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報是一部成功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一部電影的命運。它的創作設計通常都要聘請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藝術家來進行。名家極富藝術個性的繪畫,不僅使海報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更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投資升值效果
電影海報的收藏和欣賞熱正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興起。隨著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老海報在市場上求大于供的矛盾日益尖銳。尤其一些藝術價值高、存世量較少的經典電影海報,價格更是一路攀升.成為升值空間巨大的投資“黑馬”。
1997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舉行的電影海報拍賣會上,影片《金手指》的海報以2185美元成交。美國1942年拍攝的《北非諜影》海報,被拍出了7.8萬美元的高價。1932年的美國影片《木乃伊》海報竟被拍出了45.2萬美元的天價,70年問增值15萬倍。事實上,這些動輒數千甚至幾萬美元的電影海報.當時的零售價大多在5美元以下。電影海報拍賣價格的步步走高,一方面顯示出它獨特的收藏投資價值,另一方面也使其收藏隊伍不斷壯大。
方興未艾的收藏市場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老海報的存世量很少。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于電影海報是內部發行,基本局限于影劇院,屬于非賣品。長期以來,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幾乎都沒有收藏的意識,致使大量老電影海報損毀。目前,民國時期的電影海報幾乎看不到。
上世紀50年代曾對部分公映的民國影片發行再版海報,如《馬路天使》、《十字街頭》、《夜半歌聲》、《三毛流浪記》等。但這個時期發行的電影海報市場存量也是十分有限,僅10張左右甚至接近孤品。
60年代發行的海報可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1960~1962年,這一時期國家遭遇了三年自然災害,無力進口銅版紙,于是用質量很差的毛邊紙取代。由于紙張質量差,海報保存極為困難,故這類海報的珍貴程度僅次于50年代經典海報,如《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等。另一個時期就是1963~1966年后,許多影片的海報紙又開始采用原來的銅版紙,這一階段海報存量明顯比50年代要多,大致每個品種存量幾十張。
文革時期發行的海報數量增大,但存世量也僅以百計,珍貴的海報當推文革紀錄片和革命樣板戲海報,如紀錄片《偉大的長城》,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海報,故事片海報《閃閃的紅星》等最受市場歡迎。
與歐美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老電影海報的存世量雖然很小,但價格卻很低,如《春苗》、《火紅的年代》、《艷陽天》等文革時期的作品,其售價大多在150元左右。建國后至文革前的電影海報比較受歡迎,如《南征北戰》、《洪湖赤衛隊》、《英雄兒女》等,售價也不過250元上下。就連影響很大的《漁光曲》老海報,也僅能賣到500多元。可以說,它們的價值遠未被發現。對一些有眼光的投資收藏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座“沉睡在地下的金礦”。
極具潛力的收藏品種
老電影海報的價格將不斷上漲,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廣大投資者來說,誰能獨具慧眼抓住潛力品種,日后就能騎上“黑馬”成為最大的贏家。有關專家認為,有以下7種潛力品種值得投資者和收藏者關注。
電影海報原稿
這是指由藝術家或專業設計公司設計,被電影公司采用發行的海報原稿。此類設計的原稿屬于孤品,一般藏家很難覓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海報原稿,只有少數原稿被藝術家本人或有關機構保存,市場上根本看不到。80年代以后,有關機構或電影公司開始注意保存這類原稿海報,故這類海報原稿也不可能流向市場。從投資和收藏價值講,原稿海報價值最高,最為珍貴,但收藏難度很大。
與明星、大導演相關的海報
從民國至今,中國電影涌現出不少在國內有影響和載入電影史冊的大明星、大導演,比如民國時期著名演員有阮玲玉、胡蝶、上官云珠、周璇等:著名導演鄭正秋、蔡楚生等;五六十年代著名演員孫道臨、田華、謝芳等;著名導演沈浮、張駿祥等,由這些大明星和大導演加盟的影片海報都值得關注。如果主演該部影片的大明星在海報上簽名,將會使這張海報身價百倍。所以大明星簽名的海報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獲獎影片海報
一部電影是否在國內外獲獎是衡量該部影片優劣和影響的重要標準。我國第一部獲獎影片是1934年由蔡楚生導演,王人美和韓蘭根主演的《漁光曲》,該片榮獲了當時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大眾電影》1962年舉辦一次“百花獎”活動,這是國內最有影響的電影評獎活動,另外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文化部每年評比的優秀影片。1981年國內設立的“金雞獎”影片,改革開放后,先后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等,都是值得收藏的。
有影響力海報
有的影片盡管沒有大明星主演,也沒有在國內外影展上獲獎,但它在群眾中有很大的影響,如《閃閃的紅星》、《青松嶺》、《難忘的戰斗》、《火紅的年代》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打上“文革”的烙印。那時各地創作攝制的故事影片很少,這些影片公映后被人們反復地看,在群眾中有很大的影響。文革時期樣板戲《紅燈記》、《白毛女》等也屬于這類情況。
有爭議影片海報
回顧我國的電影史,幾乎每個時期都拍攝過一些有爭議的電影,如上世紀50年代攝制的《武訓傳》,60年代攝制的《早春二月》、《舞臺姐妹》,70年代攝制的《盛大的節日》、《春苗》、《反擊》等等。像《武訓傳》曾被批判和禁止上映,這類海報本身印量很少,所存不多的海報,在禁映后,大多被銷毀,因而這類海報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限量發行的海報
電影公司為了滿足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需求,會限量發行一些電影海報,主要是給電影海報愛好者珍藏。由于這類海報是限量發行的,加上印刷精良,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隨著我國電影海報集藏的興起,針對收藏愛好者限量發行的海報會越來越多,收藏者可密切關注。
名畫家制作的海報
一些電影制片商在影片攝制完成后,會請著名畫家根據影片內容和情節及人物來設計海報。建國以來,國內許多著名畫家參與了電影海報的設計,如程十發的《林則徐》、《枯木逢春》、《玉色蝴蝶》,關良的《周信芳的舞臺藝術》,黃胄的《阿娜爾汗》等,這些海報無論從意境,還是畫技,都堪稱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