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貸款具有現金流量穩定#65380;政府支持度高以及土地儲備充足等優勢,但其缺陷也非常明顯,如過于倚重信用貸款方式#65380;現金流與債務償還不匹配#65380;資產專用性強#65380;政策性風險與利率風險突出等#65377;為化解高校貸款風險,需要加強貸款人之間的合作,對貸款進行必要的重組,也需要銀行進行可置信威脅#65377;
關鍵詞:高校貸款風險;資產置換;可置信威脅
中圖分類號:F8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5-0015-02
一、引言
近年來,伴隨高校合并風和高教園區建設風而來的是高校的巨額貸款。 目前我國高校貸款余額保守估計已經高達2000多億,如果考慮到建設單位帶資建設和墊資建設的情況,則可能高達3000-4000億①。很多高校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部分學校已經面臨無法按時還本付息的困境。以吉林大學為例,貸款余額高達35億,從2005年起步入付息高峰,每年僅利息支付就需1.5-1.7億元,學校可支配資金大幅減少,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被媒體稱為“吉大病”。
與幾年前商業銀行競相授予高校高額授信額度、發放大額貸款相比較,目前多數銀行已經發現,原來心目中的優質貸款已經成為潛伏著高風險的貸款。一旦處理不當,后果將相當嚴重。因此,銀行必須尋求有效方法擺脫困境。
二、高校貸款的優劣勢分析
(一)高校貸款的優勢分析
1.穩定的現金流是高校貸款的突出優點。穩定的、可預期的現金流是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是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重要依據。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每年可以得到大額的政府撥款以及學雜費收入,現金流入穩定且相當有規律。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仍處于供方市場,學校不需要為缺乏生源擔心,因此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這些現金流仍然會比較穩定。此外,部分高校還擁有一些經營比較成功的企業甚至上市公司,由此帶來的分紅、股息等也可以成為貸款償還的來源。
2.高校擁有大量土地和固定資產是貸款的重要保障。經過高校合并重組以及新園區、校區建設,很多學校擁有多個校區。如吉大在長春市就擁有六個校區,面積之和達611萬平方米,號稱“長春在吉大里”,另外在珠海還在興建330萬平方米的校區;上海市某著名高校也是“一校九區”。由于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 很多大學的老校區坐落在市區甚至繁華地段,其土地價值不菲,一旦置換出售,將給高校帶來巨額的現金流量,成為解決債務問題的第二重要還款來源。
3.政府支持是貸款安全的積極變量。高校代表了當地的形象并能夠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建設創新區域、發展知識經濟的背景下,高校的作用更是被地方看重。高校大興土木與地方政府在土地、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密切相關。地方政府一般不希望因為債務危機導致當地高校發展滯后,所以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償債支持。
(二)高校貸款的劣勢分析
1.高校負債過度,貸款期限結構不合理。除了貸款金額過高外,貸款的期限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高校債務危機爆發的重要因素。高校現金流的特點是細水長流,穩定并可能有小幅增長,高校的財務安排必須以此作為基本依據。而當前高校貸款的期限管理顯然違背了此原則。盡管高校貸款主要用于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回收期很長,往往在10-20年左右,但是目前貸款的期限卻以3-5年的中期貸款為主。 貸款期限短固然可以使借款人享受較低的利率,節約利息費用,但也使高校在短期內承擔過大的還貸壓力, 出現流動性困難,并導致債務危機。
2.信用貸款方式使銀行在面臨風險時缺乏很好的補救措施。由于擔保法規定學校財產不能作為貸款的抵押物,因此高校貸款缺乏物的擔保。而且,由于擔保法規定高校不能充當保證人,因此,高校也無法通過互保方式找到合格的保證人。在這種情況下,借款人違約后銀行通過處理抵押物、質物受償或向保證人主張權利的補救措施就不存在了,增加了銀行貸款的風險。
3.高校資產專用性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的固定資產多為教學樓、實驗室、學生宿舍等,資產專用性強,易售性較差,市場價格不高;二是根據當前的土地管理制度,高校的土地屬性為教學用途,如果要改變用途并出售的話,需要得到政府管理部門的審批同意,而這一點如果沒有政府的配合是相當困難的。資產專用性使銀行在處理信貸風險時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
4.銀行多頭放貸、惡性競爭增加了高校發生債務危機的概率。當銀行認為高校貸款是低風險、高收益的貸款品種時,便會競相向高校放貸或授予授信額度。部分商業銀行在強烈的擴張沖動驅使下,不認真測算借款人的償債能力,授予借款人過高的借款額度,甚至在明知借款人已經向其他行取得高額借款或額度的情況下,仍然抱著僥幸心理,給其多頭授信。而當高校過度負債面臨償債困難時,各行又都希望搶先一步收回貸款, 爭相要求高校還貸或要求提前收回貸款,使情況加速惡化,陷入擠兌模型的困境。
5.貸款的政策性風險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或地方對高校使用貸款的態度的變化。一些地方政府為支持大學城建設,出臺了允許高校以學費方式額外加收經費的規定,以作為償還貸款本息的重要資金來源。如華東某市原先允許在其大學城中的高校加收5000元學費,但由于學生的普遍反對于今年取消了該項政策,從而導致入駐該大學城的高校在貸款本息的歸還上出現困難。二是國家對高校招生政策的調整。在國家更加重視教育質量的提高、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考核后,對高校招生政策進行了調整。部分高校通過擴大招生規模增加收入來償還債務的設想已經無法實現,導致現金流短缺。
6.利率風險加劇。我國宏觀經濟存在的貸款增幅與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對外巨額順差,流動性過剩等問題在短期內無法解決,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面對宏觀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上升的壓力,中央銀行將不得不進一步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利率進一步上升可能成為壓垮高校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高校貸款風險的化解策略
(一)加強貸款行之間的協作,通過債權人協作方式進行債務重組、理順貸款期限結構與現金流之間的矛盾
如果貸款期限合理, 允許高校在較長時間內償還本息,則大部分高校可以以穩定的現金流償還其債務。銀行聽到風吹草動就競相逼債則是擠兌式博弈,博弈的均衡是集體非理性的。如果建立合作機制,則可以實現多贏。如由江蘇省工行主持的江蘇大學的債務重組安排,貸款行以工行江蘇省分行為牽頭行,組建貸款銀團,不僅沒有收回貸款,而且還新增2個億貸款,同時貸款銀團中還有新加入的銀行。通過重組,重新確定了貸款期限,也使江蘇大學獲得了建設所急需的資金,同時,根據對現金流的預測與安排,確保了貸款償還。
(二)積極推進高校資產置換,要求高校通過資產置換,以空間換資金,緩解其債務壓力,籌措還貸資金
高校如果能夠成功置換老校區則貸款風險可以大大降低,如浙江大學轉讓靠近西湖的湖濱校區地塊就一次性獲得24.6億元,償還基建貸款應付自如。至2005年底,江蘇省已有13所高校置換了1821.88畝土地,置換金額24.7億元。
由于土地置換需要政府批準,因此獲得政府對銀行主張權利的支持十分關鍵。 由于政府和高校的利益高度一致,所以,置換資產還貸表面上看是銀行與高校的博弈,而實質上是以銀行與政府之間的博弈為主,銀行與高校之間的博弈為輔的一種格局。因此,在應對這種特殊的博弈格局時,商業銀行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 必須承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受到當地政府的一定影響。首先,銀行的負責人在當地生活、發展,必然需要考慮政府行為可能對其帶來的影響;其次,銀行業務的營銷也受到政府行為的較大影響。
2.必須考慮委托代理關系對風險處置的影響。由于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銀行分支機構負責人的利益與銀行的利益可能出現不同,如果沒有足夠的激勵或約束,他們一般不會去挑戰政府的權威。因此,一方面,銀行內部必須嚴格執行績效考核制度,認真履行貸款風險管理的各項制度。信貸管理的崗位責任制、 行長負責制等是促使相關人員加強貸款管理,確保貸款安全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銀行應該考慮到具體經辦人員的難處,應該考慮由上一級機構出面主持與政府、高校的交涉事宜,更有效地進行貸款風險處置。
3.必須給政府與高校發出“可置信威脅”。所謂可置信威脅,就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銀行需要通過行動向政府及高校表明采取行動維護貸款本息安全的堅定決心。由于在貸款風險處置博弈中, 當地政府與高校的利益高度一致,因此銀行的決心越大,威脅越可信,政府支持高校通過資產處置方式償還貸款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尋求合適的貸款擔保方式和管理方式
商業銀行在對高校貸款進行重組或發放新貸款時,可以考慮以下列條件作為重組或放貸的條件:
1.要求高校控制的上市公司等企業為貸款提供保證;
2.以高校擁有的盈利性資產作為擔保;
3.當地政府為高校貸款尋找好的企業、機構提供擔保;
4.對高校資金進行專戶管理,合理分配高校流入資金,監督高校資金的使用方向,促進高校開源節流,節約辦學。
(四)爭取政府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對當地高校的大力支持符合當地利益, 為此,銀行可以游說地方政府為貸款本息償還提供優惠政策。如浙江省財政拿出40億為高校貸款貼息,江蘇省政府為了體現財政的支持力度,在下發的省政府83號文中規定,“凡需由學校繳納給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相關規費原則上予以免除。”僅免除的需向省市兩級土地部門補交的出讓金就高達土地轉讓金額的40%,大大緩解了高校的償債壓力。
參考文獻:
[1]謝識予. 經濟博弈論[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曉煒. 試析高校貸款風險及其防范[J]. 浙江金融,2007(1).
[3]楊斌. 高校銀行貸款規模過大的原因及風險防范[J]. 山東社會科學,2007(1).
[4]王娜,孫雷. 教育部: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學校要著重化解風險[N]. 21世紀經濟報道,2007-03-.27.
[5]陳昆才.工行牽頭重組江蘇大學7億元債務始末[N]. 21世紀經濟報道,2007-04-04.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