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起源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所導致的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及多層次經營管理分權制所形成的委托-代理關系的產生#65377;審計的目的就是監督#65380;鑒證和評價受托人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并通過審計適當提高反映其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資料的可信性#65377;審計目標是對審計目的的具體化,不同類別的審計,其具體的審計目的不同,并且都可以具體化為不同的審計目標#65377;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情況下,由于人們的審計目的不同,審計目標也會隨之變化#65377;在審計目標的變化和演進中,投資者的需求具有關鍵性的作用#65377;從歷史上看,民間審計目標的演進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查錯防弊為審計目標#65377;早在11世紀,西歐地中海沿岸的商人們就將貨物價款和實物清查的詳細檢查工作委托給民間查賬員辦理,這是民間審計的萌芽#65377;而民間審計的正式產生,則以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破產事件為標志#65377;據資料記載,南海公司破產后,憤怒的投資者和債權人紛紛要求國會調查南海公司的會計賬目,嚴懲欺詐者,并賠償損失#65377;迫于輿論的壓力,當時的國會組織了特別委員會調查了解南海公司的破產原因#65377;調查發現,南海公司的會計記錄嚴重失實,存在明顯蓄意篡改會計數據的舞弊行為#65377;于是,國會便聘請了精通數學的查爾斯·斯內爾對南海公司的會計賬目進行具體的檢查以獲取管理當局舞弊會計記錄的證據#65377;可見,民間審計的產生源于檢查公司的會計記錄是否存在舞弊行為,它直接迎合了當時社會公眾的社會需求#65377;由此,查錯防弊也就成了民間審計的最初目標,并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65377;
第二階段:以驗證會計報表的公允性為目標#65377;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迅速發展,涌現出大批股份制公司#65377;公司的籌資方式不再局限于單獨向銀行貸款,而是更傾向于從證券市場上獲取資金,使得企業的風險承擔者由銀行轉為廣大的股東#65377;股東由于承擔投資的風險,從而必然會關注公司的會計信息,尤其是關于公司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因為這方面的信息直接反映了投資者是否能從投資中獲利及收回投資#65377;對公司盈利能力方面財務信息的關注,使得股東逐漸將管理層舞弊行為放在了其次,而只有當這些行為嚴重影響其收益時,他們才會表現出極大的關注#65377;同時,企業規模的擴大,經濟業務的日益繁多,使得審計人員再對公司的會計記錄進行全面檢查,成本極高,股東難以支付#65377;導致股東只要求注冊會計師對公司財務報告的整體公允性進行鑒證并表達意見,而無需進行詳細檢查#65377;從而,驗證會計報表的公允性便成為這一階段的審計目標并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65377;
第三階段:以對財務報告的專業鑒證與舞弊審計的并重為目標#65377;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管理人員的舞弊所引起的訴訟注冊會計師案件急劇增長,且在訴訟案中法院更多地傾向于社會公眾,迫使審計職業界不得不再次承擔起他們一直力圖回避的舞弊審計責任#65377;從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目標轉化為對財務報告的專業鑒證責任與舞弊審計責任的并重#65377;
第四階段:以降低被審計單位的信息風險,提高會計報表的可信度為目標#65377;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獲取信息更加方便,使得投資者的信息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傳統的財務信息已不能再滿足投資者的需求#65377;投資者們開始意識到很多的非財務信息比已審計過的會計信息對他們的投資決策更有價值,審計職業再一次受到挑戰#65377;而審計職業界應對挑戰的方法只能是注冊會計師推行管理審計——對企業管理活動所揭示的信息提供全面的評價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65377;這也就促使了AICPA在1995年發布《改進企業報告》,并在1996年發布第78號《審計準則公告》#65377;公告中提出了對審計報告改革的建議,并要求注冊會計師對被審單位的非會計信息進行評價,以增加信息的可信性,降低信息的風險#65377;至此,民間的審計目標演變成降低被審計單位的信息風險,提高會計報表的可信度#65377;
投資者使用經過審計后的財務報告的真正目的是依靠這些信息進行投資決策#65377;他們需要審計,也希望注冊會計師能直接進行“被審單位財務報告是否與其投資決策相關”的鑒證,因為他們相信專業的注冊會計師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判斷會優于他們自身的判斷#65377;然而,目前審計目標還只是鑒證被審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與公允性,這顯然不能滿足投資者的需求#65377;因此,提供“被審單位財務報告是否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相關”的鑒證服務必將是民間審計目標的演進方向#65377;
(收稿日期:200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