未上市;另一方面,股市中的垃圾股大量存在,有些甚至還成了股市行情的“重要”推動力,隱藏著極大的市場風險。必須優化和完善我國股市的上市和退市機制,讓優質企業上市,讓沒有前景或者業績不好的企業上不了市或及時退市。這樣才能優化股市資源配置,減少風險和隱患,投資者的投資才能得到回報,股市才能逐漸走向真正的理性繁榮。
第四,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由于股票上漲太快,投資者風險意識不強,對股市持有過度樂觀的心態,而且部分新的投資者因為資金量和投資經驗的缺乏,有相當比重的投資集中在低價股和垃圾股。必須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為他們提供有益的警示,提高其風險意識和投資理性。
第五,利用增加股票供應、建立新的創業板市場,放開對境外投資等方法,吸納和分散資金流;積極進行金融衍生工具創新,分化市場風險,例如股指期貨品種的推出。
股市理性繁榮是客觀的,它反映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效應。但是,如果股市的繁榮脫離了實際,特別是在投資者的想象力被強化的情況下,使股市價格過度上漲,就會導致“非理性繁榮”。對待我國股市的“非理性繁榮”,政府需要進行適度的宏觀調控,但不應直接干預市場。投資者應清醒地認識和面對我國股市的“非理性繁榮”,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做理性的投資者,避免盲目樂觀、狂熱投資,但也不必被“非理性繁榮”嚇跑。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希勒. 非理性繁榮[M]. 廖理,施紅敏,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郭銳.政策干預,股價波動,以及中國股票市場的效率[D]. 四川大學,2004.
[3]金巖石. “擠泡沫”背后的調控理念與利益沖突[N]. 上海證券報,2007-06-25(B1).
[4]程慧. 格林斯潘警告中國股市過熱了[N]. 國際金融報, 2007-05-25(01).
[5]吳淑琨. 海通證券策略:理性繁榮抑或非理性繁榮[EB/OL]. (2007-05-15). http: //finance. sina. com.cn/stock/marketresearch/20070515 /14093593968.shtml.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閻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