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燒藍又稱銀胎琺瑯,是以銀為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琺瑯釉料填于銀胎花紋上,經過500~600℃高溫多次燒制而成,成品絢麗、明快,別具一格。13世紀末由意大利工匠發明,14世紀在法國巴黎出現了多彩的透明琺瑯器。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實物是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的銀燒藍五福捧壽八方盒,有寶藍、淺藍、淺綠、紅、黃、白等色琺瑯,透明性良好,色調爽朗透徹,屬于成熟期產品,其起源應該不晚于17世紀末。
鑒賞美侖美奐
銀胎琺瑯工藝多用來制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擺件,制品可以根據需要鑲以瑪瑙、松石等作裝飾。銀作為貴金屬具有貴重和堅固性,而琺瑯釉料晶瑩、光滑,極具裝飾性,同時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蝕性。作為宮廷陳設用品,它能為宮殿增添色彩;作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尊貴地位。
早期的銀燒琺瑯工藝品,是由清代內務府、廣儲司設的銀作來生產,這些工藝品都是為皇宮貴族服務的,因此在這類作品上很難看到古代工藝大師們的名字。直到清晚期,民間銀鋪才開始燒制這種器皿。銀胎琺瑯的制作,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焙燒、鏨刻、錘揲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缺一不可。常見的琺瑯釉顏色有藍、綠、紅、黃、白5種。
清官舊藏一件銀燒藍暖酒壺,高9.7cm,口徑6.8cm,足徑6.8cm。壺由內壺和外套兩部分組成。外套為六棱柱形,六角下各有一足。套身六面分別鏨刻梅、蘭、竹、菊、荷花等紋樣,并施燒藍琺瑯彩。內壺為圓柱形,有流、蓋及雙提梁,為盛酒器。內壺與外套之間有較大空間,用于盛裝熱水。此暖酒壺造型獨特,做工考究,紋飾生動,色彩艷麗,為清代皇家專用之酒具。
拍場以稀為貴
有部分清代金銀器品種出現在了拍賣場上,這其中,上拍較少的銀燒藍倒是應當引起廣大藏家的重視。事實上,景泰藍工藝與銀燒藍相似,不過由于藍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藍最終形成的藍色沒有銀燒藍那種水彩般的透明。與近年來多有亮相的景泰藍相比,銀燒藍的上拍品種和次數就少得多了,這也多少反映出當前階段收藏者的一種取向。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銀燒藍的收藏價值就被忽視,事實上,銀燒藍作為中國古代金銀器的一種,傳世的實物并不很多,主要原因是黃金和白銀均屬稀有貴金屬,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又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絕大多數為皇宮所用。許多作為皇宮用品的銀燒藍品種具有很高的收藏與投資價值,比如在銀制的鼻煙壺中就只有銀燒藍一種。
在近幾年的拍賣會上,部分精品銀燒藍也多少為自己正了名:上世紀90年代,銀燒藍見諸于拍場的鳳毛麟角,能夠稱得上的只有一件清晚期的銀燒藍人物小皮套鐘,在1996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以底價8萬元拍出(另加10%傭金)。到了本世紀,各大拍賣會中上拍的銀燒藍品種依然少見,2002年在上海友誼商店專場拍賣會上,一件清代銀燒藍鑲白玉翠等雜寶如意以33萬元的高價成交。而在今年北京翰海舉辦的兩場拍賣會上,共有4件銀燒藍工藝品上拍,成交3件,其中一件清中期銀燒藍嵌玉長方盒估價僅為5000~8000元,但經過競價,最終以2.2萬元成交;另一件民國的銀燒藍壽星也以高出估價50%以上的9680元成交。
綜合考慮銀燒藍的存世數量和當前價格,理應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對于有意于此的朋友來說,收藏宜早不宜晚。