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我國投資收益賬戶逆差也逐年增大#65377;分析外商直接投資收益匯出對我國國際收支產生的不利影響及潛在風險,進而合理高效地利用外資,能夠降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國際收支的風險#65377;
關 鍵 詞:外商直接投資;投資收益;國際收支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2-0015-02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我國#65377;截至2006年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4445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039.74億美元#65377;外商直接投資在彌補我國國內資本不足#65380;引進先進科學技術#65380;促進國民收入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和潛在的危險#65377;減少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國際收支的潛在風險,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5377;
一#65380;投資收益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從我國近幾年投資收益的發展情況來看,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我國投資收益賬戶逆差也逐年增大,其逆差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商直接投資的逐年增加與外商在我國的投資收益遠遠高于我國對外投資收益這兩個因素#65377;
(一)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1992年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外商直接投資的速度進一步加快#65377;1993-2001年,我國吸引外資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連續8年居世界第二位#65377;2002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達527.4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引資國#65377;到2006年底,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已達7000多億美元,這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經濟中已經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65377;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外商在華投資收益率約為13%-15%#65377;如果以13%的投資收益率計算,僅2006年外商在華的年投資收益就將近100億美元(2006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694.7億美元),如果外商將投資收益全部匯出而不用于再投資,勢必會對投資收益項目逆差產生壓力#65377;
(二)外商投資的高收益與我國對外投資的低收益
官方外匯儲備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外匯資產#65377;近幾年隨著我國國際收支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雙順差格局的出現,同時,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央行被動地在外匯市場上增加人民幣投放,購買大量外匯,從而使我國外匯儲備急劇上升,到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到10663億美元#65377;即使有如此巨大規模的外匯資產,但出于防范外匯投資風險的考慮,我國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仍是購買美國國庫券,收益率很低,只有3%左右#65377;另外,由于國際化經營水平較低,無法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65380;技術與市場,走出去的企業投資效益普遍偏低#65377;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回報率為13%-15%左右,這兩者收益的差距很大#65377;這些都使得投資利潤流出大于投資利潤流入,進而導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投資收益項目出現逆差#65377;
二#65380;外商直接投資收益匯出對我國國際收支的潛在風險
(一)我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比較
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長期嚴重失衡,吸引外資的規模遠遠超過對外投資的規模(見表1)#65377;

1990-2006年間,外商直接投資大致保持上升的趨勢,從平均數來看,外商在華投資為397.7億美元,我國對外投資平均數為36.1億美元,同時我國累計實現直接投資順差12296.4億美元,而流入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為6761.6億美元,是我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613.4億美元的11倍#65377;特別是近幾年來,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和速度出現了大幅度上升,2000-2006年累計直接投資順差3914億美元,占1990-2006年累計順差的57.9%(見表1)#65377;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基本上屬于一個資本要素的凈流入國,這對保持資本及金融賬戶順差及國際收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65377;但是應當注意的是,1990-2006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的總的比例為1:0.091,2006年兩者的比例為1:0.232,由此看出這兩者存在嚴重失衡#65377;從對外投資講,發達國家一般保持兩者的均衡發展#65377;同時我國直接投資差額通常比經常賬戶差額大,因此如果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度外流,必然會對目前我國國際收支的“雙順差”產生威脅與壓力,可能會惡化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65377;
(二)投資收益項目逆差數額的迅速增加
1993年以來我國投資收益項目一直都為逆差,且逆差數額在迅速擴大,從1993年的-12.8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86.2億美元,到2005年才首次出現91.2億美元的順差#65377;由于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投資收益的支出越來越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貿易順差的增量,使得我國經常項目的順差比貿易項目順差要少得多#65377;
更值得注意的是,投資收益逆差占貿易賬戶順差的比重很高,絕大多數在30%以上,其中1995年#65380;1996年高達60%以上,1993-2005年間投資收益賬戶逆差共沖減了23.2%的貿易順差(見表2)#65377;這表明我們用貿易凈收入的近1/4支付了外商在我國的投資凈收益,這將對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產生威脅#65377;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的13%的投資收益率計算,我國1993-2005年期間外國投資者應匯出的利潤總數為5180億美元,而實際已匯出的投資利潤僅僅有1317億美元,還有約3863億美元的利潤未匯出,而是以利潤再投資的形式留于我國境內,這表明外商掌握著我們的巨額資金#65377;如果國內外政治#65380;經濟及其他因素發生劇烈波動,我國積累的巨額利潤就會因此沖擊而大規模集中匯出#65377;與此同時,到2006年底我國境內外商直接投資總規模已達7000多億美元,即使按10%的年回報率來計算,外商在我國的年投資收益就約為700多億美元,如果外國投資者每年將投資收益匯出去,我國為保持經常賬戶平衡,每年就必須保持約7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近幾年貿易順差往往只300-400億美元,僅在2005年貿易順差達到1341.9億美元#65377;如果貿易順差規模減少,加之外商一旦增加利潤匯出比率,甚至將利潤全部匯回母國,我國將面臨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量減少#65380;流出量增加的雙重影響,并會難以彌補外資企業的投資收益的大規模匯出,而利潤匯出會對投資收益項目產生明顯的反作用,因此,假使外資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在短時期內集中匯出就有可能導致投資收益項目借方余額的急劇增加,就可能會導致國際收支產生危機#65377;
如果貿易差額能夠彌補投資收益逆差,就像卡萊斯基模型所描述的,將不會增加外國資本的流入#65377;相反,如果貿易差額不能彌補投資收益逆差的增加,就很可能導致經常賬戶出現逆差,從而進一步增加外國資本的流入,資本與金融賬戶也表現為順差的增加#65377;
實際上,我國貿易順差從長遠看面臨著諸多困難#65377;由于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1995-2004年,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5%,而其中的75%是由外商投資企業所創造的,因而出口外匯收入的大部分利潤由外商投資企業獲得,我國只是獲得少許的加工費收入#65377;同時, 隨著近幾年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能源#65380;原材料#65380;糧食及先進機械設備的進口需求也日趨增加#65377;因此,用貿易順差來彌補投資收益逆差,從而保持經常賬戶順差存在很大的困難#65377;而如果依靠外資流入來彌補投資收益逆差,又會產生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拉美國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于外國資本的經驗教訓即為最好的例證#65377;
三#65380;降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國際收支風險的建議
1.均衡引導外商直接投資資金的流入流出#65377;針對外商直接投資一旦出現集中匯出的可能性及對我國經常賬戶順差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一方面要密切關注投資利益的變動趨勢,盡快建立一套完整機制,對其總量和結構比例進行統計監測;另一方面外匯局要把握外商投資的總體及平均利潤率水平,在制定政策時應合理引導外資企業均衡地流入流出#65377;我國還應注意調整引入外資的政策,在總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應適當減少,可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適當提高引進外資的門檻,對一些與我國合作開發的高科技項目的投資,仍應持積極的態度,但對于那些不能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投資,應慎重決策#65377;同時,可適當促進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這要求逐步完善我國對外投資管理體制及海外投資的金融服務體系,鼓勵成熟行業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對外輸出資本,實施產業的國際轉移#65377;
2.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65377;將利用外資與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以自主創新增強我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65377;由于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力量#65377;因此我們應當科學#65380;合理#65380;高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避免對其過度依賴#65377;一方面,要進一步鼓勵#65380;推動外資企業對外貿易的加速發展,并注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對外資進入要逐步提高技術含量的壁壘,鼓勵高新技術產業進入,利用其溢出效應推動技術進步,嚴格限制低技術含量#65380;高耗能#65380;高污染產業外資的引進,減少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資金引進,使我國外資引進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65377;另一方面,應迅速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實力,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主體,是我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65377;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必須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里有自己的產品#65380;技術,要具備自主創新的不竭源泉,對跨國公司轉移的先進技術和技術外溢程度,不能過分依賴,戰略性技術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研發,只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抵御危害我國經濟安全的現象發生#65377;
3.加強金融監管,建立防范金融危機預警機制#65377;應密切注意防范國際短期資本的沖擊#65377;目前來講,如何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保持資本流入和流出的平衡,并制定和調整相關的資本流出流入政策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65377;政策重點應該從鼓勵流入#65380;限制流出轉向流入流出平衡上來,以增強我國資本流動的自我調節能力#65377;
參考文獻:
[1]康君,趙喜倉.中國經濟發展與外商直接投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李富有.國際金融[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劉振林.FDI與中國國際收支關系的研究:負面影響及前瞻[J].當代財經,2005,(5).
(責任編輯:尹繼志;校對:閻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